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旅游目的地地方认同探究

2018-11-14 05:43王佳俊季佳凤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田子坊目的地居民

王佳俊 季佳凤

城市历史街区是城市特色的集中展示地,是城市记忆保存最完整的地方。城市特色是人们对于一个城市的内容、形式、特点的形象性、艺术性的概括。但是随着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商业开发,一些城市历史街区这一个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地点变得越来越商业化,鳞次栉比的商业设施、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充斥着整个城市历史街区,与街区原本的文化氛围格格不入,地方感的缺失正成为城市历史街区的通病。

从段义孚的“恋地情结”到WRIGHT的“大地虔诚(geopiety)”,地方感始终是体现人在情感上与地方之间的一种深切的连结,是一种经过文化与社会特征改造的特殊的人地关系。地方感是人与地方不断互动的产物,是人以地方为媒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经由这种体验,地方成为了自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意义不能脱离人而存在。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看,地方暗示的是一种“家”的存在,是一种美好的回忆与重大的成就积累与沉淀,且能够给予人稳定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地方是人与地的情感联系及这一联系创造出的意义,杜芳娟、朱竑等在对仡佬族祭祖活动案例的研究中,提出地方的意义是基于民族、性别和阶层的认同,景观则是形成认同的基本元素,地方认同以景观为媒介,但却忽略了地方文化这一看不见的抽象概念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地方感。地方感是一个包容性概念,是指人们对于特定地方的情感依附和认同,主要包括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2个维度。地方依恋最初是环境心理学研究中描述人与地方之间的情感连结的一个概念,强调人在心理上对于地方积极的情感依附,偏重心理过程。而地方认同所指的是个人或群体与地方互动从而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种特殊的社会化包含了情感、感知与认知等多种复杂的过程。个人与群体将自身定义为某个特定地方的一份子,从而通过地方来构建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与角色。在这样的语境下,地方不再仅仅是人类活动发生的物理背景,而成为了自我的一个组成部分。地方认同是个人认同的组成部分,是根据特定地方的独特要素、人地互动的本质而发展出来的。如今的城市历史街区,恰恰对于人的地方认同关注较少,杨国立等对景观基因在地方认同中的作用研究中提出个人因素与地方认同的关系,认为居住时间、出生地、职业,地方发展、教育程度、居民类型等因素对地方认同的影响明显,但是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长时间在该地方居住生活的人群,他所提出的认同更多的偏向本土认同,而对于游客的地方认同的影响因素概括不够,但是不能忽略的是,游客對一个地区游览后也会产生感情联系,从而对游览区产生地方认同。国内对于游客地方认同的相关研究较少,对游客体验的研究相对较多。

城市历史街区是城市的核心,是反映城市的历史风貌与文化脉络的区域,是城市发展中留存下来的历史信息的载体,也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征所在。在城市历史街区的类型中,城市文化创意街区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主要是以老旧建筑为物质载体,以现代性特质为文化内核的艺术园区,创意活动在空间上多呈现集聚状态。上海的田子坊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创意街区,它的很多方面对于我国其他文化创意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具有借鉴意义,对田子坊的地方认同的研究,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这对田子坊和其他文化创意旅游目的地合理开发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通过了解游客视角下田子坊的旅游形象,了解游客在田子坊旅游体验中能否得到真实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可以了解当地居民在田子坊中生活的真实感受,了解其在面对拥挤的人流、喧闹的商铺,以及坊外现代化与坊内老旧生活环境鲜明对比下对田子坊的认同感。

