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叙述中的亚氏诗学

2018-11-14 06:18姚婷婷
电影文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转折点诗学好莱坞

姚婷婷 唐 静

(1.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2.河海大学 文天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0; 3.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电影向我们直观地呈现了极致的声、光、电、影,我们则以故事的方式体味着喜、怒、哀、愁等人生百态,并以故事的方式回味和复刻着我们的所知所感。在电影艺术的诸多要素中,或许,叙事是我们真正了解整个电影世界的一个基本途径。

一、《诗学》与电影

文学研究领域中孕育出现代叙述学(叙事学),电影叙述学的产生则晚于其后。在电影中,叙述指的是讲故事的方法,通常是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把事件组织起来——也就是编剧和导演如何把一个故事的原始内核用最吸引人、最有趣的方式讲出来。事实上,电影叙述研究从总体上沿用了文学叙述的丰富理论资源,在2005年出版的《电影艺术词典》中,编纂者就定义电影叙述学为依据文学叙事学或符号学原理研究影片表述元素和结构的理论。由此可见,电影叙述和文学叙述有一定的相通性,一定范围内,二者都可被认为是一种语言叙述,且二者作为两种“部门叙述”都渗透着“一般叙述学”的基本叙述法则,例如中国古典文学“言有物”“言有序”的叙述原则也被淋漓尽致地使用在中国当代电影艺术中。无论是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语言模式上,二者皆有相似之处,文学叙述学的许多概念和范式都能自动运用于电影叙述领域。而追溯叙述学的开山鼻祖,我们就不得不反复考究亚里士多德和他的《诗学》。

亚里士多德采取现实主义的观点,对古希腊社会上流传的经典文学作品深入剖析,探索悲剧艺术的历史演变和创作规律,提炼出文艺创作的美学范畴,令大众文学艺术焕发深刻的哲学意思的光辉。《诗学》原名的意思是“论诗的技艺”,“诗”这一词在古希腊文中有“创制”的含义。论“诗”的创制,意味着品鉴一切艺术创作,诗人勾画光怪陆离的艺术形象,用缠绵旖旎的文字记录,正如电影编剧描述扣人心弦的故事和天马行空的景象,二者异曲同工。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诸多见解时至今日竟仍指导着现代电影叙述中所遵循的原则和创作原理。而他对于完整情节和反转情节的论述也建构了当代电影叙述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

二、情节的完整

在分析电影的叙述结构时,情节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词语。国外学者曾这样定义情节:“电影中所有直接向观众展现的时间,包括其因果关系、时间顺序、持续时间、频率和地点。”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是事件的安排,是对一个完整的有一定意义行为的描述……一个结构合理的情节,一定不可以随便在哪个地方开始或结束,必须符合开头、中间和结尾的模式。电影制作的一个关键在于把故事串联成完整的逻辑合理的情节,而不在于仅仅保留故事的新奇,哪怕多么匪夷所思的故事只要情节安排妥当也能令人信服,而只有故事却情节单薄的电影显然无法打动日益挑剔的观众。好莱坞剧本创作的宗师罗伯特·麦基对“经典好莱坞叙述结构”(CHNS)做了最好的总结,他认为这样的故事是“在一段连续的时间内,在一个逻辑和因果关系协调的虚幻世界里,一个主人公积极地对抗外界的主要反对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最后得到一个绝对的、无法改变的结局”。毫无疑问,亚氏诗学的内涵已经得到了丰富的拓展,亚里士多德指出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其各部分一定是按规则排列,因为美跟规则排列有很大关系。强调电影叙述的“逻辑”性与“因果关系协调”正是“规则排列各情节”的体现。“言有序”会使观众缩短对于影片中“陌生化”情节的审美时间,以便观众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影片的所“言”之“物”中。

