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

2018-11-14 11:01曹红王海燕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8年8期
关键词:预设要素科学

曹红 王海燕

幼儿活动使孩子认识自然、社会,对发展幼儿交往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前幼儿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指导意识不强,片面地认为幼儿活动就是给幼儿一定的自由时间,让其进行自由活动,不能有效介入;教师指导方法单一,习惯自己讲幼儿认真听,总希望幼儿原封不动地按照教师的预设安排进行活动,降低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对科学探究教育的研究,认为教师运用科学探究教育来设计和指导幼儿活动,对提高孩子学习积极性、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必备的品质和各种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运用科学探究教育指导幼儿活动的策略

鼓励积极提出问题。幼儿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想认识、了解他们遇到的一切不熟悉的事物。教师要引导孩子认真观察活动材料,在观察的基础上鼓励幼儿积极提问。例如,在进行“有趣的水”活动前,让幼儿首先仔细观察水,幼儿会提出许多问题:水是什么颜色?有什么味道?水从哪里来?水洒到毛巾上水怎么变少了或者不见了?水放冰箱里后为何变成了冰?水烧开了为什么会冒气?这些问题都来源于幼儿生活,是幼儿的关注点和兴趣所在,我们应该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并探求答案,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积极思考。

支持大胆猜想与预设。猜想是幼儿尝试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对问题的回答,或者是对活动的意向和可能出现的活动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依然以“有趣的水”为例,让幼儿仔细观察塑纸、餐巾纸、糖纸、皱纹纸等不同形态的纸,如果将它们放入水中,会有什么变化?它们都吸水吗?它们吸水一样吗?支持孩子大胆猜测,经过长期这样练习,逐渐建立幼儿活动前首先预测活动结果的习惯。

预设是幼儿对所进行的活动提出一个比较具体的行动方案,是幼儿有效进行活动的前提。在动手操作前,教师要引导幼儿先认真思考操作如何进行,然后说出操作步骤。在要求幼儿不要急于动手时,不要使用简单粗暴的语言,以免影响幼儿的思维。如在大班手工活动“泥工”中,当幼儿确定了要做的物品后,要求幼儿先设计操作步骤,然后进行操作。对预设有困难的幼儿,要适当地进行提示。如在“橡皮泥浮起来了”的科学活动中,幼儿尝试将橡皮泥搓圆、压扁、搓细等很多种方法都未成功,教师就可以自己折纸船放入水中进行提示。这样的训练,不仅能够提高操作的成功率和质量,更能培养幼儿逐步形成有计划、有条理处理事情的良好习惯,提高幼儿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巡回指导幼儿操作。操作是活动的兴奋点,是幼儿最喜欢做的事。作为教师要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幼儿进行操作时,老师要不断地巡回指导,主要强调如下几点:(1)注意安全,包括幼儿的人身安全和物品的安全;(2)按照预设操作步骤进行,动作要细心;(3)重复操作,直到自己满意为止。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逐步培养幼儿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正面引导成果整理与现象分析。幼儿活动结束,教师应该正面引导幼儿整理活动材料,分析所观察的现象等。如果是手工制作活动,引导幼儿将作品摆放在易观察的地方,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果是智力游戏活动,要引导幼儿独立思考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可以逐渐培养幼儿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如果是社会认识活动,要求幼儿回忆观察的现象,进一步探讨现象之间的联系,可以培养幼儿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是科学活动,要求幼儿通过分析并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引导幼儿把得出的结论和自己最初的想法作对比:如果探究的结果与预想的一致,将强化幼儿原有的认识;如果不一致,能使幼儿调整其原有的认识,建立新的经验。通过这样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幼儿对科学现象的认识,培养幼儿初步科学论证的能力。

巧妙诱导表达与交流。小班幼儿缺乏与同伴交流的欲望,而且难以会意和表达在活动过程中的兴奋点。为此,教师应逐一呈现具体简洁的问题,多提供具体直观的凭借物,如播放录像,帮助幼儿再现、回忆和强化自己的发现与体验。中班幼儿的表述趋向完整有序,教师可用一系列问题予以引导,让其交流讨论集中于某一具体问题与内容,促使他们达成共识,得出结论或产生新的问题。大班幼儿經常会边活动边交流讨论,有时还会出现争论与协商。教师应鼓励幼儿主动发问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支持和引导幼儿开展基于事实的相互交流、分享和讨论,引导他们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进而拓展幼儿对事物或问题的关注点和认识。可以先分小组交流,让每个幼儿都有表达自己发现的机会,然后推荐代表在班级交流,允许小组成员补充完善。交流时幼儿要面向大家,教师的作用是倾听、鼓励并重复幼儿的关键陈述,发现并引导幼儿关注自身探究结果的矛盾和不一致,发现并引导幼儿关注同伴间的差异、矛盾,使他们懂得每个人都可以对同伴和老师提出质疑,但争论必须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

指导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侧重部分要素。在用科学探究教育指导幼儿活动时,不能每一个要素都同等程度的体现,不能每一个要素都让幼儿充分活动,独立完成,否则,在规定的时间内常常很难完成活动过程,只能侧重部分要素。属于本次活动重点的能力目标,应该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独立完成;不属于本次活动重点的过程,教师可以大胆指导,让幼儿把主要精力放在所侧重强化的要素上。一个活动究竟需要强化哪一个要素,应该根据活动的特征进行合理和全面规划。看起来一次活动似乎只突出了某一两个要素,而实际上不同的活动分别突出了不同的要素,幼儿所得到的是深入和全面的发展。

尽量避免包办代替。要正确理解科学探究教育,在幼儿活动中不仅要注重探究的结果,更要注重探究的过程,要让幼儿真正经历探究过程,尽量避免让幼儿按方抓药似地进行操作,不要为了赶时间而在幼儿还没有进行足够操作和思考时就草率得出结论。

评价应杜绝简单否定。在探究活动中,幼儿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是正常现象,对此,教师应仔细观察,分析幼儿出现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当幼儿所提的问题针对性不强时,当幼儿所预设的方案不完整、操作性不好时,当幼儿操作过程中动作不熟练时,教师应给予鼓励和帮助,尽可能指出其合理之处,使幼儿看到自己的成绩,有继续参与的勇气,同时引导幼儿对更多的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

总之,科学探究能力是当今社会每个人所必需的一种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幼儿今后的学习以及发展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将科学探究指导渗透到幼儿活动的各个方面,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充分亲历探究的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分别系荆州市政府机关幼儿园园长、副园长)

责任编辑/王娜娜

猜你喜欢
预设要素科学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科学拔牙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