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孔子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018-11-14 11:01朱保国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8年8期
关键词:公平孔子差异

朱保国

“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是孔子最著名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特别是全国上下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进程中,焕发出新的教育光芒。

“教育对象不分群类”论,正是“教育公平”的起点

传统观点认为,“有教无类”是孔子打破一切限制、让所有人都享有教育的划时代的思想言论。

所谓“类”,在《论语》一书中,至少可以有四个方面的解释:地位、道德、智力、种族。依此,“有教无类”被解释为:“无论教育对象的地位、道德、智力、种族,都要教育之”。孔门弟子三千,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地区,这打破了当时的国界和夷夏之分。孔子接纳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这一教育主张。孔子弟子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也有很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如颜回、曾参、子路、公冶长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语言学家杨伯峻认为“有教无类”是指“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在《毛泽东文集》第七卷《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中,毛主席1958年8月提出了“中国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的著名论断,孔子的“有教无类”作为论据位列榜首。现在大中小学教材与教育理论阐述,大都以此为定论,强调孔子“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被视为“教育公平”观点的源头。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教育而言,这里的“不平衡”,如我国的城乡之间、东西部区域之间、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学校之间、社会的不同人群之间的教育还很不均衡。“教育公平”问题正由此而备受关注。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方面,宏观上,教育公平应该由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担当。它主要指向教育的区域差异或校际差异。比如,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教育政策的适当倾斜、教育评价的因地制宜等。从目前情况来看,资源均衡配置中的硬软件正在由政府组织强力推进,特别是诸如城乡学校结对、送教下乡等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或改善了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学校教学差异现状。

一方面,微观上,教育公平的另一层理解指向学校。它是指学校或学校老师能否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它更多地指向同一所学校内的群际差异或生际差异。对同一所学校而言,无论其生源状况怎么样,它的学生群体都会存在性格气质、文化基础、学习习惯、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才成就了一个个具体的“人”,才让每一个孩子都具有了潜在的发展轨迹。改进和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来公正评价学生、多角度评价学生,需要我们教育人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推进教育公平工作。

“教育作用消除差异”论,正是“教育质量”的本质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关于“有教无类”的释义,列举了从班固到朱熹的诸多观点:班固直接把它引为“有教亡类”,亡就是没有、消灭的意思,“亡类”至少就是“没有类的差别”;马融觉得这是“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人受过教育后,就“无有种类”了;而朱熹则引申道:“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习气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也就是说,受过教育的人,品行都会得到改善、变好,那么人的善恶差别就会越来越小。

无论是“亡类”“无有种类”还是从“习气之恶”“复于善”,古代《论语》的主要注释本都认为“有教无类”具体是指:通过教育,人就可以都达到某种无差别的状态。胡适先生1947年9月4日《论自由主义》的演讲中明白无误地指出:“有教无类,‘类是门类,是阶级民族,‘有教无类是说:‘有了教育,就没有阶级民族了。”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很多时候,“有教无类”的意思被理解为“教育要有模糊或消除种类的结果。”即,先承认学生有“类”的差别,然后通过教育,使“类”消除或模糊,这正是对“教育质量”或“教育效果”的考查与关注。比如地位上的差别,可以通过“学而优则仕”模糊掉;道德上的差别,可以通过学习仁礼等学说模糊掉;智力上的差别,可以通过“学而知之”或者“困而知之”等方式模糊掉;种族的差别,可以通过孔子“三年有成”的政治措施模糊掉。其实,孔子的另一著名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具化为一种教学方法的时候,就是针对不同“类”的学生,使之都“全面发展”,从而达到“无类”的差异。《大学》开宗明义说,“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这可能不仅是“有教无类”的最好注脚,也是孔子一生追求精神的最好注脚。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无类”的内涵是使人之间的差别变得不再重要,意味着人被教育导向某种相当的境界或者水平,这时候也就无所谓类的差别了,而并非简单的整齐划一,如同一个模板刻出来的一样。这与现代素质教育追求的是每个学生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质量的教育甚至高质量的教育,学生也会有差异,但这种差异只是高水平的多元化,是高素养的和而不同。

当然,这种强调综合素养与核心素养的“有质量的教育”,实施起来比较困难,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先进》篇《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喟然而叹的“吾与点也”,寓意深远,既隐喻着孔子对某种尽善尽美的境界的追求与困窘,也隐藏着他对不同类别(思想追求)的学生的思想道德引导和期待(要求学生“为国以礼”,归向其坚持一生的仁政礼乐教化思想)。综合素质教育以及核心素养教育的最终结果,也就是一个“完人(圣人)”教育。从这一点上看,我们致力于追求的“有质量的教育”与孔子“有教无类”是一脉相承的。

在新时代,我们一方面要解决好不均衡的问题,更加注重教育的公平;一方面也要注重不充分的问题,更加注重教育的质量。以“公平而有质量”为教育工作的新导向,政府、社会、学校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努力创造更好的教育,进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从两个层次实现“有教无类”的美好愿景,如此,国家清明和乐,教育公平高质,我们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也可以“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作者单位:襄阳市新华路小学)

责任编辑/周小益

猜你喜欢
公平孔子差异
公平对抗
相似与差异
怎样才公平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笨柴兄弟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公平比较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