麦基的叙述方法流行于整个好莱坞,它之所以受众人推崇自然是因为它反映的叙述的表现形式与我们大脑安排“自身幻想和希望”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的契合,尤其和人们对于规则排列的审美一致,这都表现着人类审视美的事物在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上的特点。反之,随意打乱这一规则且不加以铺陈说明,我们的大脑则很难接受。例如2002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美丽心灵》(

A

Beautiful

Mind

),这部电影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的生平事迹改编而成,讲述了男主角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领域天赋异禀,他少年成名却罹患精神分裂症。影片按照时间的顺序从男主角纳什年轻时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数学开始,随后毕业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和研究,并在此后的生涯一直与精神分裂症做斗争,直至最后终获诺贝尔奖为结局。影片按照时间递推的顺序完整叙述了主人公纳什的求学、工作、结婚、生子以及晚境,时间轴和空间轴清晰明了,观影中不会对观众造成任何障碍。亚里士多德也确实提出一个作品只描述一个对象,一部戏剧的情节也是这个道理,既然对一个行为的描述,就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行为呈现出来,其中的各个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如果把任何一部分挪动位置或者删除掉,就会严重破坏它的完整性。

人物传记的叙述通常中规中矩,似乎有时会落入窠臼,诚然好莱坞电影中不少上乘佳作乐于打破陈规,在叙述结构上推陈出新,然而一旦完整的叙述模式被打破,电影制作者确实会冒巨大的风险。科幻电影《云图》(2013)在叙述铺陈时按照不同的年代分为六个部分,六个故事分别发生在1850年、1936年、1975年、2012年、2144年以及人类大毁灭后的未来;六个部分的叙述各自为政,风格大相径庭,而且每个故事叙述到一半又被或阻隔或打断,再接上与原来叙述顺序相反的故事情节,于是这部电影的记叙方式像极了数学中的数字排列:“1-2-3-4-5-6-5-4-3-2-1”,整部影片呈现出怪异松散的结构。影片制作者们显然难以驾驭这样的节奏,影片进行不到三分之一的时候,许多观影者就被凌乱的情节叙述折腾得兴味索然,耐心消失殆尽。

情节的完整性并不意味绝对禁止将情节进行拆分,拆分了的情节必须仍然在电影叙述的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关联性和一致性,而这种内在的关联性和一致性应当能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的某个时间明了,或者通过各种拍摄手法给予观众暗示,悬念、潜台词、递进以及节奏都要设置得张弛有度、恰如其分。否则,“重新洗牌”带来的艺术效果只会让观众在众多跳转的情节中顾此失彼、手足无措罢了。

三、情节的反转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特意提及了“反转”,他认为反转是事物从一个状态转向相反的方面,这符合或然律或必然律。亚氏还举了《俄狄浦斯》和《林叩斯》中的例子,认为报信人前去安慰俄狄浦斯,解除他害怕娶母为妻的恐惧,并说出俄狄浦斯的身世,报信人的做法是一个反转;林叩斯被带去执行死刑,达那俄斯跟在后面负责杀他,结果达那俄斯死了,林叩斯得救,这也是一个反转。反转这一概念进入近代电影叙述学中,其外延得到了更大的扩展,成为三幕式电影结构中“转折点”的雏形。

纵观电影发展的百年,大部分好莱坞电影乐于采用经典三幕式直线结构或者这种结构的变种。率先将这种结构体系化的是西德·菲尔德,在其之后,许多影视编剧和影评人以此为基础对该结构做了进一步阐释和补充。好莱坞的编剧们大多对这种直观明了的结构驾轻就熟,他们也试图在每一幕的起承转合处多做文章,极力使电影叙述更为流畅,难以被看出分隔的痕迹。