一、案例地概况

“田子坊”创意产业集聚区位于黄浦区中部,南起泰康路,北至建国中路,东临思南路,西至瑞金二路,占地7.2 hm2,其核心区“三巷一街”约为2 hm2。不同于新天地石库门文化景观的拆迁重建的方式,田子坊中仍然有居民生活。田子坊通过租赁、转让、置换等方式,逐步把旧厂房、旧民宅改建成画家工作室、设计室、摄影室、陶艺馆和时装展示厅等,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一大批从事创意设计的艺术家、画家和设计师加盟,逐渐形成了以室内设计、视觉设计、工艺美术为主的创意特色。“田子坊”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获得了上海首批创意产业集聚区(2005年)、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2006年)、上海十大时尚地标(2006年)等荣誉和称号。因此选择田子坊作为本文的研究案例是很有典型意义的。上海必游景点前5名及概述见表1。

二、研究方法

(一)实地调研

实地游览田子坊,感受田子坊氛围,分别从游客视角与居民视角进行思考。笔者在2018年5月-2018年六月间,利用周末时间进入田子坊景区进行实地调研,事先规划好路线,并思考主要观察的事物和人群。笔者在实地调研中深切感受到了田子坊的文化氛围。实地调研有助于开展之后的工作,帮助笔者更好地思考问题,并提出建议。

1.感受田子坊的文化气息

田子坊展现更多的是上海亲切、温暖一面。在这条如今上海滩最有味道的弄堂里走一走,就不难体会田子坊与众不同的个性了。走在田子坊,迂回穿行在迷宫般的弄堂里,一家家特色小店和艺术作坊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跳入笔者的视线。从茶馆、露天餐厅、露天咖啡座、画廊和家居摆设到手工艺品,以及众多上海知名的创意工作室,可谓应有尽有。在闲散的下午,就着弄堂里的习习凉风,明媚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空中飘来一抹慵懒的咖啡香味,大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意境。

2.以游客与居民的视角看田子坊

田子坊最大的特色就是,它依然有很多居民在这里生活。这里还在使用的具有80年代标志装修特色的绿色信箱,在这种环境下,有一种出人意料的艺术美感。但是每天面对熙熙攘攘的小贩,接踵摩肩的游客,当地居民眼中的田子坊与游客眼中的田子坊则不同。

(二)访谈法

1.访谈资料的收集

笔者于2018年5月-2018年6月,一共深入田子坊2次,采访了5位居民、5位商家、4位游客。访谈的内容如下。

(1)他们眼中的田子坊,在田子坊居住生活的感受,田子坊吸引人的地方,游客所看不到的田子坊的一面。(2)田子坊居民的集体记忆,对于田子坊最纯粹的记忆。(3)游客对田子坊游览后的想法,对田子坊的感觉。

城市靠记忆而存在。城乡记忆深植于地方和社会经历中,个人情感和社会环境共同构成的记忆往往成为维系地方和人的重要纽带。每一个记忆都由特定的一组社会人群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承载。集体记忆体现出社会性。通过物质的和象征性的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去探究其集体记忆的认知空间和情感空间更具有现实意义。

2.访谈资料的整合编码

(1)在访谈结束后对访谈录音与笔记进行整理。(2)选取有用的访谈内容。(3)将访谈内容编码,居民为“L”商家为“S”,游客为“T”。(4)结合自身实地调查的经历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思考。

(三)网络文本分析法

1.网上数据收集

本文使用国内著名旅游社交分享网站蚂蜂窝作为抽取样本的网站,输入“田子坊”关键词,搜索出关于田子坊的真实评价共有4 506条,其中3 630条好评,好评中有44条金牌点评,并且金牌好评的评价日期在2014年11月25日到2015年12月7号,且主要集中在2015年。762条中评。114条差评。评价的高频词(网站给出)分别有小资情调(82人)、很有意思(46人)、文艺地方(313人)、有很多小店(310人)和必去的地方(188人)。

(1)选取2014年6月1日-2018年6月1日3年中高质量的、具有代表性的评价。(2)选取样本内容与研究内容相关度高的评价,尽量保证选样本的多元化。(3)剔除纯图片形式的评价和流水账式的游记。(4)由于评价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并且,蚂蜂窝网站有最低字数限制,所以字数不另做要求。根据以上筛选原则,一共筛选出550条评论作为样本,共54 620字。

