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古亦清新,识才养诗心
——周清印诗词品鉴

2018-11-14 07:06
心潮诗词评论 2018年8期
关键词:诗词

今读周清印君诗词,感其作品意蕴隽永,识才兼具,亦古亦新,迥出流俗。

清代文学家叶燮论诗,提出才胆识力之说。其《原诗》云:“曰才、曰胆、曰识、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四者之中,识与才尤为重要。有识有才,离一个优秀的诗人便不远了。

时事民生类诗词里的识

识,即思想见识。吟诗作词,有识,方有思想、有个性;有识,则能明辨是非,独立思考判断,才胆力三者才有依托。“惟有识,则能知所从、知所奋、知所决,而后才与胆力,皆确然有以自信;举世非之,举世誉之,而不为其所摇。”(叶燮《原诗》)

周清印君近千首诗词题材丰富,立意为上,新意迭出。现从时事民生诗、咏史怀古诗、山水风物诗、咏怀言志诗四类作品,举例说明其识。周清印君笔名周郎,以下所引统称周郎诗。

周清印君的新闻职业生涯,使他比一般诗人更关心国内外大事,怀有民生关切。周郎诗以时事入诗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时事诗如果写得不好,便成了新闻报道,了无诗意。周郎诗却能驱遣新闻材料,自铸诗意,所写时事诗常常有典型性和思想性。

如七律《俄深度重返中东》:“孰是中东新主人?秀胸掰腕已如神。投桃岂保双边睦,报李谁怀一片真。角力盟朋成宿敌,摇身暮楚变朝秦。熙熙天下皆趋利,半掩玄机互访频。”

中东地区历来是美俄争夺之地,2017年沙特国王萨勒曼突然访问俄罗斯,美国媒体惊呼:“普京将成为中东的新主人。”诗的第一句即指此。沙特、土耳其、卡塔尔、以色列等美国的传统盟友纷纷走多元化外交路线,与俄罗斯交往互访频繁。故诗中云“角力盟朋成宿敌”“半掩玄机互访频”。不论美俄如何“秀胸掰腕”,中东国家与美俄关系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熙熙天下皆趋利”,一语破玄机,此即是识。

似这般国际风云入诗料的,还有七律《耶路撒冷》:“节令寰球交大雪,昨宵最冷数耶城。已闻暴恐四边伏,空卜和谈中道崩。巴以俱成刀俎肉,美俄分食血腥羹。可怜三教文明地,惮听枪林又一声。”此诗关注特朗普政府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洞穿其动机,预感到巴以和谈进程以及世界文明秩序将遭遇的致命危害。全诗寥寥56字,其见识却不啻于一篇政论文。

以上诗篇直接介入对世界局势的议论,而周郎时政诗更多则以兴象发端,统摄全篇,注重叙事、思想与意象、情怀的融合。

比如《水调歌头·渤海望月》:“今夕海滩月,为底大而黄?直疑佛陀巡世,开眼降灵光。下望谁家童叟,渔火不惊鸥鹭,裸泳出篷舱。浴罢退潮处,足印两三行。海无浪,人无恙,夜无霜。月如普照,应照别处不安详。鼙鼓南疆南海,烽燧中东中亚,何计废刀枪?对月深深拜,丝路渡慈航。”以月起兴,由海联想,表达了对和平、安详世界秩序的憧憬和对局部战争隐患的忧思。

至于以国内时事入诗的,更不胜枚举。所不同的是,周郎国内时事诗往往注入更深切的民生关怀,以草根视角体现人民立场。

如五律《火灾后众生搬离大兴大红门》:“前日逢洋节,一城争感恩。知无锥可立,幸有命残存。归路乡音改,出京天色昏。回望北漂者,岂独大红门?”不回避大兴火灾应急处理事件,饱含“哀民生之多艰”的深广同情。

五律《再访汶川羌人家》,则触及汶川大地震多年后未愈合的心灵内伤:“九年沉寂罢,小镇复喧哗。拭泪开妆镜,沿街贩锦纱。齿松母忘事,髭密子当家。忽梦黄泉浊,呼妻夜沏茶。”

《新三别》分写留守老人问题、农民工工伤问题、留守儿童逃学问题,作者标注“走基层调研实录”,以五言叙事诗的形式记录底层生活的艰辛,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穷年忧黎元”“惟歌生民病”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极具典型性。