三幕式结构分为铺垫、发展(冲突和斗争)以及结局和尾声。在第一幕和第二幕中最重要的便是转折点。第一幕的作用是给电影“打基础”,核心是对英雄或主人公的刻画,也为观众提供足够的信息。第一幕中会出现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1的功能是让主人公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出现某种危机,使得情节无法按照正常的叙述发展下去,从而进入新的篇章。转折点1和主人公的某些决定性的行动有关,主人公更彻底地卷入其中,情况更加危险。第二幕中的转折点2又叫作“真相时刻”,它也会通过给主人公制造某种危机,为电影的发展找到新的方向。但在转折点2中,主人公通常会意识到自己在转折点采取的应对措施其实是杯水车薪,片面且冲动,根本无法扭转局面。经历了这个过程,主人公便能得到启发和精神上的鼓舞,知错就改,进退有度。

在根据托尔金小说改编的魔幻电影《霍比特人之五军之战》中,孤山之国埃尔波尔的矮人族王子索林·橡木盾带领着追随他的伙伴夺回了被恶龙盘踞的王国,重新获得了财宝。影片中的王子索林一开始被描述成贪财、自私又带着王族后裔的傲气与戾气,于是在夺回宝藏后影片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反转,索林拒绝与给予他帮助的同盟们分享宝藏,宁愿修建防御工事与其一战,并对千里迢迢赶来支援他的亲戚的求助视而不见。在影片第二个重要反转出现的时候,索林终于认识到财宝对于人心的腐蚀,最终战胜心魔,他拿起武器与同伴并肩作战。这时影片到达了高潮,主人公面对影片开始以来最大的挑战,情绪升至顶峰。两个重大的反转推动影片高潮迭起,令故事情节张弛有度、节奏分明。主人公经历的反转恰到好处,既不至于削弱主人公的正面形象,也通过对主人公阴暗面的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真实,更易引发观众的共鸣。

随着电影叙述复杂性的日益增强,转折点安排的合理性往往是一部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合乎情理的反转往往将影片带向高潮,也会为完美的结局埋下伏笔。反之,违背了影片叙述发展规律的反转,或者是破坏主人公性格一致性的不必要的反转,则会像一棵叶子枯黄、发育畸形的树木被强制性地安插在一片健康的、郁郁葱葱的丛林中一样。

四、结 语

电影永远在叙述,同时永远是被叙述出来的。电影是一个有意义的运动的再现,由《诗学》衍生出的一般文学的叙述原则也是普遍有效的。回观当代国产电影的叙述艺术,所谓的剧情片几乎无一例外地被人们诟病,影视创作者们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往往把各种流行元素杂糅在一块,剧本创作成了大杂烩,想要面面俱到却本末倒置。有些电影人总在不经意间就遗忘了电影叙述的初衷——好好地讲完一个故事。尤其是一些只看重粉丝效应带来票房的商业大片,票房爆表的同时口碑却跌落谷底,影片中充斥着天马行空、杂乱无章的桥段,各条叙述线索也是七拼八凑,四处游离,考验着观众的耐心。千年以前的亚氏诗学已经关注于怎样说故事,他分析悲剧的艺术特征、构成要素,展示他的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更创造性地谈论戏剧的创作技巧,向观众展开论述艺术作品应当传达的美学思想。我们的电影工作者们是否也应该考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影片本身,最原始最纯粹的叙述这一环节,兼顾通俗易懂与现代叙述意义上的深度性和复杂性,而非单纯为了利润制作爆米花电影,去讲述一个逻辑牵强甚至低能的故事,何不以电影为表现形式而把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娓娓道来呢?

注释:

① 经典好莱坞叙述模式是指产生于20世纪20—40年代并在其后支配着好莱坞电影生产的一种普遍的叙事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内容包括了梦幻生产常规化、人物塑造类型化、故事情节戏剧化以及结局圆满程式化等。康尔:《论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变异与升级——以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为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和表演),2013年第4期,第157页。

猜你喜欢
转折点诗学好莱坞
背诗学写话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我国中等收入陷阱解构:收入分配与库兹涅茨转折点
pH对高甲氧基果胶NMR转折点蔗糖浓度的影响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
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西安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