2.网络评论反映出的地方认同

利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对研究样本进行中文词频分析,结果输出300个词条,因篇幅限制并经检查和筛选后展示前84位,详见见表1。

“……創意小店、特色餐馆、水吧酒吧和工艺小店林立,文艺小清新氛围十足。置身其中,有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感觉……看看也是满满的幸福感。……复古的小弄堂,熙熙攘攘的人群,慵懒的氛围,创作一些写实的小品也是不错的选择。……简单来说,就是文艺小清新必去的地方。”

——来自马蜂窝网友“大松哥是个倒霉蛋”评论

游客首先对田子坊的文化创意氛围进行凝视。对游客吸引度较高的是田子坊富有的上海独有的文化创意氛围,“上海”(430)、“特色”(313)、“文艺”(312)和“文化气息”(125)等。不难看出,田子坊的创意和文化内涵都得到了游客较高的评价,而创意和文化内涵正是文化创意旅游地的核心吸引要素,说明以文化创意作为旅游地的开发的元素是具有市场的。

“……没错,田子坊就是上海的文艺圣地,里面有很多文艺小店、充斥着歪果仁的餐馆、还有居住着本地人的老房子以及陈逸飞等著名艺术家的艺术工坊。在里面可以只看不买地看各种工艺品小玩意,也可以带着长枪短炮拍照,也可以就在一家咖啡厅的二楼呆一天。”

——来自马蜂窝网友“wanmaymay”评论

游客对田子坊具有文化创意的物体进行凝视。游客凝视率较高的是田子坊中充满老上海文艺气息的物体,“里弄”(228)、“街巷”(179)、“石库门”(70)和“工作室”(43)等。田子坊具有其独特文艺文化气息的事物正是游客所希望看到的,而这些事物也是真正能够体现文化创意旅游地内涵的关键所在,文化创意旅游地的开发成功与否,能否得到游客以及市场认同的关键在于能否营造具有其独特文化创意气息的氛围,是否塑造有其文化特色的事物。

在词频数据分析后,发现游客评论中“南锣鼓巷”(77)、“鼓浪屿”(54)等特定的无关地点名称出现频率较高,云词图(图1)对这一现象也有体现。对此笔者进行了相关分析。

“……一走进去就是古朴的石质小街,绿化也做得很好。整体的感觉有点像厦门的鼓浪屿,不过比鼓浪屿的道路要更狭窄许多……”

——来自马蜂窝网友“我姓刘我心留”评论

出现这一现象的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文化创意旅游地在开发中,部分细节的塑造重复率比较高,例如文中的“道路”“绿化”等方面(这也有各地文化有共通点的原因)。因此,在游客凝视中,田子坊的独特性大打折扣,随之而来的便是游客认同感的消减。在对文化创意旅游目的地进行开发时,简单的“复制粘贴”是对城市历史街区“地方性”的破坏。

“……大抵田子坊就是传说中的,每个城市都有的那么一条街。以老街的名号,披着文艺的外衣,卖着淘宝的杂货,接待四方的游客。北京的南锣鼓巷,成都的宽窄巷子,福州的三坊七巷,南京的夫子庙,厦门的鼓浪屿……”

——来自马蜂窝网友“璎珞”评论

中国旅行者在建构真实性时主要依托的标准是审美价值,并将景物内化,澄怀观道的诗意取向,在主客体的交融互感性想象和形象思维中构建真实性。导致出现游客评论中现象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田子坊中的商家“利益至上”,没有一个商家会为了一个景区的文化特色而牺牲利润来贩卖特定的商品。笔者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商铺所出售的例如“老上海雪花膏”“上海手工艺”等具有上海特色及创意的商品数量远不及“长沙臭豆腐”“烤串”“旗袍”等一系列不符合其氛围的杂货商品,这也使得游客对田子坊凝视中的真实性抱有怀疑的态度,不利于游客产生对旅游目的地的认同感。