《新三别》三首叙事完整曲折,篇幅都很长。兹录第一首如下,五古《新三别之留守别》:“十户六宅空,白杨舞秋风。四面秋声里,石榴寂寞红。携我入老屋,村口遇醉翁。群鼠不避人,打洞矮墙东。三劝饮浊醪,泪下忽沾胸:‘儿孙辞乡土,邮差频光顾。不见远归人,但见汇款数。古训父母在,儿女不远去。老夫四兄弟,三为病所误。谈笑尚昨日,一瞑添新墓。几万打工钱,三代各异处!’斯语惊闻知,奋笔实录之。乃访村两委,支书拙言辞:‘县上颁新令,村官大有为。争建小城镇,旧村换新姿。却顾一村人,银发半披垂。新镇凭谁建,建成复为谁?’悄辞村委办,行行颍淮畔。醉叟忽追至,大堤遥相唤。人间八月半,天上转星汉。央我代家书,遥寄珠江岸。不言膝下欢,但言尚能饭!”

新时代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凋敝、乡愁失落以及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问题,可望逐步得以缓解。

咏史怀古类诗词里的识

古典诗歌专家刘学锴教授在《李商隐诗歌研究》中云:“一般地说,怀古诗多因景生情,抚迹寄慨,所抒者多为今昔盛衰、人事沧桑之慨;而咏史诗多因事兴感,抚事寄慨,所寓者多为对历史人事的见解态度或历史鉴戒。”

二者有时亦有交叉,从所处理的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看,周郎咏史怀古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借古鉴今喻今;一类是议论褒贬历史人事,寄托自己的情怀,佳者亦见胸襟学识。

如七律《七七过卢沟桥》:“卢沟晓月总如钩,罗帐不勾勾国仇。荡寇烽烟四边起,启蒙旗帜半途收。新文化竟初胎死,旧国学惟残脉留。空使后生根底失,桥头只识数狮头。”此诗不同于一般的歌颂抗日爱国、维护世界和平主题的作品,它反思救亡与启蒙的关系。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民主和科学是其核心内容。到三十年代,抗日救亡压倒一切,启蒙运动消失于无形,可以说是时势使然,“启蒙旗帜半途收”大抵为学界共识。然而新文化运动又以传统文化和国学为批判打倒对象,所谓矫枉过正,“旧国学惟残脉留”亦属事实;“新文化竟初胎死”的判断则很大胆,因为作为新文化运动重要内容的新文学是站稳脚跟了,但如果从思想启蒙的现代意识这一核心的中途夭折来看,这样说亦未为不可。此不但有识,亦须有胆。

又如《京杭大运河夜眺》:“载舟覆舸是斯流,炀帝寻花终断头。但使还魂贪月色,锦帆定亦换神舟。”“锦帆”典出李商隐诗句“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隋宫》),意谓如果不是因为传国的玉玺归于日角的唐天子,隋炀帝的龙舟想必要一直游到天涯海角了。周郎诗在此基础上加以想象发挥,诗的后两句即是说:假如让隋炀帝再活过来,他贪恋月宫嫦娥的美色,锦帆也一定换上了宇宙飞船,早游荡到月宫上去了。讽刺溢于言表,戒奢戒淫之意也深蕴其中。

“秦皇倘得长生草,焚典坑儒今未终”(《题秦始皇求仙入海处》),也与此立意相似。而“乾隆六下维扬日,已兆王朝疴染时”(《秋泛瘦西湖》),由乾隆皇帝迷恋软媚之扬州想象王朝之得软骨病,见微知著。又如:“犹自康乾夸利箭,奈何英法试神枪?残垣剩水多楹匾,御笔曾题万代昌。”(《避暑山庄浩叹》)“御书北阙筋初瘦,边马南侵膘正肥。梦遇师师应不识,蹴球衣换牧羊衣。”(《过开封李师师樊楼》)这两首咏史怀古七律均采用中外对比、南北对比、古今对比的手法,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反讽尖锐有力。

山水风物类诗词里的识

此可细分为山水诗和咏物诗两种。山水诗要在写出山水特点,写出其精神面貌,移易他处不得,出新意殊难。周郎诗忠于自家体验,以我观物,找到新的切入点,自然迥不犹人。

中国讲究天人合一,静观山水自然往往能体味人情物理。如周郎诗《渤海湾日出》:“红日出汪洋,举头疑佛光。光从千古返,人向百年殇。”后两句将永恒与短暂作对比,突出生命意识,深含哲理。

