赣南红色文化传播困境及其原因

2018-11-13 14:30康秀丽
海外文摘·艺术 2018年13期
关键词:赣南媒介受众

康秀丽

(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种类多样在全国少有。其红色文化资源以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遗存为主。因其独特的革命精神地位,考察赣南红区文化具有很高的政治和经济价值。苏区的红色文化宣传曾经取得了理想效果,极大地发挥了红色文化对大众精神的熏陶、情操的陶冶的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的模式并不适合目前的状况,而赣南苏区对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与手段并未与时俱进,反而过度依赖以往日益僵化宣传的方式,如此一来即使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赣南红色文化地区也面临着严重的传播困境。

1 赣南红色文化传播现状

1.1 推广手段单一,渠道狭窄

一些颇具红色文化纪念意义的革命地区,均出现同质化极其严重的宣传手段。在就其文化的特殊性、重要性以及意义性进行宣传时主要依靠传统媒体。其主要的传播媒介是报纸、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然而报纸与电视的受众已被大量分化,难以集中目标受众,导致受众群体过于分散,这并不利于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同时传统的宣传手段和方式也难以满足大众日益挑剔的阅读需求。单一的推广手段和狭窄的传播渠道都加剧了信息达到受众这一过程的难度。

另一方面,针对红色文化的推广内容已无法与现代人的文化需求高度契合。红色文化作为精神层面的意识应着重关注受众对于其实质内容的需求,从而促使受众进行消费这一社会行为的产生。这一程序的完成前提是传播,从传播到消费是要经过一系列的受众心理反应与适应。但是赣南红色文化的推广内容的传播点却是与其他红色文化宣传并无本质差别,受众难以有效辨别其与各地红色文化的不同,且信息的变动较为滞后,无法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与期待,从而使得宣传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1.2 抽空了具体内涵,忽视了精神实质和价值主义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公共历史文化资源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和类型,对全面提升整个民族历史素质和文化品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颇为遗憾的是在赣南红色文化传播方面并未在传播内容中充分体现赣南苏区的这一丰富的精神内涵。寥寥几笔与匆匆带过的方式早已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然而另一方面其热衷的是对红色文化的经济利益的重视。赣南苏区以共和国之源为噱头来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却未提供给游客一个持续深入接触红色文化,接受其熏陶的过程和环境。使得游客缺少与历史对话、与红色文化“交谈”的经验,纯粹将旅游纪念品镀上“红色文化”之光,以迅速膨胀的数据来支撑和显示红色文化的传播成果,只是一味的将红色文化的传播与经济挂钩。过分追求经济数字的变化而忽视精神内容的传播使得赣南红色文化的传播流于形式,呈现世俗化、市侩化和空洞化的趋向。

1.3 文化传承方式相对陈旧

赣南苏区现有的红色文化传承模式和方法相对落后,不注意深化开发和及时观察。多年来赣南苏区的宣传方式和内容并未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同年龄、不同种族、不同文化水平……面对各色各样的消费者,仍旧是一成不变的宣传方式与内容。即使是在互联网上进行宣传,也不过只是简单将线下的从宣传形式照抄照搬到线上,流水化的宣传方式、陈旧的宣传内容,内容的低质化远远不能抓住受众的眼球。

此外,一些红色文化传承方式呈现重形式、轻内容的趋势,忽视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使得社会对红色文化传承效果大打折扣。红色文化学习流于形式,只是简单在表现形式上对受众进行简略的信息注入,在文化内容传播过程中使受众极为被动。不仅未能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于其情操陶冶也无益,甚至会导致受众对其内容的反感、抵触与抗拒。

2 赣南红色文化传播困境

2.1 如何在互联网传播模式下生存

赣南红色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形式是“传统”的,在以往的认知中受时代与经验所限制,其主要的受众是中老年人。受革命性和历史性影响,红色文化与经历过该时期的人群较容易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具有较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该群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传统媒体具有很高的认同性与参与性,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赣南红色文化的宣传手段和方式还是以传统传播媒介为主。可是随着中国的发展、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以及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和推崇,其新的受众人群以青少年为主。该群体具有批判性的思维、个性化极强,显然传统的传播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受众人群的需要。互联网模式对传统模式的冲击,以及传统宣传思维对互联网思维的不适应,都对现有的红色文化传播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冲突,同时如何在互联网模式上,成功吸引了目标受众,成为赣南红色文化保持持续良好传播效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2 如何兼顾经济与文化的共赢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受众进行意识层面的灌输,从而促进目标受众对文化宣传相关行为的接受和文化传播内容的接受以及消费。从文化的这一经济功能看,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赣南凭借其全国少有的红色文化资源令世人瞩目,对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平衡也曾一度寻找到了平衡点,然而日益僵化的传播手段和方式,已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

调研中发现,目前赣南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明显弊端就是文化与经济地位的失衡和不对称。所谓的相辅相成,在这里却演变为一味的执着于服务于经济的增长,选择牺牲部分文化利益以供其增长。在很多红色文化传承地区,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只能在游客的大脑皮层引起些许的反应,却缺少了必要的深层次引入和介绍。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和方式吸引大量的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游客,却未能提供同价值、同质量、同期待的文化精神消耗品,巨大的心理落差必将难以维持持续发展的需求。