三、访谈内容的分析

(一)游客的欣喜

“……更主要的原因是它的独特之处吧,那边可以感受到老上海的气息,而且能看到上海弄堂景象,石库门的原貌,可以买到与其他地方不同的创意产品。”——T1

“感觉特别热闹,环境也不错。还有例如绿色邮箱,二八杠自行车等那些,都散发着老上海的气息,走在弄堂里……”——T2

地方特色景观是集聚地方记忆构建的“文化符号”。游客第一次来到田子坊,第一眼看到田子坊必定是欣喜的。正如笔者第1次踏足田子坊弄堂的石地砖一样,看到的是保留完好的老底子上海滩里弄景象与富有现代创意文化的酒吧工作室等现代气息的事物相结合的场景,正如笔者还未曾来过时想象中的田子坊的样子,置身其中,会认同所看到的田子坊场景,“弄堂”“石库门”“邮箱”“窗台摆的盆景”等。但真正游览一遍田子坊,欣喜过后却是失落。

(二)游客的失落

“这里与我同学和我说的根本不一样啊,简直脏乱差可以形容了,哪来的文艺小资啊,什么感受老上海生活,这里与其他商业街差别不大啊……”——T3

“商业化太严重了,很像北京的南锣鼓巷,厦门的曾厝垵,没有什么新奇的……”——T4

“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对于田子坊,不同的人群都有不同的期待,真正游览一圈田子坊会便会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于田子坊这一以创意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地的游客体验来讲是具有很大的伤害的。首先是环境问题,这里讲的并不只是卫生问题,还有景观整洁问题,在游客较少的工作日,田子坊的卫生整洁保持的很好。在节假日等游客较多的日子,便会出现拥挤现象,地面垃圾较多,洗手间里排队的人群,商铺铺面占用通道等,给人一种“亂”的感觉。其次,商业化的日趋严重,给田子坊的氛围减分。充满文艺气息的工作室、老上海气息的老店、小资情调的酒吧抵挡不住贩卖小吃杂货的店铺,无关的小商品以及叫卖声的出现打破了游客期望的文艺静谧的氛围。

(三)居民的气愤

“……现在生活很不好,被打扰。夏季已到来,弄堂里都是空调外机排出来的热气,弄堂本来是乘凉的,现在只能紧闭家门在家,政府出资帮他们改善屋内环境,为他们装空调。对面就是酒吧,晚上休息有一定影响。”——L2

“那时候居民和游客一起穿梭在弄堂里,由于当时还没有马桶,我们还要去倒痰盂夜壶,老外看见了就特别新奇,一个劲地拍照。楼上居民晒的衣服也吸引着游客,甚至这个还要拍上一张照片……”——L3

“其实我们住在这里的居民都在反对这里开发,想让这些商家都撤出去,太干扰我们的生活了……”——L4

旅游经常被看作改变本地人看待自我和“他我”方式的催化剂。旅游提供了“我者”与“他者”对话的情景,为当地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并建立起地方经验的重要意义提供了机会。显而易见,居民对于田子坊的认同感是很低的,访谈中居民抱怨的话语充斥着整个访谈,其中有各种因素。社区居民是景区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之一,他们的满意度对景区的成功开发、经营乃至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首先,居民心中的田子坊是完全属于他们的,他们是“主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游客都是“客人”,但是由于旅游地开发,当地居民的生活变得不自在了,好像自己变成了“客人”。其次,居民凝视所及的并不是原来他们所了解的田子坊,那个安宁、闲暇的老上海弄堂变成了喧闹、嘈杂的露天“商业街”,即使现在人工加上的老上海氛围,也得不到居民的认同。再次,生活设施的落后,一楼商铺二楼居住,老邻居的搬离,陌生人(商家,租客)的搬入,都影响着居民的生活,“拍照”“议论”等游客行为更是雪上加霜。坊外现代化的生活和坊内“复古”生活的强烈对比更使居民心有不甘。游客并不关心当地人对“真实”生活的解读,而是常常希望“现代化的利益不扩展到那些他者,以防止他们所生活的地方失去了我们想要的特质”。