《暮秋陟武当金顶》:“树渐青红雾渐轻,置身知在最危层。铸金四壁风罕入,爇火孤灯宵独明。一蝶蘧蘧痴大梦,几人兀兀学长生?居高恐亦如尘世,乱眼浮云辨未清。”前四句写景,缴尽题意。后四句发议论。武当山为道教名山,来此求仙学道者当不在少数,然而诗人葆有独立之精神,绝不轻易盲从,人云亦云,“一蝶”一联的疑问即显示出精神个性。尾联更为精警。王安石有诗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周郎诗反其意而用之,意谓登上武当山顶只怕也像在尘世一样,看不清世界,看不清自己,这样就微露善意的讽刺了。

又如《海之声》:“秋辞北戴河,独带一囊螺。长伴吾吟啸,弗吹军号歌。城中风满杪,壳内海翻波。此曲知音寡,只缘天籁多。”诗即咏海螺。尾联字面意思是说,天籁之音人们不大爱听了。言外之意即,人离自然越来越远了,或者也可以说人们渐渐忘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自然。

《浣溪沙·深山学习闻布谷鸟》正是一声布谷鸟啼叫,唤醒了诗人回归大自然后身心和谐的愉悦:“谪下人间自在啼,梦衔远古草尖泥。千呼断续任高低。窥我诗成来配乐,催它桃熟欲成蹊。天音飘过碧窗西。”

写景咏物诗贵在有寄托,寄托妙在有无之间,暗藏言外之意。

七绝十章《南浔梦忆》有江南古镇水乡风物的传神描绘:“翠是莲蓬红是菱,水乡风物入眸清。晓来更把帷帘卷,惯听吴侬叫卖声。”“婆晒绫罗公晒网,溪漂樟榉叶初黄。画中闯入闲人我,不是江南故里郎。”同时,组诗又有游子诗人的形象写照和文化乡愁的寄托:“别有乡愁待酒浇,名门深院已萧条。秋风夜半游人散,细辨碑铭过石桥。”“腹有诗文目有神,那时儒雅那般真。徽州宅共西洋景,容我做回民国人!”

咏怀言志类诗词里的识

叶燮说:“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随遇发生,随生即盛。”我觉得周郎诗具备“诗之基”,有胸襟。而其诗无往而不为咏怀诗,是故其咏怀诗蔚为大宗,而“初心”“浩气”“遥怀”“襟怀”等语象词汇多次被言及。

兹举咏怀意味特别突出的几首为例说明。如《北戴河望月普寄群友》:“吾持月一轮,遥赠万家人。此月来沧海,此光澄俗身。偶教云霭翳,不失性情真。互守初心在,清华最可珍。”初心如一轮明月朗照天心,守住初心即守住真性情,守住良知。

五律《秋夜见诸少俊命驾共享单车》:“我有少狂时,轻车率意驰。中年未油腻,两袖已尘缁。念念初心远,茫茫夜路歧。闻铃响深巷,去去欲何之?”由青少年一代自由驱驰共享单车,油然怀念并反省自己少狂时的初心和本性。

《临江仙·养牡丹之与养气》:“富贵于人悭吝久,重游且近芳丛。香车隘路洛城东。万盆皆载去,争养满堂红。也拟移栽供陋室,养尊岂久亨通?莫如养气沛盈胸。位卑心自泰,君子总雍容!”上阕写游洛阳赏牡丹,游客争购牡丹的情景。下阕写自己的想法,先也拟购买牡丹供养,但随即打消此念头,养牡丹不如孟子所说的“养吾浩然之气”,养成君子的人格,而不图外在的荣华富贵和外表的好看,此即见胸襟。

再如《水调歌头·梦回上海滩之三》下阕云:“五色眩,五音聒,失真吾。道存至简,穷巷箪食亦堪居。不羡乾坤物大,不愠江湖己小,不乐复何如?人海亦濠上,真乐我知鱼。”上海曾被说成是建立在地狱上的天堂,至此鲜有不迷失者。然而大道至简,君子不为五色所迷,不为五音所惑,如颜回居陋巷亦自得其乐,不羡乾坤大,不愠自己小;复如庄子濠上观鱼,寄情物外,悠然自得。这是从儒道先贤那里学得的人生智慧和超越姿态,以此智慧和态度处世自然不会迷失故我。

