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批判性思维

2018-11-14 12:11李春昱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21期
关键词:穆斯真知苏格拉底

■李春昱/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苏格拉底与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人类思想和认识发展不可或缺的思维模式。该概念译自英文“critical thinking”,其定义如恩尼斯所提出的:“对所学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的思维活动。”①它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本质是对已有的观点和结论进行怀疑、质疑和批判,以获得对事物更精确、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它并非怀疑一切或否定一切,而是一种有扬弃的辩证思维形态。在这种思维过程中,逻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人类活动也得以展现。如果追溯“批判性思维”的起源,或许可追溯到古希腊雅典思想家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这个被城民们看作是一个古怪的、却精通辩论术的自由思想家。他自认为自己是批判思维的化身,是“牛虻”,受神的指引,以刺激雅典这头笨牛,使它时刻保持活力。即是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唤醒、劝导雅典城民们思考真善美,关注灵魂的幸福,而非只追求获取金钱、名声和虚荣这些虚妄的东西。他说:“未经过审慎的人生不值得过”,这即是用“批判性的思维”去考察生命或生活。他确信可以通过对对话者进行一定的引导从而使其产生出自己的思想,获得可靠的知识,他的作用就像一名助产士,引导别人得出精神的“胎儿”。这样的方法即是所谓的“苏格拉底反诘法”。

二、苏格拉底式的批判性思维

“苏格拉底反诘法”一般分以下几步:首先从对一些人们以为常或认为已“自明”的概念或范畴提问开始。在这个阶段,他常以一种“无知”的谦逊态度提问对方,因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步骤,一个人只有“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其次,在问答中通过对全面或不确切的思想进行一步步修正,反复诘难以揭示出潜藏在对方观点之下的矛盾,从而使对方放弃自己的观点。最后,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得出结论,从而“接生”出真理这个“新生儿”。在整个过程中,他并不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听众,也不给他的听众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演,引导他们经历一个有条不紊的思想历程,但这个过程常常是在对方不觉知的状态下完成的。通过这种方式,苏格拉底启发人们去寻求关于勇敢、美德、正义、虔诚、节制、友谊……等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他追寻这些问题并非是表面可以定义的具体的答案,而是寻求的是关于这些称谓所“是其所是”的东西。例如:“什么是美?”他要问的不是一个个具体的美的的东西,而是使美之为美的那个最高的形式。以色诺芬所述的苏格拉底关于什么是“正义”的讨论为例来说明他的这种思维形式。②

在这段对话中,苏格拉底是这样运用他的反诘法的:首先,在关于一个含有某道德品质的(如正义、勇敢等)的会话中,出现了一个让苏格拉底迷惑或是不懂的问题。文中,苏格拉底在与欧提得穆斯一席谈话中谈到了关于正义是什么的问题。但,苏格拉底似乎并不太清楚真正的正义是什么,于是准备请教貌似比他明白正义的本质的欧提得穆斯,此时这就是苏格拉底的引出问题,以“自知其无知”的姿态出现,为进一步引出话题做铺垫,也激起欧提得穆斯的谈话欲。于是,欧提得穆斯很有把握地认为他自己是非常清楚“正义”与“非正义”差别的。于是苏格拉底进一步沿着原有的思路举例、提问、归纳形成对“正义”的直观、经验性的临时定义,然后在通过其他例证对这些临时定义进行检验。在这过程中,苏格拉底不断举出正例或反例,让对方发现其原有的对于“正义”的概念是有问题的,于是开始修正自己的观点以符合苏格拉底所举的例子,在一连串的举例、下临时结论之后,苏格拉底与欧提得穆斯似乎在理解“什么是正义”的概念上达成了共识,可是,苏格拉底又抛出一个似乎与该话题无关的例子:讨论将军对待被俘的敌人的问题。初看起来这个问题似乎与正在讨论的问题没什么关系,以至于欧提得穆斯还得提醒苏格拉底:讨论不要偏题。但这也是苏格拉底准备引出一个推翻刚才所得的临时定义的时候。在经过苏格拉底所举的“将军欺骗士兵”“父亲欺骗孩子吃药”例证之后,欧提得穆斯开始发现这些例子与自己之前的定义与观点相悖,开始反思“正义”的真正实质,并欲图收回之前不恰当的定义。这一步是苏格拉底反驳的核心,它让对方在一次次举例、反驳、归纳的过程中不停地反思再反思,直至发现归纳出的最终结果与自己先前所承认的东西完全是相反的。

苏格拉底对话所用的策略就是对一个信念的融贯性或一致性。他与对话者常常以“什么是……”这类问题开始,在与对话者接下来的整个一系列诘问中,均以“是否与当初的信念保持一致或融贯”为指导来考察对话者是否有健全的知识。但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苏格拉底并没有预设一个目标信念,因此这种证明信念的不融贯的证据对证明假定的目标信念为“真”或“假”无效。苏格拉底纯粹是以求真知,获真理为目的,从而与当时雅典城邦的“智者”区别开来。

三、苏格拉底式的批判性思维在当代的意义

苏格拉底在与人讨论问题时,将信念的融贯性作为检验真知的重要标准。他的“反诘法”实质是,通过质疑人们习已为常的信念和解释,辨析它们中哪些缺乏证据或理性基础,强调思维的清晰性和一致性。这充分体现了批判性思维的精神。即是:(1)以谦逊的态度对大家已“自明”的概念或信念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进行大胆质疑、提问,尔后严密论证,开放思想,不预设结果。(2)以概念是否融贯为衡量知识是否可靠的标准,以逻辑论证,而非诉诸经验为手段以证明一概念或信念的明晰性。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更高的思维水平,为所寻求的真理或知识提供清晰概念的工具。通过系统的、深刻的、自觉的思辨,对基本概念、原理、理论等去伪存真,从而得出事情的本质与真相。在当今媒体发达,信息繁杂的时代,人们更应具备“批判性思维”;从小处说,是为了个体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能更好地识别真假,获得真知;从大处讲,求真向善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目标,如何获得更优质的信息,如何尽可能地成为一个“真、善、美”的人,那么具备批判性思维是达成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苏格拉底的智慧在今天仍有非常强大的现实意义。起码,他为当代人提供了一个“何为批判性思维”的一般模型。那即是如E.S.Hale所认为的:(1)思维的社交性。苏格拉底式的谈话绝不是那种妨碍高质量思维的自我中心和社群中心主义,而是群体式的、多个体对话的探讨。且参与其中的个体在这种场合具备了理智上的谦卑感。(2)拒绝在先的认为自己“知道”。参与探讨的个体抱有如下观念:一个人的概念或许有缺陷,又或者,在特定语境中不被认同是很合理的。因此,人们应批判、反思他们的假设。(3)获得真知是一个能动的过程,而非被动的接受或传授。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辨,运用逻辑论证,使得“自明”的概念或“熟知”变得具体、能被例示出来,这样的知识才是“真知”。③

猜你喜欢
穆斯真知苏格拉底
《小丑回魂》前传筹拍
实验出真知
“鸽子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8岁治疗犬获荣誉博士学位
熟知非真知——其庸先生周年祭
分类求难题 讨论得真知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故事两则)
苏格拉底的遗憾
苏格拉底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