(四)工作室与商铺的无奈

“当时选择田子坊是被这里的烟火气息所吸引……后期如果房租再涨、田子坊的氛围再消散的话,会考虑搬出去。”——S1

“周边的商户业主也换了好几轮了,特别是那些画家之类的,他们往往都连半年都待不了,最快的两个月不到就关门走了。”——S2

“而且田子坊充满了生活气息、文化气息。……现在房租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在这里六年,田子坊的变化很大。让人失望的是,此时的田子坊已经更像商业街了,和我的初衷不一样了……”——S3

田子坊之所以能够吸引到画家等艺术家人群,是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上海海派文化气息,保存完好的里巷、石库门等建筑景观,以及老上海特色的居民生活。人气的聚集吸引了各路商家前来寻觅商机,但各种商铺的到来加重了田子坊内的商业气息,混淆了田子坊文化小资气氛,氛围变了味,对艺术家的吸引力变成了排斥力,艺术家工作室的减少又更加加重了田子坊的商业味道。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是租金的迅速上涨。商家总是唯利是图的,田子坊作为文化创意旅游地被开发后,一定会导致其房价的上涨,租金的上升,每日都计算着成本的商家对此是非常敏感的。租金的上升意味着利润的减少,甚至亏损,商铺主人在交谈中也反映出对这一点的无奈。因此,有的商铺以及工作室不得不搬离田子坊。

四、文化创意旅游目的开发的建议

首先,文化创意旅游目的地开发时要注重地方独特文化创意氛围的塑造。地方历史文化和空间构建过程对于加强人们地方认同的意义重大,对于目的地文化的挖掘是做好文化创意旅游地的关键,只有首先对目的地文化有一个深度的了解,才能做出一个好的规划。游客评价一个文化创意旅游目的地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独特的文化创意氛围。

其次,文化创意旅游目的地开发时,要注意景观的独特性。要注意防止与其他旅游目的地“撞衫”,避免瑞尔夫(Relph)“无地方性”的出现。每个旅游地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代表其文化的事物,突出表现这些事物是重要的,但是也不能忽视一些景观细节。国内有些旅游目的地正是因为忽视了这些细节,所以导致游客参观完其他旅游地后发现两者相似度太高,以致引起游客对于旅游地真实性的不认同。

再次,合理布局通道以及卫生设施,加强景观整洁度的管理。防止将“脏乱差”的目的地形象展示给游客。旅游地开放以后,容易造成人群拥挤、垃圾桶数量不足、卫生间排队等不良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在开发时,就对这些问题进行考虑。景观的整洁度也与游客的对旅游地的认可息息相关,这需要旅游地管理部门加强监管。

再再次,文化创意旅游目的地开发时,要加强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在开发同时,也要兼顾居民生活。任何文化不能仅看作是为旅游业的需求而存在的,在旅游目的地开发时,很重要的一步就是与居民进行沟通。与居民进行沟通,不仅可以深度了解地方文化,寻找地方文化特色,也能了解居民诉求,为建设一个游客满意居民也满意的旅游目的地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文化创意旅游目的地开发时,要控制商铺的数量,合理布局商业设施。对售卖的商品要严格管理。文化创意旅游进行商业的开发是必要的,但是过多的商铺会使得商业气息过于浓厚,从而影响旅游地文化创意氛围,影响游客、居民等对于旅游地的认同感。过多的商业设施也会影响游客的游览和当地居民正常的生活,导致产生不必要的冲突。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猜你喜欢
田子坊目的地居民
向目的地进发
恋爱中的城市
迷宫弯弯绕
动物可笑堂
历史街区导视系统设计探索
——以上海田子坊为例
田子坊创意园区建设模式启示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