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对“微课”的应用型研究

2018-11-15 04:48周雨璇信阳高中
长江丛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可视化学习者

■周雨璇/信阳高中

21世纪是信息化发展迅速,传统的教育行业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微”系列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比如“微电影”“微信”、“微课”、“微博”等。其中与教育相关的“微课”,经常在各种教学活动中精彩呈现。教师也开始在“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大背景下使用微课资源提高教育效率。

一、“互联网+微课教育”概述

(一)“互联网+微课”的含义

“互联网+”战略是马化腾于2015年两会时提出的。他认为“互联网+”战略即使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讯的辅助,把互联网和其他行业联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新出另一种生态。[1]微课是指按照教育实践或大纲的教育范围,以小视频为主要载体,偏重讲授某个小知识点的微型小课堂。“互联网+微课”是指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以视频为主的微型教育资源结合到教育领域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借助互联网平台,教师个人或团队创建讲授知识点的简短视频,以供学生在学习交流过程中使用。

(二)“互联网+微课”的特点

1、短而小,针对性强

微课以教学视频为主,时长为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传统大课堂每节课为40—50分钟,不仅时间长,而且内容繁多、杂乱。微课10分钟之内的时长使得授课内容不能太多,一段小视频即一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都是有经验的老师或者专家按照教育设计选出的教学重难点、易错点等必须重点讲授、巩固的内容。微课具有要点突出、难点集中处理、针对性强的特征。

2、视频容量小,各种设备兼容性强

从视频容量来看,微课视频大多只有几十兆,最大不会超过一百兆;从微课的视频存储格式来看,都是可以网络在线观看的主流格式,如MP4、FLV等。师生能够使用身边能上网的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等,进行在线的微课学习。

3、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微课最大的特征就是没有时间、空间的局限,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学生还可以在学习时反馈学业情况,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师生之间可以实现即时互动。

(三)“互联网+微课”的目标

微课的目的是减少认知成本与学习负担,其意义在于微课为学生的知识建构与技能建构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技术供给。微课是由配套素材布局而成的结构化资源;学与教的内容在技术支持下完成可视化与碎片化构建,减少了学习的负担与成本;学与教形式是非线性的个性化与差别化;学与教方式符合“互联网+”学习新形式的碎片化时间要求。

(四)“互联网+微课”的结构组成

微课由学习视频或软件、配套课件、学习基础(延伸)资料或建议(外链)、学(教)案等要素组成。而“互联网+微课”则是“互联网+教育”的前提下,利用传统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使学习者更易于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建构。配套课件是配合微课主体的说明与补充,适应学习者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学习基础资源是支撑微课主体的基础延伸,方便学习者寻找学习的基础与支撑点。学习延伸资源是微课学习的后续发展指向或进阶学习路径,方便学习者的持续学习。学(教)案则是为学习者提供知识或技能的思维可视化学习路径,或者是提供教师教学思维的可视化路径。微课的第一针对目标是学习者,第二是教师,第三是家长。

二、“互联网+微课教育”的发展与应用适应性思考

微课追求“精、准、便、捷”的发展理念,以适应“互联网+”学与教的变革。精,就是有效融合传统与现代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低成本的可视化环境与内容;准,就是微课的主体内容节点分割准确,配套多种关联资源的供给,适应个性化学习与差异化教学;便,就是搜索方便容易,适合主动学习方式的需要[2],传输流量小而高速,使用方便;捷,就是学习成本低、认知成本低、制作成本低。

(一)“互联网+微课”应充分体现以学为主

微课是“互联网+”学与教重点难点的新产物,不应该是生硬地加在一起的物理反应,而是需要融合创新的化学反应。微课应体现学习者的地位[3],确保微课的服务对象准确。因此,教师提供的微课需要遵循“以学为主”原则,为学生知识与技能建构提供支持,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与技能的传递。制作的微课应符合认知规律,传统与现代技术有效融合,摒弃知识传递与传送理念。更需要的是便于学生知识与技能建构的可视化,抽象原理的具体化,过程呈现的形象化。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基础,为学生提供学习节点的基础支撑及进阶学习路径,以方便学生知识与技能节点的连通[4]。教师应该适应“互联网+”的新潮流,及时掌控师生地位与角色的转换、教与学内容的转换、校内与校外学习场所的转换、被动与主动学习方式的转换[5]。

