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现实的个人”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启示

2018-11-13 21:01罗高峰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430074
新生代 2018年20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马克思现实

罗高峰 中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430074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发展,生产力呈现出的“爆炸式”发展带来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巨大进步,人类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经济的突飞猛进和社会急剧变迁带来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在现代国家政治实践的不断进步中,个人主体意识在各种文化启蒙中不断得到增强。与此同时,“除我无他”、个人利益至上等各种个人主义观念和思想在经济洪流中大行其道。其实早在一百七十多年前,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现实的个人”思想,深刻揭示了个人不断生成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对于我们科学认知个人的历史“方位”,推动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理论启发。

一、“现实的个人”思想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现实的个人与抽象的个人的区别,在于现实的个人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进行着创造性生产活动的。马克思正是用经验的方法观察现实的个人,才得出作为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唯物史观。首先要考察他们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其次要考察与这种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最后还要分析在上述条件下人们的能动的生活过程,并由此去解释人们的社会意识的产生过程。正是现实的个人思想趋向深入,才使马克思脑中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因此可以说,“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发展与唯物史观的形成是一个同步过程,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个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其对社会历史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揭示,也就是对现实的个人历史发展的把握。二者在内容上是同一的,只不过是针对不同的对象作出的规定也不一样。“现实的个人”针对的是德国传统意识形态中一切“抽象的个人”,而唯物史观则是对以往旧哲学唯心史观的彻底清算,二者只是对不同的解释对象而存在名称上的差异。因此,现实的个人概念是作为唯物史观的逻辑前提和出发点,其思想延伸本身就代表着唯物史观在科学逻辑上的推演过程,那种拔高“现实的个人”思想地位从而认为马克思早期思想存在断裂的看法是错误的。笔者认为“现实的个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思想地位如此重要,根本原因在于现实的个人不仅划清了与以往旧哲学抽象人之间的界限,还在于他从存在论的本体论出发,引出了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史观,正确处理了人的主体地位与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

现实的个人总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总是处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在阶级社会,阶级关系是最本质的社会关系。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提出完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具体目标进行了设计。可以说,阶级分析方法是现实的个人思想方法在现实上的具体运用。而在《资本论》当中,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非人道性进行了批判,对工人阶级的地位和命运给予了深切关注和细致的分析。此时他已经没有再用异化史观来研究工人的生产,而是从工人的劳动和商品解释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马克思肯定了资本主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性,同时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内部的基本矛盾,作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科学判断。

所以,虽然马克思是在阐述唯物史观时,将“现实的个人”看作是分析历史的科学前提,但是现实的个人蕴含的群众路线原则对于分析社会的基本矛盾又具有了价值意义。而此时现实的个人不同于传统的人道主义,它摆脱了抽象个人的阴霾,也超越了从“人自身”去问道人的生存的本质主义,重新把历史归结为普通个人的生活,用无产阶级的革命代替了资本家节制热情的人道呼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同时就是生存论的本体论立场,它不用抽象认识论的方式来谈论人的认识活动,而是从生存论的本体论角度来看,把人的认识活动看作是其立世生存的一种样式。现实的个人思想以及唯物史观的出场,标志着马克思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因此我们可以说,现实的个人思想蕴含了人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同时包含了对社会历史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并且指向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它是马克思主义中一以贯之的思想内核,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仅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也是整个马克思学说体系的着眼点和出发点。

二、“现实的个人”思想对极端个人主义的考辨

个人概念是马克思哲学中无法回避的概念。而在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方面,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经过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片面理解群众路线而忽视个人。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谈论作为整体的人们群众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进行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中的伟大作用的时候,往往忽视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很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谈论人类历史发展时,只提到作为整体的人民群众的作用而不涉及普通的个人。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马克思认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并且在人的解放问题上指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这就说明,个体的发展,都对社会的发展和整体进步产生合力作用。理论上的偏差在实践上就体现为,整体不断侵犯个人合理利益,个体作用完全消融在群众之中。于是,只有满身金光的杰出人物才可以得到普遍的尊重,普通个人的利益甚至独立人格尊严在话语强权下都得不到承认。前苏联国内对斯大林的个人狂热迷信就是如此。在我国,则是“文化大革命”以及“四人帮”掀起的造神运动。

这一点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个体意识的觉醒而得到了纠偏。随之而来却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即导致个人主义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泛滥蔓延。一些极端个人主义者漠视集体和国家观念,损公肥私、以权谋私,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心只牟私利,枉顾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公德。因此,要想在理论和实践上抵制个人主义,必须运用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对个人主义的理论实质进行科学地分析和批判。