其他如“天地有大美吾当俊赏,人间有高士吾乐与从”(《白雪歌送客归金陵》),“养将浩气横南北,拒变房奴与卡奴”(《别天府》),拿得起放得下,不随俗浮沉,俱见胸襟和定力。

周郎诗词艺术的才

才,这里指诗才,即驾驭诗歌体裁,驱遣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措而为文辞,而至理存焉,万事准焉,深情托焉,是之谓有才。”(叶燮《原诗》)从诗歌体裁上看,周郎诗词诸体兼备,律绝与古风,小令与长调均有不俗的表现,才大无施不可。风格上,学唐学宋,融会贯通,初具自家面目。律诗音韵朗畅,绝句别具风神。古风顿挫生姿,如七古长篇《桂林千洞吟》,以辞赋体为之,句法参差变化,开阖动荡,气足神完。词的佳作亦复不少,如《梦回上海滩》三首长调、《高阳台·观画扇美人》等等。

下面试从语典的运用、律诗的对仗和熔铸新词三个方面观其才气。

(一)语典的运用自然浑成。

周清印君系北京大学魏晋南北朝唐诗研究方向硕士毕业,习谙文史典籍,运用成语典故入诗亦多,而他善于借用、模拟、陶铸,信手拈来,妥帖自然。

首先是巧妙的直接引用。如“秋之为气也,空降细如愁”(《北京秋雨》),前一句出自宋玉《九辩》首句:“悲哉,秋之为气也!”“白菊万丛同溅泪,茫茫海内存知己”(《蝶恋花·悼京剧名旦梅葆玖李世济》),“海内存知己”句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灞水桥头濯驿尘,何曾日暮客愁新”(《长安留别》),“日暮客愁新”出自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闻道元戎遁此中,至今日色冷青松”(《秋登海畔联峰山》),“日色冷青松”句出王维的《过香积寺》;“岂但风流?岂但风姿?岂但浩然风骨,儒雅亦吾师”(《过宋玉故里》),后一句语出杜甫的“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咏怀古迹五首》);“独卧床栏窄,谁言天地宽”(《秋恙惟以诗自遣》),后一句出自孟郊的“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别崔纯亮》),因调平仄,改“谓”为“言”;“京阙举头闻鹊喜,新添蓬鬓几霜丝”(《梦闻半月谈订阅再破百万》),“举头闻鹊喜”出自冯延巳词《谒金门》(风乍起);“高处不胜寒抱兔,小花亦有号牵牛”(《秋来品秋》),“高处不胜寒”语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里拿来变成七言句,且改变了其语法结构,是为己所用。

其次是不失水准的仿作。如“梦上岱宗逢霁旦,心轻万事一鸿毛”(《京夜听雨》),后一句仿杜甫诗句“万古云霄一羽毛”(《咏怀古迹五首》);“萧寺童僧深巷口,也忘拈香,却把丁香嗅”(《苏幕遮·花花世界》),结句仿李清照词句“却把青梅嗅”(《点绛唇》蹴罢秋千);“听滩声,听橹声。捞得繁星梦照明。帝京无此灯!”(《长相思·秋泛富春江》),后一句仿纳兰性德词句“故园无此声”(《长相思》山一程)。

再次是创造性的檃栝化用。如“投生不易成人杰,向死殊难为鬼雄”(《鹧鸪天·翁家山循郁达夫小说迟桂花路线》),翻转化用李清照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乌江》);“我将缈缈春残梦,续转深深好个秋”(《秋来品秋》),后一句化用辛弃疾词句“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孟德肯容刘越石?纵使建安横槊”(《念奴娇·拒马河吊刘琨将军并序》),从元好问“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论诗三十首》)翻转而来。

(二)律诗的对仗精彩纷呈。

律诗的中二联,内容上是主题的铺展,格律上,要求对仗且有变化。因此,中二联是一首律诗的主体部分,学律诗,先得从对仗上下功夫,佳对足使全篇生色,可见作者思想、胸襟,亦见才华。