(二)“互联网+微课”应支持知识与能力建构的学习资源

微课分为交互类型和视频类型两种。交互型微课具备感受性强、交互性好、可视化水平高等特征而受到广大师生喜爱,但必须要有更高的信息通讯技术支持,适合一些科学原理与模型的可视化呈现。视频型微课则具有制作成本低、组织方便、技术要求不高等特点。大力发展视频型微课,有助于教学资源的系列化构造与共享,有利于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降低资源开发的成本。视频型微课适应性强,因而不受学科及内容的限制,需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把传统与现代的技术有效融合运用,同样可以发挥其知识与技能可视化的优势[6],达到降低认知成本与制作成本的要求。

(三)“互联网+微课”应以学习节点为分割点

知识点并不是微课唯一的内容分割选择,学习的转折点才是微课的内容最小选取节点(单元)。这包括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节点,一个知识点与技能点里面可能包含若干个学习节点。选取微课的内容,不以时间长短为标准,而是以选择合适的学习节点作为微课内容分割点为导向,才可以适应更多不同需求的学习者学习或不同类型教师的差异化教学。因此,在微课制作过程中内容的选择尤其重要。一个微课可以包含若干个学习的节点,只有选择好学习内容的节点,才能有效呈现微课的碎片化与非线性等特征,从而凸显微课的应用适应个性化与差异化、可视化与碎片化、非线性与结构化。微课应确保服务对象更精准,服务范围更广泛,服务内容更具体,服务形式更灵活,服务手段更多样。

(四)“互联网+微课”应以支持“主动”学习为基准

微课是以学为主[7],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微课应是体现可连接的学习内容、可连接的学习时间、可视化转换的学习内容、非线性的个性化学习群体或差异化教学的结构化新形式。微课解决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所遇到问题或困惑的节点,学生的需求很明确。换一句话说,就是学生有目的、有需要才能主动去找微课,以解决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因此,制作微课应考虑问题导向、易于检索、精准服务[8]、重用性强、易于连通等,使制作的微课适应“互联网+”的漫游式学习、适应不同的群体、适应不同的学习方式、适应不同的学习基础、适应不同的学与教场所[9]。

三、关于“互联网+微课教育”教学应用的建议

“互联网+微课”适用于不同学情的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普通从各大网络中下载的微课都是以视频的方式出现的,是普通化的一个产物。然而,相对老师来说,教授的学生学情有差别,能力也各异,对一个微课的领受水平也会有不同,所以一个微课不可能适和全部学生。对于学优生而言,单纯讲解书本知识不能满足此类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加入更深层次的知识拓展,能使这一类学生不仅能学好书本知识,还能通过学识的拓展激起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兴致。中等生是每一个班级中的大群体,这类型学生的微课应当是如今各种微课网中最为普遍的,微课不能过于繁杂,以知识讲授为主,相宜的拓展训练为辅,足以满足此类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学困生是学习中的弱势群体,针对他们的微课宜简单明了,内容不宜过多,基础知识为主,同时如何提高此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微课制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四、结语

互联网+微课”适用于不同学段,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激起学生的学科的兴趣是微课的重心。在微课中多加入动画、音乐元素,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能让学生在一个放松的状态下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微课应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阶段性的复习。系统性,有条理、全方面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

[1]彭继顺.“互联网+”时代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2).

[2]岑健林,段金菊,余胜泉.教育信息化核心价值观视域下之“主动”建构学习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3):14~17.

[3]钟绍春,张琢,唐烨伟.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85~88.

[4]周贤波.基于学习者角度的微课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81~84.

[5]岑健林.“主动”学习模式的研究与憧憬[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8):21~24.

[6]汪滢.微课的内涵、特征与适用领域课程教材教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4(7):17~22.

[7]肖瑗,叶兆宁.科学课程中设计STEM活动的有效方法[J].中国科技教育,2014(9):16~19.

[8]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1):75~84.

[9]黄明燕,赵建华.项目学习研究综述——基于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4(2):90~98.

更正启示

夏天 同志:

您撰写的《大数据时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一文,刊发于本刊2018年第4期(总397期 2月上旬刊)第241页,由于排版编校原因,造成文章项目遗漏,现补充如下:

项目来源: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fdy09。

对因此给作者带来的不便,表示歉意!

现予以更正,特此证明!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可视化学习者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思维可视化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短道速滑研究可视化分析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