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C6基因多态性与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关联

2018-11-14 03:45秦金东马立聪刘得利李晶晶贾彦彬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年21期
关键词:贲门等位基因单体

高 芳 秦金东 马立聪 刘得利 李晶晶 贾彦彬

(包头医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60)

目前,全球范围内胃癌的发病率仍高居恶性肿瘤第5位〔1〕,死亡率位居第3位〔2〕;并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别现象〔3,4〕,其中高的死亡率就包括中西部地区。同时胃癌在不同部位的发生趋势也产生了变化:非贲门胃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5,6〕,而其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胃癌是复杂的多基因疾病,即使在胃癌高风险人群中,也仅有一小部分人发病;提示在胃癌的发病过程中,个体自身的遗传因素起非常重要的作用〔7〕。MUC6是正常胃黏液中的一种分泌性黏蛋白,与黏蛋白MUC1、MUC2、MUC5等共同组成生理性屏障,保护胃黏膜。而当机体出现异常时,MUC6基因编码的黏蛋白在胃癌组织中异常表达,调节胃癌细胞生长等〔8〕;且MUC6基因在胃癌发生过程中异常变化〔9~11〕。因此,MUC6基因是胃癌易感性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候选基因。本研究通过病例对照关联研究的方法,观察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包头汉族人群中 MUC6基因rs10794282、 rs10794279、 rs11246386、 rs10751638、 rs11826309、 rs10794359位点多态性,探讨其与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的关联。

1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样本〔12〕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包头市肿瘤医院,经病理学诊断为非贲门胃癌病例288例为病例组;其中男224例,女64例,年龄26~83岁,平均(59.48±11.23)岁;病人发病时均已在包头市居住5年以上,排除继发病例和复发病例,均未接受过化疗和放疗。来自同期社区的体检人群281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无癌症病史,也在包头市居住5年以上。其中男220例,女61例,年龄26~85岁,平均(59.10±11.57)岁。样本均为汉族。两组年龄和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Tag-SNPs)的筛选 使用Agorithm-Tagger-pairwise Tagging软件进行筛选,其中参数MAF> 5%、r2 > 0.8。选择MUC6基因5′ 侧翼区、3′ 侧翼区和外显子进行筛选,最终初步筛选出6个SNPs进行研究。

1.3基因分型 运用酚/氯仿提取外周血白细胞中的DNA。 用荧光探针(TaqMan)法对6个SNP进行基因分型,操作按照生产厂商的说明进行(美国加州福斯特城应用生物技术公司)。基因分型在北京诺赛基因组有限公司完成。并设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且随机挑取5%的样本进行重复基因型检测,与之前的结果完全一致。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来检测基因型分布是否符合遗传平衡定律(Hardy-Weinberg); 采用Haploview软件构建单体型。 用非条件性 Logistic回归计算比值比(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CI),评判各等位基因、基因型及单体型与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是否存在关联。

2 结 果

2.1MUC6基因6个SNP位点等位基因与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 对照组SNP rs10794282、rs10794279、rs11246386、rs10751638、rs11826309、rs10794359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两组MUC6基因SNP rs11246386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MUC6基因6个SNP位点基因型与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 两组MUC6基因的SNP rs11246386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胃癌的发生有保护作用,见表2。

2.3MUC6基因的单体型与非贲门胃癌发生的关系 对MUC6基因不同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显示rs10794359-rs11826309(模块1)之间存在强连锁不平衡,构成单体型区域。但各单体型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1 各SNP位点等位基因与胃癌的关联分析〔n(%)〕

1)数据缺失;2)调整了性别和年龄因素;下表同

表2 各SNP位点基因型与非贲门胃癌的关联分析

续表2 各SNP位点基因型与非贲门胃癌的关联分析

表3 MUC6基因单体型与胃癌的关系(%)

3 讨 论

2015年中国胃癌新发病例约为67.9万例,胃癌死亡病例约为49.8万例〔3〕,死亡率为73.3%,形势严峻,仍是严重危害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13〕。 在我国,超过90%的胃癌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胃癌的发病原因〔14〕,重视胃癌筛查工作〔3〕,重点预测胃癌的患病风险基因,早期做出诊断并及时干预,对提高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5〕。胃癌包括贲门癌和非贲门癌,贲门癌在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等方面更接近食管癌;为了保证临床标本的均质性,我们把研究对象限定为非贲门胃癌患者〔9〕。MUC6是一种黏蛋白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1p15.5〔16〕,这一区域在胃癌中经常显示杂合性丢失〔17〕。此外,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引发的慢性炎症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关联密切〔18,19〕。汪荣泉等〔20〕研究发现,胃癌患者H.pylori 感染后,导致其癌旁胃黏膜组织中的MUC6黏蛋白明显地表达降低,提示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本研究发现: rs11246386位点与胃癌易感性相关:携带T等位基因者罹患胃癌的风险降低; CT和TT基因型对非贲门胃癌有保护作用。 Jia等〔21〕研究显示, 在高加索人群中,标记的 MUC6基因14个不同的 SNPs和胃癌的发生没有关联,同样Marín等〔22〕研究发现,在西班牙人群中采用 Tag-SNPs的筛选的6个 SNPs与胃癌的发生均无关联; 这与本研究不太一致,这种结果的差异可能与样本量的大小和遗传亚结构、环境因素有关,亦可能与人种、地域差异有关〔9〕。 总之,关于MUC6基因多态性与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的确切关系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筛查MUC6基因的其他SNPs来研究证实。

猜你喜欢
贲门等位基因单体
亲子鉴定中Penta E稀有等位基因28的确认1例
亲子鉴定中男性个体Amelogenin基因座异常1例
广东汉族人群Penta D基因座off-ladder稀有等位基因分析
贵州汉族人群23个STR基因座的OL等位基因研究
PVC聚合单体投料工艺的优化改造
腹腔镜近贲门处胃间质瘤切除术联合抗反流手术临床分析
内注式单体液压支柱的改进设计
腹腔镜下贲门肌层切开术及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临床分析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术后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Ⅲ期贲门腺癌预后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