如何衡量和协调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利益关系,寻找两者的平衡是当前决策层思考的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唯有协调二者关系,摆正二者位置才能做出正确的方针与政策,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才能迎合和满足当下大众的精神与物质需求。

2.3 如何在当代文化发展方式同质化趋势下保持自身的发展特点

国内各地的红色文化纪念地区因其在革命进程中所处时期的不同而不同,呈现出异质化发展特征。

当今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间的交锋融合趋势日益加强,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这种趋势是无法避免的。互相借鉴文化发展的经验与方法,必将使得文化发展方式出现同质化的现象和趋势。但是一味摒弃其他地区成功的文化发展经验和方法,势必又会对自身文化发展的进程产生阻碍,必然导致与外界的脱轨。其次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与各种文化相碰撞才能使得文化生生不息,才会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另一方面单纯复制成功的经验会产生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从而在受众群体中形成“那么去哪里看就不那么重要了”的心理认知。如果文化脱离了与地域之间的紧密联系,可替代性便会日益提高,被取代也就指日可待了。任何形式的成功都不是仅靠简单的复制就可以实现的,如何处理普遍与特殊间的关系、如何将自身地域的文化特色融合到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去、如何用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发展自身文化,这是当今各地区红色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思考与权衡的问题。

3 传播手段对红色文化传播的限制

3.1 报纸媒介对红色文化传播的限制

报纸传播信息十分迅捷,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得信息到达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个年龄阶段的目标受众手中;同时它极大地方便了读者,能够依据自己的时间来自由选择内容。报纸媒介凭借着其独一无二的传播优势在红色文化传播中占据着重要的部分。大篇幅的报道使得红色文化历史和资料可以详实地一一得到报道和介绍,为受众了解红色文化打开大门,提供渠道。

但是报纸媒介也存在着自身局限性。在传播红色文化过程中,报纸媒介仍然是单向宣传渠道和形式,无法与受众进行有效的沟通。所以受众的反馈与意见是难以到达传播者那里。

3.2 电视媒介对红色文化传播的限制

电视是视听合一的传播媒介,将音频与视频完美结合从而呈现在受众面前,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电视画面与音频完美结合传播的效果。多效立体的传播环境使受众亲临现场、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正是如此强大的优势,电视媒介对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借助电视媒介红色文化的影像资料以及书面资料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受众面前。红色文化磅礴的气势以及革命历程,通过电视媒介一一展现在受众面前,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其产生较强的现场代入感,在思想上极易与其产生情感共鸣。

但是在传播中,电视媒介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电视媒介并不能保证受众的有效收听与收看,受众群体是宽泛而不确定的。除此之外,电视媒介的投放费用是高昂的,长久以往的高额支出势必会对当地的财政部门造成极大的经济压力,从而无法继续电视媒介的投放。电视媒介在赣南红色文化传播中占有重要的部分,电视媒介的劣势阻碍着红色文化的深层次发展,也就无法使红色文化的传播产生深层的影响。

3.3 广播媒介对红色文化传播的限制

在赣南红色文化传播中,广播媒介也是不可忽视的媒介之一。广播媒介以人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所以能够把信息迅速传递给其受众群体,信息的播报与收听同步进行。除此之外,广播媒介对受众来说具有较强的心理接近性。广播对受众产生独特的吸引力并使之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参与感,因而更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红色文化借助广播平台实现实时播送,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被受众所收听。较大的覆盖面积,极大地提高了受众到达率和覆盖率,使得传播尽可能传播向更多的人群。

依托于广播媒介得天独厚的优势,红色文化在传播中也极尽其优势,以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但是传播媒介是利弊并存的,任何一个媒介都不可能避免劣势和缺点。广播媒介信息稍纵即逝、保存性极差、不容细想,在传播过程中显得较为被动,信息的传播明显是不对称的。

3.4 网络媒介对红色文化传播的限制

互联网凭借其强大的信息传播优势成为大众媒介,“第四媒介”的地位得以确立。从互联网普及以来其用户几乎是呈几何数字倍数增长,由此网络媒介的重要性也日益提高。互动性是互联网广告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前所未有的参与使得广大的受众对其拥有较高的兴趣和偏好。红色文化借助这一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和受众的良好互动,从而加深受众印象。这也符合当下青少年媒体接触习惯,与其目标受众进行更密切的对称接触和联系,具有较高的到达率和接触率。

然而互联网作为一个媒介,自身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特殊的性质。在互联网内容日益丰富的情况下,如何与受众进行有效的双向沟通和交流便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红色文化的宣传很大程度上是公益性质,较低的收入和较高的广告费用支出严重不对等,经年累月势必会无法支付高额费用,而使得质量下滑从而失去受众。

4 结语

红色文化的存在以及宣传是当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优秀的精神文化不仅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最重要的是引导广大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受众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红色文化的发展与其自身的文化资源、文化价值是紧密关联的,但是和传播的现状也是紧密相关的。优质的文化得不到宣传,或者陷入了传播困境就会出现文化资源浪费的现象,而赣南红色文化正面临这一困境。拥有着全国少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文化类型的赣南地区,在经历了多年的文化发展时期还是陷入了传播困境。红色文化的传播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将会耗时许久。但是顺应时代的发展终会被大众接受。

猜你喜欢
赣南媒介受众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国画作品《四季》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