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魃
——“女英雄”至“女魔鬼”的转变探析

2018-11-14 19:43■/
长江丛刊 2018年18期
关键词:女英雄蚩尤黄帝

■/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神话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它是借助神的形象以及行为等来反映民族思想,体现生活规范的一种形式,可将其看成是一定历史阶段一个民族现实生活及精神的折射。旱魃这一神话形象是中国上古神话中可数的女性形象中的一位,通过对现阶段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对这一形象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分析,进行溯源式的“编码”解析,以期对旱魃形象有更加透彻的认识。

一、作为害世的魔鬼形象

旱魃,传说之中能引起旱灾的女魔鬼,自先秦时期的《山海经》中便有记载,《山海经》中有描述,即能够使人间干旱:“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在《诗·大雅·云汉》中对于这一形象也有相应地描写:“旱魃为虐,如惔如焚。”在《毛诗正义》中:“魃,旱神也。”在汉代以前,对于旱魃的描述都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主要是记叙旱魃的自带的强大能力,即使世间干旱的能力。随着历史地发展,旱魃的“形象”也各异。有将死者的骨骸当作旱魃的,如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求雨》中描述求雨时的场景:“秋暴巫尪至九日。”除了文献的相关记载之外,出土的相应的画中如《虎吃旱魃》中,是将“旱魃”当作魔鬼来看待。唐孔颖达注疏:“《神异经》曰:‘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在此将旱魃描写成一个给人间带来灾难的怪物。其中《后汉书·礼仪》中注曰:“耕夫、女魅皆旱鬼。恶水,故囚溺于水中使不能为害。”从这些著作中也都可看出旱魃在人们意识中的形象。也有将旱魃说成妇女生出的妖怪,如宋人朱彧在《萍州可谈》中说。那时为了消除旱灾,首先就要严惩生了妖怪的妇女,严惩的方法是将生了妖怪的妇女捉住,押到神坛之上曝晒,据说这样就能求得雨来。还有的地方是向妇女身上泼水,如果某家的妇女生了旱魃,众人便将这名妇女揪出来,一起向她身上泼水,谓之“浇旱魃”。

旱魃是僵尸之说盛行于明中叶及清朝,僵尸分为五级,最高级的为旱魃,那时的人们认为瘟疫如果伴随着旱灾一起蔓延,人们就会坚信不疑地认为是旱魃在作怪。正因为如此,也派生出“打旱骨桩”、“焚旱魃”等诸多求雨习俗。《明史》中记载的民俗说,每遇干旱,人们便发掘新葬墓冢,将尸体拖出,残其肢体,称作“打旱骨桩”,且由“打旱骨桩”进而发展为焚烧尸骨。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卷七中:“近世所云旱魃,则皆僵尸,掘而焚之,亦往往致雨。”如上所列举的关于旱魃的描述中,都是将旱魃视作给世间带来灾难的魔鬼形象来看待的。即使是在《说文》中,对于“魃”字的解释也是如此意思:“魃,旱鬼也。”除了文字记录之外,在民间的相关习俗中也可看出人们对于旱魃“魔鬼”形象的认知。如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一些原始的巫术祈祷仪式,他们在祈雨时,要举行一种“赶旱魃”的巫术。还有某些偏远农村还保留有晒旱魃的习俗,当大旱之时,为了祈雨,人们会用纸糊一女人,然后将其悬挂于高杆上,让太阳暴晒,以示惩罚,从而希望求得雨来。

旱魃在人们心目中的“魔鬼”形象可谓根深蒂固,只要提起她的名字,总会跟灾难,魔鬼,邪恶联系起来。作为害世的女魔鬼形象就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被建构与完善起来。

