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法治思想简析

2018-11-13 21:01张彬安徽省濉溪县委党校安徽濉溪235100
新生代 2018年20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宪法司法

张彬 安徽省濉溪县委党校 安徽濉溪 235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我国的法治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习近平同志关于法治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了许多法治建设的重要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的指导性思想,即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坚持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体现了我党在法治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一、关于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战略意义的理论

宪法和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依法治国的重点是保证宪法法律的实施。习近平同志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关键是要坚持依宪执政。

习近平同志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必须把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抓紧抓好,切实在宪法实施和监督上下功夫。”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宪法既是治国的总章程,也是执政的总章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一系列保障宪法实施的措施,包括: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将每年12月4日确定为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等。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

二、关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思想

领导干部要有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这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领导干部提出的基本要求。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初指出:“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习近平指出,提倡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质上是把对法治的尊崇和对法律的敬畏转化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思考问题、作出决策、办理事情,其中的关键是遵守规则、重视程序,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讲话中指出,凡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要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由法定、依法用权的法治观念,对各类社会矛盾,应引导群众通过法律程序、运用法律手段解决,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三、关于司法公正思想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司法公正有着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伸张正义。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2]

在2013年1月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就指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顺利推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说,我们提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他指出,如果司法这道防线缺乏公信力,社会公正就会受到普遍质疑,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保障。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为了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提高司法公信力,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进行司法体制改革,要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和司法监督。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决定》中,对司法体制改革作出了一系列的顶层设计,从制度上解决司法不公的问题,强化对司法的监督,大力推行司法公开和强化责任监督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建立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制度等等。

四、关于党法关系的思想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另一方面,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能否顺利推进,最关键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围绕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提出“三统一”、“四善于”,并作出了系统部署。这就是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要坚持依法执政,推进依法执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坚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程序,实现党的领导。

五、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思想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接着又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法治建设的长远目标确定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指明了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两个阶段的战略部署:第一阶段,从二0二0年到二0三五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第二阶段,从二0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核心内容是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共同建设。我们不仅要建设法治国家,还要建设法治政府、法治军队、法治社会、法治经济;不仅要推进依法治国,还要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不仅要推进国家法治,还要推进地方法治、社会法治;不仅要推进法律制度硬实力建设,还要推进法治文化软实力建设。

“法治中国”概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全面依法治国基本原则、基本任务和总目标的高度凝练和大众化表达。

综上所述,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法治、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如何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如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如何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形成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局面等一系列战略性、前沿性重大问题,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宪法司法
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下侦羁关系的反思
交通运输部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忠实履职
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2018年3月26日 《光明日报》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宪法实施
人大代表活跃在“司法大舞台”上
奏好人大内务司法监督“三步曲”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