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I联合DCE-MRI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2018-11-15 02:23四川省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德阳618000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局灶结节性水分子

四川省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 德阳 618000)

敬文斌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具有较高发病率,且病理类型较多,包括肝血管瘤、肝脏转移瘤、原发性肝癌等,病理类型的不同、患者预后差异极大[1-2]。准确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类型,对临床制定有针对性干预方案及改善患者临床疗效、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影像学检查为临床检出、定性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的重要措施,其中CT、B超及MRI等常用,但B超分辨率较低,虽可检出病灶,但难以对病灶进行准确定性诊断[3-4]。CT虽具有较高的时间及空间分辨率,但常规平扫无法明确提供病变成分及血供情况,需行对比剂注射增强扫描,具有相对较高的对比剂不良反应可能[5]。MRI不会产生辐射损伤,且具有较高软组织分辨率,可多方位、多序列成像,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诊断及定性提供细致、全面信息。本研究选取我院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患者80例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探讨DWI联合DCE-MRI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12月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患者80例,男44例,女36例;年龄33~71岁,平均(52.05±14.71)岁;病变类型:肝血管瘤20例,肝脏转移瘤26例,原发性肝癌34例。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选取标准 (1)均经病理检查确诊;(2)知晓本研究,签署同意书;(3)排除并发其他良恶性肿瘤疾病者;(4)排除过敏体质及对研究所用造影剂过敏者;(5)排除既往采取介入治疗及化疗等措施治疗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MRI检查,设备选取西门子ESSENZA 1.5T,取平卧位,首先实施MRI平扫,扫描冠状位与横断位T2、T1加权像,设定扫描参数分别为:层厚:8mm,间隔:1ms,矩阵:256×224,单次激发,放大率:0.600,视野:36cm×36cm,回波时间:86 ms,重复时间:7500 ms;随后实施DWI扫描,采取自旋回波序列,设定扫描参数为:层厚:8mm,间隔:1ms,矩阵:225×225,视野:35cm×35cm,单次激发,放大率:0.712,回波时间:56ms,重复时间:1581 ms,分别于弥散敏感系数(b值)为100s/mm2及500s/mm2、1000s/mm2时实施扫描;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设定扫描参数分别为:矩阵:256×100,层厚:4mm,回波时间:2.2ms,重复时间:2.5ms,于4s内迅速静脉推入钆-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造影剂15 mL,注入后15~16s为动脉期,注入后45~50s为静脉期,注入后170~180s为平衡期;各病灶均随机选择3个区域实施扫描,计算表观弥散系数,完成DCE-MRI扫描后,经自动分析软件获取信号增强率(Signal enhancement rate,SER)、峰值(Peak value,PV)、最大上升斜率(Maximum slope of increase,MSI)、正性增强积分(Positive enhancement integral,PEI)、最大下降斜率(Maximum slope of decrease,MSD)。各类型疾病评估标准:动脉期MRI动态增强扫描呈异常状态,平衡期呈较低信号,静脉期信号异常降低为原发性肝癌;病灶MRI动态增强扫描时呈现环形强化为肝脏转移瘤;MRI动态增强扫描时呈渐进状态强化为肝血管瘤;局灶性病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评估标准:曲线先快速增高,后迅速降低为Ⅰ型;曲线先迅速增高,后缓慢降低为Ⅱ型;曲线增高及降低速度均较慢为Ⅲ型[6]。

1.4 观察指标 (1)统计对比不同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ADC值。(2)统计对比不同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PV、MSD、PEI、SER、MSI。(3)统计对比不同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动态增强扫描曲线类型。(4)统计对比DWI、DCE-MRI单独及联合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符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8.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表示,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ADC值 单因素方差检验可知,不同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间ADC值存在明显差异(P<0.05),多重比较,肝脏转移瘤ADC值高于原发性肝癌(P<0.05),肝血管瘤ADC值高于肝脏转移瘤(P<0.05)。见表1。

2.2 PV、MSD、PEI、SER、MSI比较 单因素方差检验可知,不同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间PV、MSD、PEI、MSI存在明显差异(P<0.05),三组间SER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多重比较,肝脏转移瘤PV、MSD、PEI、MSI低于原发性肝癌(P<0.05),肝血管瘤PV、MSD、PEI、MSI高于原发性肝癌及肝脏转移瘤(P<0.05)。见表2。

2.3 不同病变动态增强扫描曲线类型 经秩和检验,原发性肝癌、肝脏转移瘤、肝血管瘤动态增强扫描曲线类型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3。

2.4 DWI、DCE-MRI单独及联合诊断符合率 联合诊断原发性肝癌、肝脏转移瘤、肝血管瘤符合率(97.06%、100.00%、100.00%)高于DWI及DCE-MRI单独诊断(P<0.05)。见表4。

3 讨 论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发病率近年来呈不断升高趋势,传统主要采取B超及CT等手段对疾病予以诊断及定性评估,但准确度较低,而DSA检查虽具有较高准确度,但属有创操作,且诊断费用较高,因此上述措施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定性诊断中均存在一定局限性[7-8]。