二、作为救世的英雄形象

旱魃作为救世的女英雄形象,需要溯源到最早的著作《山海经》中:“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仔细分析《山海经》中的这一段描写“魃”的记叙,便可看出“魃”最初是女神的象征。在与蚩尤战的过程之中,黄帝派了天女魃参战。魃身穿青衣,头上无发,全身发出极强的光和热。她来到阵前施展神力,于是黄帝终于战胜了蚩尤。魃是旱神的象征,她在为黄帝建立了奇勋之后,丧失了神力,再也不能回到天上。于是留居北方,从此北方多干旱,她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干旱,于是总是不断地被驱逐,都被人们诅咒驱逐,称为“旱魃”。作为黄帝的女儿,保护自己的所在部落,出战与蚩尤抗衡,最终将蚩尤所设的风雨阵破,战胜了蚩尤。从此也可以看出“魃”最初是作为女英雄而存在的。但是女魃作为女英雄的结局却不甚美好,留在了人间,遭到了人们的嫌恶。神话传说中的天女魃,在后世中被理解为旱魃的形象可谓人尽皆知。虽然这一“魔鬼”形象在人们意识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它的正面形象即作为救世的形象也在后续的历史过程中出现过。

旱魃的”女神“形象虽然逐渐褪去,但仍有一些神性的遗存。在多雨的季节,人们会祭拜她,希望能够带来晴天以避免水灾。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三“扫晴娘”条称:“吴俗,久雨后,闺阁中有剪纸为女形,手持一帚,悬檐下,以祈晴,谓之扫晴娘。”由此可见,在元代扫晴娘便是魃的另一替身。扫晴娘以女子的身份出现,具有制止阴雨、带来晴天的功能,这一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祈祷天气晴朗、减少雨水的仪式之中。当阴雨连绵不绝或大雨数日不断之时,人们往往会挂“扫晴娘(妇)”以祈晴。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三也有关于扫晴娘的记载:人们扎一个手持扫帚的纸女人挂于树上,认为这样就可以扫除天空乌云,云散雨停。这种挂“扫晴娘”的祈晴习俗很明显也是源自于女魃止雨的神话,她实则是旱神女魃的正面形象。所以对旱魃这一形象进行溯源,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女魃最初是作为女英雄的形象而存在的,只不过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之中,人们将女魃带给人们的灾难无限地放大了,“女魔鬼”的形象逐渐深入人心。

三、女魃形象解码还原分析

现阶段,旱魃是作为一个具有灾难象征意义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不管是相应的文字记载还是民间习俗中的祈祷仪式都是这一意识的表征。从源头进行追溯,“女魃”最初并不是与旱鬼联系在一起的,而是与具有大勇无畏的女英雄相联系。旱魃形象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经历着形象的转变,按照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顺序,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女魃”作为捍卫部落,听从父亲首领的安排而助战的“女英雄”形象,这一形象在后世也有相应的体现,即“扫晴娘”形象。在《山海经》中对于女魃的描述中可以发现她虽然作为“女英雄”帮助战胜了蚩尤,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奖赏,而是在人世间成了被嫌弃的对象,逐渐被妖魔化。这就进入到第二阶段,即“女魃”作为“女魔鬼”的存在,在后世的诸多文本记载中以及民间的所存有的习俗中,“旱魃”作为扰乱世间秩序,破坏人们正常生活的魔鬼而存在。夹杂在这两极之间,便是“女魃”在被赶到赤水以北的阶段,在赤水以北,“女魃”是作为一个静止无害的形象而存在,因为在这一地方,她的存在对于人世间无损益。

对于“旱魃”这一形象的理解,运用解码的方式回溯,最早的文本可以追溯到《山海经》,在回溯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旱魃”这一形象经历着一个形象转变的过程。在史前时代,神话主人公一般都是拥有特殊本领的神灵或过人才能的半神半人式英雄,具有美感与震撼力。这些高贵者普遍都形象高大、智慧超群或拥有高强法术,不是本身为神就是半神半人。“女魃”这一形象最初便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在后世的发展中,“女魃”的另一个称呼“扫晴娘”也是其光辉形象的一个表征。在帮助黄帝战胜了蚩尤之后,“女魃”失去了返回天上的能力,于是就只能留在人世间,“女魃”成为了“凡人”。之后,对于“女魃”形象的塑造以神话中的原型为依托,对其进行补充扩展与延伸,由于人们对于宇宙的认识逐步深化,人们对于“女魃”的认识不再停留在原初阶段,而是对其观点开始符合一定阶段的实际情况,因为在“女魃”成为凡人之后,身上还遗留着与凡人相区别的能力,所以逐步被妖魔化,成为了人人想驱逐的“旱魃”。