周郎律诗中佳对频出,令人击节。部分摘句如下:“剪开天序幕,浴出海精神”(《渤海之鸥》)、“涧水千年碧,山花一霎红”(《摆渡》)、“目须空四大,心亦惜三生”(《版纳之七龄幼僧》)、“壶收秋之色,神交隐者家”(《金丝皇菊》)、“白宫何咄咄,列国只呵呵”(《惊曝棱镜门斯诺登避祸无门》)、“万仞关山腰下剑,九垓河汉掌中弓”(《思侠客》)、“几经凉露花先吐,不是幽人梦岂知”(《山寺桂子临别乍放》)、“虽非仁智亲山水,未濯足缨明浊清”(《留别姑苏城诸故人》)、“蚌螺病至珠成了,礁石老从鱼化来”(《北戴河之始》)、“锦江澄似千秋练,蜀道难于万卷书”(《别天府》)、“民争意气惟兴讼,官竞豪奢更误公”(《访蔺相如回车巷》)、“此时回望礁仍碧,他岁重来鬓必秋”(《北戴河之渔》)、“万壑皆风攀野柿,七星在野览奇书”(《十渡往事致青春》)、“六朝王谢漂金粉,十里秦淮夹竹桃”(《再别金陵》)……或描写传神,或议论精警,或气魄宏大,或属对工巧,或有妙想,或有奇气,或近唐音,或饶宋韵。可谓变化多端,壮采纷呈。

(三)新词的熔铸恰到好处。

诗词是一门高雅的传统艺术,大抵以浅近文言写作为主导。在信息化的社会,在新词语不断出现的今天,运用新词语入诗词也应该是很自然的事。关键在于作者如何运用,如何驱遣熔铸,用得好活力倍增,境界新颖;用得不好,则非驴非马,破坏了诗词美感。

周郎诗词适当运用新词语,大都没有隔的感觉。如《欧洲王室时兴嫁娶平民》:“王侯宁有种?婚嫁两由衷。但得神魂契,何拘门户同?星移新世纪,月落旧王宫。王子青蛙恋,已非童话中。”诗中的“新世纪”为新词,本身乏诗意,但与“星移”嫁接起来,又与“月落旧王宫”构成对仗,便有了诗意。中典“王侯宁有种”与西典“王子青蛙恋”之结合亦不隔。

又如“推举东风火炬手,满山烧遍野桃花”(《夕辞房山》),“火炬手”是个新词,这里将“东风”比作“火炬手”,自然引出下句“满山烧遍野桃花”,比喻出彩,你能说这个新词用得不妥帖吗?

还有《碎片化阅读》:“不在毫端在掌端,读图快意刷屏欢。座中皆议新媒体,灯下犹温故纸刊。定力于怀奚自菲?乱花经眼等闲看。书香最是深情物,潜入人间气若兰。”“刷屏”“新媒体”皆是新词,亦乏诗意,然而作者要的正是它们的非诗意,以此反衬出“故纸刊”与“书香”的诗意来,后者又配以“灯下”,比以兰香,更增诗味。又如《廿年后执手称名多半不复记省》:“互剖初心恰少年,春风桃李促繁弦。别来都为稻粱计,点赞只从朋友圈。岂作贵人多忘事,欲寻豪气忽如烟。今宵更把尊容记,犹恐江湖又失联。”其中的新词“点赞”“朋友圈”配以“稻粱”,“失联”配以“江湖”,同样调和,让人产生熟悉的陌生感。

古人诗词中咏酒颂酒者甚众,周郎五言律诗《烟之颂》却为香烟而作,在微信朋友圈传播后,一时为烟民们所叹赏:“青青火中叶,本自出良田。岂必酒来佐,已教人变仙。秋风凋木后,夜雪扑灯前。环顾唯斯物,相交到百年。”

其他如“列车开往春天里,荒塞曾经烽火中”(《和谐号车春穿花海越居庸关》)、“万众回归慢生活,狂飙骤雨莫重催”(《广化寺闻票友热唱样板戏》)、“十里洋场万国楼,九流三教各春秋。大亨金粉贩夫汗,同入浦江今古流”(《夜瞰外滩》)、“万篇案牍,一张房契,廿年游子”(《水龙吟·京华客久思归南下》、“断桥倘遇白娘子,应喜千年等一回”(《二十国峰会启幕杭州》)等等,不一一列举。

要之,周郎诗词的语言,既非在故纸堆里讨生活,亦非挦扯新名词以自表异。作者长期浸润于古典语汇之美,而又谙于运用新词之法,为我表意所用,因此诗词作品力求既古色古香,又活色生香。

猜你喜欢
诗词
诗词里的节日
诗词里的节日
毛泽东诗词抄录(书法)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猜诗词
春蚕丝尽便会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