DWI为MRI功能成像的重要类型,可反映水分子运动与水分子运动受限程度,为当前唯一可探测活体水分子自由扩散运动的一种影像学技术[9-10]。若机体组织出现病理改变,则其细胞功能与代谢发生变化,病变处血流灌注状态、水分子扩散速度和正常组织发生偏离,可于DWI图像上表现为与背景组织不同的信号,以此为疾病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发现,不同性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DWI信号存在明显差异,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若病灶中细胞繁殖较快,且细胞密度较低,则水分子扩散受细胞生物膜结构显著限制,故呈高信号;而病变组织中出现黏液或化脓时,黏液与脓液中大分子蛋白质对水分子产生的吸附作用也可对水分子扩散予以限制,呈现DWI高信号;但若病变中水分子扩散不受限制,如肝单纯性囊肿,其内部为游离水,相较于正常肝脏中水分子,其扩散较自由,故信号衰减较显著,呈现低信号。而DWI序列则是通过病变中水分子扩散受限程度检出病灶,不同类型病变内水分子扩散系数存在差异,则DWI图像上可呈现不同信号强度阴影[11-12]。

表1 不同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ADC值比较(±s,10-3mm2/s)

表1 不同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ADC值比较(±s,10-3mm2/s)

组别 例数 ADC值原发性肝癌 34 1.23±0.21肝脏转移瘤 26 1.37±0.19肝血管瘤 20 2.32±0.24 F值 - 180.463 P值 - 0.000

表2 不同病变PV、MSD、PEI、SER、MSI比较(±s)

表2 不同病变PV、MSD、PEI、SER、MSI比较(±s)

组别 例数 PV MSD PEI SER MSI原发性肝癌 34 499.58±70.83 89.15±38.74 234.31±70.61 119.26±20.85 297.43±68.31肝脏转移瘤 26 402.26±66.47 71.53±32.03 201.02±74.56 117.32±18.24 249.45±70.31肝血管瘤 20 586.06±71.24 108.18±41.75 290.32±69.71 118.65±15.16 373.33±68.50 F值 - 40.089 5.418 8.826 0.080 18.283 P值 - 0.000 0.006 0.000 0.923 0.000

表3 不同病变动态增强扫描曲线类型[n(%)]

表4 DWI、DCE-MRI单独及联合诊断符合率比较[n(%)]

DCE-MRI也是MRI重要诊断方式,其采取的三维LAVA动态增强扫描计算为三维扰相梯度回波技术,相较于普通增强,其采集速度较快,可缩短扫描时间,且采取屏气扫描形式,可减少伪影对图像质量造成的不利影响,其图像空间及时间分辨率均显著高于普通增强扫描。Jajamovich G H等[13]研究还表明,DCE-MRI采取薄层无间隔扫描,可有效检出肝内微小病灶,其容积内连续采集形式可实施后处理重组,并获取肝实质与血管图像。本研究发现,不同病变PV、MSD、PEI、SER、MSI存在明显差异,且动态增强扫描曲线类型不同(P<0.05)。主要是因肝癌多是良性肝病进展所致,肝癌发病前首先经过硬化结节增生、结节发育不良等阶段,最后呈现肝癌,而在该过程中,随病灶恶性程度增高,其门脉血供减少,而肝动脉血供增多,待肝动脉血供转为重要供养血管,则呈现“快进快出”强化;如果病灶仍处于门脉供血优势期,则病灶呈渐进及持续性强化。但本研究结果发现,DWI及DCE对原发性肝癌、肝脏转移瘤、肝血管瘤符合率分别仅为(52.94%、76.47%)、(53.85%、76.92%)、(60.00%、70.00%),难以满足临床预期。而在苗红等学者[14]研究结果中,不同病变类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ADC值存在明显差异,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且DWI及DCEMRI联合诊断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及肝血管瘤符合率分别高达100.00%、97.30%、100.00%;邓娟[15]研究结果表明,DWI+LAVA动态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细胞癌、肝脏转移瘤、肝血管瘤诊断符合率均高达100.00%。本研究结果也显示,DCE-MRI联合DWI诊断不同类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符合率显著高于单独诊断(P<0.05),表明DWI及DCE-MRI虽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定性诊断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但联合采取两种方式进行综合诊断,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符合率,避免漏诊或误诊。

综上所述,联合采取DCE-MRI及DWI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予以诊断,可有效提高疾病诊断符合率,且利于明确其良恶性质,为临床制定有针对性干预方案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局灶结节性水分子
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临床病理特征及中西医治疗效果的分析
NRG1-ErbB4基因多态性与局灶性癫痫易感性的关系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措施
多少水分子才能称“一滴水”
超声刀辅助低位小切口甲状腺手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疗效观察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胸腔镜微创切除肺小结节性病变临床病理学分析
67例青少年肌阵挛临床与VEEG的局灶性特征分析
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效果评价
两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