从最初的英雄“女魃”,到有助于人世的“扫晴娘”,到凡人“女魃”,再到旱鬼“魃”,其女性的身份是共识。而对这一性别的分析,是认识“魃”由“英雄”到“魔鬼”的重要条件。“女魃”最初作为女英雄出现很大一部分是由史前时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决定的,这跟神话中的“女娲”等女性形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山海经》以及后续的志怪神魔小说中对于“女魃”的形象描写中,其“袒身”的显著特征也是值得引起注意的。其深层的内在原因当与远古时代的巫术仪式相关。弗雷泽在《金枝》一书中说:“巫术是一种被歪曲了的自然规律的体系,也是一套谬误的指导行动的原则。”在母系氏族社会,种植业的主要承担者便是女性,而充足的雨量是农作物正常生长的保证,所以在不明了宇宙运行规律的时代,女性进行巫术祈雨的仪式便诞生了,祈雨便成为女人们的重要任务。而女性在求雨时,以歌舞媚神求雨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以暴晒身体感动神灵的方式祈雨也是名外一种方式。而在后者的巫术仪式中,为了显示其对天神的虔诚之心,甚至会脱光身上的衣服,裸体让太阳暴晒以达到他们祈求雨露降临的愿望。

随着社会发展,男性在社会生存与生活中的优势地位开始显现,女巫师的地位在社会中也随之下降。在出土的殷墟卜辞中就有“焚女巫”求雨的记载,《礼记·檀弓下》载:“岁旱,穆公召县子而问曰:‘天久不雨,吾欲暴尪而奚若?’曰:‘天则不雨,而暴人之疾子,虐,毋乃不可与。”遇到旱灾的时候,秦穆公首先想到的是暴尪这样的仪式,可见这是当时流行的一种习俗。至于巫尪是何种人物,杜预注解曰:“巫尪,女巫也,主祈祷请雨者!”虽然殷商出现的焚女巫求雨之陋俗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被摈弃,而暴晒祈雨的习俗自原始社会一直延续到汉代并残留至近现代。《春秋繁露·求雨》描述春旱不雨时便“暴巫聚肚”,而秋旱求雨时则“暴巫肚至九日”。所以综合来看,神话传说中“女魃”的“袒身”女性形象即源于原始社会的女子求雨巫术。

“女魃”从“女英雄”向“女魔鬼”形象的转变,其中所蕴含的一个结构便是:神人——凡人——非人。主角由神人扮演到凡人登场再到非人出现,“女魃”逐渐被矮化的现象在中国神话史上的例子不多,但纵观中西方,会发现这一现象在西方也存在,而这一现象的出现最重要的是受时代变迁的影响,而从其创作的为数不多的相关的作品来看,又是文学自身发展要求的体现,同时,文人与普通百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也是促进其不断发展的动力。所以“女魃”形象的转变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通过对“女魃”形象的回溯,对其进行解码分析,人们可以对“旱魃”这一形象亦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注释

①(唐)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③(清)赵翼.陔余丛考[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④[英]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1](唐)孔颖达.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孙国江.中国古代“旱魃”形象的起源与嬗变[J].民俗研究,2014(6).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袁珂.山海经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3.

[5]苑利.华北地区祈雨活动中旱魃与斩旱魃仪式[J].思想战线,2001(3).

猜你喜欢
女英雄蚩尤黄帝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A parkour heroine跑酷女英雄
大战蚩尤
What makes her a writer
《双枪女英雄》选页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
那个“女英雄”一样的女孩
黄帝战蚩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