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综述

2018-11-15 05:43聂紫彤张万强湖南文理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33期
关键词:学业成绩效能学业

■聂紫彤 张万强/湖南文理学院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全国14周岁及以下流动儿童(指6—14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少年)数量为1410万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流动儿童数量已达3581万。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达到学龄年龄的流动儿童人数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骤增。在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下,新的城市环境为流动儿童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优势和机遇的同时,也为其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增添了很多不稳定因素,很多“流动学生”出现了一系列的教育或行为问题,并逐渐成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因而,对他们的学习成就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而紧迫。本文将对流动儿童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一、流动儿童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其研究成果

(一)流动儿童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基本状况

现研究阶段,对流动儿童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直接作为方向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有部分是通过研究流动儿童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或者自我效能感作为研究目标,并且通过加以与孤独感、自责应对方式等相关因素研究相互作用。多数研究表明,我国流动儿童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一般表现为大部分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厌学情绪较为严重,学习成绩很不理想,自我效能感普遍偏低。也相关研究表明,无论公立学校还是民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她们中绝大多数无论是在学习热情和兴趣方面、学习主动性方面,还是在努力程度、自我期望和自信心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数据显示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学生中83.2%的人对自己在学业成就方面有较高的期望。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现阶段的流动儿童生活态度是乐观向上的,他们有着强烈的生活和学习进取心,并且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向往。

(二)流动儿童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与本地的儿童比,流动儿童的社会地位、家庭经济基础、父母受教育程度、就读学校资源,以及学习、生活环境,都有一些差别。从外省外地到这个城市的迁徙,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其成长过程的挑战,更是学习的挑战。如不稳定的居住环境、频繁的转学次数、多变的受教育环境,导致原有的学习基础和习惯不适应城市学校的要求,孤独感和自卑感的增加等,这些改变,更易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业表现上,他们不能很好地有自信心地处理一些学习方面的挑战和困难,甚至于没有勇气去面对,从而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这些挑战,更加要求流动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心理和行为上都要加以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对自我有更加全面且理性的认知。

(三)目前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方法

和其他心理变量一样,自我效能也是可以测量的,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具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国内外学者都曾编制过大量测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相关量表,其中国外学者占多数,且研究成果占主要地位,应用范围更广。边玉芳(2003)研究表明,在有关学习领域中多样的自我效能量表中,同样有多种不同类型的量表,其中有的测量的是学生一般的学习自我效能,而大量则是针对特定领域的。但这些量表大多数都还不是我国研究者真正自己编制的、测量学意义上的量表,更多的是依靠国外学者已编制好的量表改编而来。周勇、董奇(1994)、华中师范大学梁宇颂、周宗奎(2000)参考 Рiniriсh 和 DеGrооt(1990)都编制过不同版本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其中梁宇颂、周宗奎版编制的问卷,因其较高的信效度和经得起大众检验的科学性,得到了心理学领域许多学者在研究相关效能感时的首肯之选,刘发勇(2008)、胡海沅(2011)等都曾将此问卷来作为研究工具来研究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相关问题。因其高信效度以及广泛的应用度,笔者此次也采用其作为研究问卷工具。

二、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研究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一直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研究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也就成了传统研究的主要课题。只有全面充分地发现、总结对学业成就产生影响的效应和机制,才能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效应强有力的指导,才能向学校以及教师提供科学的、策略性的帮助。所以,研究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总体上可以分为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支持因素四方面来看。

个体因素主要包括一个人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两个方面。多数研究认为,智商水平与学业成就呈中等程度的相关(赵淑梅、张建英,2005;钱含芬,1996; 等等)。吴喜艳、张庆宗(2009)认为自我效能与学习策略、学习自主性呈显著正相关,其中自我效能感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回归效应显著,能够通过自主学习能力间接影响学业成就。也就是说,学业自我效能感直接或间接影响学业成绩。由此得出,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于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学业表现的差异研究来说,更是个体因素层面尤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三、流动儿童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是学业成就的预测器。基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在研究成果中表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就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普遍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方面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对其在学业成绩方面的成就具有较强的正面促进作用。在岑翠(2005)和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1999)的研究结果中显示,学生的主要学科学业成绩(语文、数学、英语)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高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学生高学业成绩表现的重要因素。这些研究成果不断地在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那就是:让学生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对自己完成学业任务、挑战学习难题有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流动儿童在相对失衡的教育和家庭背景条件下,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和自觉性,自卑、自信心不足、不适应城市教育大环境等因素,都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其积极学习效能感的养成,从而导致学习成绩表现欠佳。现如今,在流动儿童层面,直接把效能感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作为通篇研究方向的论文较少。肖磊峰、刘坚(2017)的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学生的学业成就越高。且有少量,是在研究流动儿童的自我效能感时,曾简略提到过在学业方面的自我效能对流动儿童的成绩表现上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如:王颖(2013)在研究中发现:在成绩方面,不同的流动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和学校适应的得分有显著差异。陈铮(2012)在《帮助流动儿童学困生建立积极自我效能感的案例研究》中发现流动儿童学困生有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在学习方面有困惑的流动学生,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取得好的成绩,在学业成就能排在城市本地学生之前,不断给自己施压;另一方面又没有足够的信心,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对学习很认真很尽力,但是就是没法提高学习成绩。

四、不足与展望

目前国内对流动儿童的研究大多只是对现象、现状的描述或简单解释,许多根本性的问题并未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关注点在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心理发展健康状况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而很少注意到学业成就状况(王静,2008)。”就算是对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的研究和影响机制的探索,也主要将研究方向定位于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学水平等因素,而较少涉及流动儿童自身的个体发展差异和内部因素。但学生的个体特征差异是他们所在学习成绩上表现中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其决定性因素。很多外部因素是当今社会多方复杂的交互作用所导致的,我们很难去克服和改善。因此,未来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待流动儿童学业成就的发展,从流动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出发,在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能否影响、且是如何影响到其学业成就差异的探索中,找到有利于优化流动儿童学业表现的因素从而提高学业成绩,帮助他们更好地心身成长。

就研究工具而言,目前还没有特定于面向流动儿童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相关问卷,且问卷处于不断修订和完善阶段,缺乏稳定的信效度。本文引用的问卷属于众多修订版的一版,虽信效度较高,应用范围广,但问卷排版、语言表述等远超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难以排除除自变量以外的额外变量,如被试者效应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将来的研究可从编制适用于流动儿童的相关量表开始,提高量表的信效度,以此得到更加有效的测量数据。

就国内有关流动儿童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其学业成就的影响的研究而言,目前几乎为空缺,连针对于流动儿童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文献都相对较少。前人一般都是将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从而探讨如家庭教养方式、归因、学习适应性等自变量对学业成绩是如何产生影响的,不能直观地探索出流动儿童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其学业成就的影响机制,研究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否对学业表现产生直接影响。未来的研究可将流动儿童学业自我效能感作为学业成就的直接作用因素,而非中介变量,这样会在前人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猜你喜欢
学业成绩效能学业
基于回归分析模型的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研究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红外空空导弹抗干扰效能评估建模
浅谈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与健康学业质量阐释、构成与超越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养方式
业精于勤
学习策略、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