个人主义以片面的人的需要理论和人性自私论作为理论前提。什么是需要?需要是人感到缺乏但又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人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个人主义者认为,人始终不能摆脱食欲、性欲和求生欲等欲望需要,人的一生也就是在不断地追逐和满足这些需要。所以他们认为人的自私的本性是具有永恒性的。既然人在本质上是自私的,那么任何个人的利己都是合理的。西方经济学中市场条件下经济人、政治思想史中的功利主义的人都是以个人功利主义为理论前提的。从理论上来看,人性自私论错误地把人的自然属性提升到人的本质的高度。人和动物都有需要,但是人和动物需要的满足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在对象上,人满足需要的范围和内容都比动物大得多,这尤其体现在那些高层次的需要当中,如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都是动物不可能具有的,动物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它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而人则通过有组织的生产劳动,通过创造和使用工具,用文明的方式来满足需要。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其社会属性的丰富内涵。何况,人虽然具有自然属性,但是只具有自然属性的纯粹的自然人却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存在是社会性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封闭的自然状态下求得生存和发展,都必然直接或间接地与他人发生某种社会关系。人具有自然属性,绝不等于人就是自然的动物。最后,同是生物需要的满足,人还不仅受内部自身的理性和意志来调节(古来便有不食嗟来之食)。同时也受各种社会文化的调节,同样是进食满足饥饿,使用刀叉吃熟肉和用爪子啃肉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社会文明的表现,后者却只是生物本能的表达。从事实层面看,普遍存在的利他行为也在事实上给利己主义者有力的回击。舍小我为大我,甚至为了崇高的精神目标放弃生命,这些可贵的行为一直在被人们称颂,在人类史上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所以个人主义的理论前提是错误的,也是经不起实践的推敲。如果说个人主义者往往是庸俗的,那么极端个人主义者就是卑鄙不堪受人唾弃的。

三、“现实的个人”思想与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现实的个人思想以社会中进行生产中的个人作为历史发展的前提,更是将其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历史的产物。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方面是个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既然每一个生命个体是历史存在发展的前提,那么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必然是以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确立为基础的。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下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为什么马克思用“个人”的范畴而不是“人”?那是因为马克思把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看作一切人(即整体意义上的社会)自由发展的前提,处于基础地位的意义。

自由发展是指个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自愿地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它强调在面对外部环境时个人发展的主动性和可控性。在自由发展状态下,人不屈从外在社会关系的剥削和压迫,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能自由地与他人和社会进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交换。此时,人完全可以驾驭自身的发展状态,将社会关系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它是人作为历史发展主体的主动性的完全展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中根据经济发展把社会发展划分为三个形态,即自然经济形态(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商品经济形态(资本主义经济为代表)和产品经济形态(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为代表),并与此相适应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按照马克思的设想,人类要想到达“自由王国”,必须依靠先进生产力和社会交往的高度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成员素质的普遍提高。届时,旧的分工模式将被淘汰,人们可以摆脱终身固定的职业分工,人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一句话,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个人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产实践能力,它是人的一定体力和智力的耗费,是个人社会关系的全面展示。马克思始终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存在物,其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要想把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外化为实践成果,就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实践能力作为人的本质外在展现,必然是在处于一定的社会联系和关系当中的。社会关系不仅是个人能力发展的历史条件,同时也构成了个人能力发展程度和状况的重要尺度。

而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家永不停息地追逐利润,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工人被完全沦为生产工具,除了劳动力一无所有,是彻底的被剥削者和被剥夺者,根本谈不上生产的主体地位。资本家与工人之间是主仆的关系,所谓的资本主义的自由,只不过是资本家把持的“自由”。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的生产劳动出发,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异化,批判导致个人能力片面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强制分工。但是他也指出,正是处于第二大社会形态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创造的个人的普遍交往,给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可以说,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仍然会保留以前社会阶段创造的有利条件,是对第二阶段社会创造条件的扬弃。所以,我们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带来的个人的孤立性和片面性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育出的有利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因素和条件,并将这些有利条件加以合理运用。

同时,人的全面发展绝不是人的无所不能。人的能力和技能永远不可能处于绝对全面的状态静止不变。另外,人的能力和兴趣的差别是不可能泯灭的,这正是个人具有丰富个性的明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本质过程,是个人不断进行创造性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结果,同时依靠社会整体的发展进步。社会在挖掘人的潜力,优化人的整体素质,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挥方面提供外部条件。那种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即是人无所不能的观点既忽视了人的发展过程的动态发展性,也割裂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辩证关系,它过分强调个体人利益的保护调整(尤其是经济利益,资本主义社会的功利主义者便是如此),忽视社会深层次结构的全局性统筹变革,将社会的整体发展进步让位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将二者对立了起来。事实上,马克思从未脱离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抽象地谈论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而是将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看作是前者最重要的内容。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马克思现实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像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