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言文误释研究
——以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为例

2018-11-14 21:52聂盼盼西安外国语大学
长江丛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本字秦师郑国

■刘 媛 聂盼盼/西安外国语大学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所采用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以下简称“课本”)中的注释虽已相对详尽准确,但仍存在一些误释现象。训诂学作为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中一门解释词语与研究语义的学科,对注释的考证与分析很有必要,对误释的地方也能够及时匡正。

一、训诂学

《说文·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声。”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伸之凡顺皆曰训。”《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就是说,训即“解释疏通”,诂即“古代的语言”,训诂即“解释疏通古言”。

训诂学,是以训诂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训诂学内容为释词解句、辨析古书异例,其中释词解句是核心内容。学界一般认为训诂学方法为形训、声训、义训。郭在贻先生《训诂学》中说:“我们认为今天的训诂学……所谓实用性,就是说要把训诂学从‘经学附庸’的旧框子里解放出来,使之为今天的语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辞书编纂等工作服务并为今天的广大读者所欢迎。”熟练掌握与运用训诂学的三种方法,有利于文言文的准确理解、语文教学的发展。

二、《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是课本(必修五本)中必修一的第一篇文言文。主要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以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交好为借口,合攻郑国,郑国大夫烛之武用秦晋围郑对秦国并无好处的逻辑有力的言辞使秦主动退兵,晋国也相继退兵,最终郑国安全脱险。文章短小精湛、结构严密,是刚步入高中的学生了解文言知识、领略古文魅力的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三、误释

高中文言文注释在文字方面居多,主要有通假字(“某,通某”)、古今字(“某,后来写作某”)、异体字(“某,同某”)三大类。但我们在课本中往往会看到混用的现象,就《烛之武退秦师》44条注释来说,便有以下几种误释值得商榷。管窥之见,尚请指正。

(一)已、矣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原注:已,同“矣”。

按:已,《广韵》:“羊已切,上止以。又羊吏切。之部。”(止韵,喻四)

矣,《广韵》:“于纪切,上止云。之部。”(止韵,喻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已、矣叠韵。已,止也。其意止,其言曰矣。是为意内言外。”二字音相近,因音通假,而非异体字。

(二)共、供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原注:共,通“供”,供给。

按:《说文 ·共部》:“,同也。从甘廾。凡共之属皆从共。”汉字是以形表意的文字,通过据形求义可探求真相。“共”,甲骨文,象两手捧物状,供奉之意。《周礼·天官·小宰》:“令百官府共其财用,治其施舍,听其治讼。”陆德明释文:“《礼》本供字皆作共。”后来,它又有了其他义项,所以单独造字表示供给、供奉之义,即为“供”。“供”,甲骨文,多加,象人形,更形象表示供给对象或供给者是人。故,“共”与“供”非通假字,而是古今字,“共”是“供”的本字,“共”字后来写作“供”,供给。

(三)说、悦

秦伯说,与郑人盟。

原注:说,通“悦”。

按:《说文·言部》:“说,说释也。从言、兑。一曰谈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释,即悦怿。说、悦、释、怿,皆古今字。许书无悦、怿二字。”“说”,甲骨文,上象刀形,下象口形,即说话谨慎,上象八(分开),中象口,下象人,即人咧嘴笑为开心,二者结合为喜悦之义。可见,“说”因后有其他义项,故单独造字“悦”(,下为心)。所以,“说”、“悦”为古今字,“说”为“悦”的本字,“说”字后来写作“悦”,喜悦。

(四)知、智

失其所与,不知。

原注:知,通“智”。

按:《字 源 》 中“知 ”:(商)——(战国),逐渐演变为(小篆),最后到(楷书)。

“智”:(商)——(战国,此处分类较多),逐渐演变到(《说文》),最后到(楷书)。

“知”与“智”二字在战国时期字形相同,从字形演变来看,二者同源,本义为智慧、才智。

四、结语

课本中文言文注释虽然已经相对详尽,但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能运用训诂学知识准确分析文本,向学生客观讲解文言文知识与内容。文章主要从课本(必修)必修一第一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四组误释入手,用训诂学知识,分析得出“已”与“矣”为通假字,“共”与“供”为古今字,“说”与“悦”为古今字,“知”与“智”同源。

猜你喜欢
本字秦师郑国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方法探析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烛之武退秦师》的烛之武的形象
通假字
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释
“东道主”一词的由来
烛之武以何退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