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多“磨”
——《地震中的父与子》磨课手记

2018-11-15 06:49江苏宿迁市沭阳县长庄小学2238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31期
关键词:废墟词语教学效果

江苏宿迁市沭阳县长庄小学(223800)

上海教科院的徐子煜教授指出:“磨课,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像磨刀一样去琢磨一节课。”“磨”者,“砺”也。古语有云: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课经过磨砺,磨掉的是粗糙,炼出的是精华;教者一磨课,磨掉的是倦怠,炼出的是深思。磨课,呈现了精益求精的教学设计;磨课,展现了不失时机的教学智慧;磨课,留下了发人深省的教学反思。

今年4月份,我参加了江苏省小学语文优课评选活动,执教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比赛之前,在一次又一次的“磨课”过程中,我反复研读文本,研究学情,几易教学设计。通过磨课,我也在磨砺中成长,砺炼中成熟。

一、课前复习,以学论教

教学设计一

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过的词语。

大屏幕出示词语:

提读一遍。

师:读得非常准确。请仔细观察并思考,这两排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

生:第一排词语描写地震时候的场景,第二排词语描写的是父亲的动作。

师:你能从这些词语中选择几个连起来,简单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学生一时间怔住)

师:有点难度?这样子,自由练一练,在自己的座位上练说一下。

(学生自由练说)

师:准备好了吗?谁先来说一说?

学生很努力地把屏幕上的每一个词语都用到自己的话里:地震后,到处都很混乱……学校里面成了一片废墟……到处都是瓦砾……随时发生爆炸……

教师由于学生一直结结巴巴,开始焦躁不安,不断地给予提示:父亲疾步走到废墟旁——开始挖掘——

生:父亲挖呀挖,终于发现了儿子……他用颤抖的声音问:“儿子,是你吗?”……父子俩终于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教学效果反馈:

学生们纷纷绞尽脑汁,东拼西凑,想尽办法用上黑板上的词语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结果因为囿于这种思维,反而结结巴巴,需要在教师的提示下才能将课文内容复述出来。

教学设计二

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过的词语。

大屏幕出示词语:

提读一遍。

师:读得非常准确。请仔细观察并思考,这两排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

生:第一排词语描写地震时候的场景。

师:你能通过朗读,把地震时候的场景展示在大家面前吗?

生朗读。

师: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地震时候的场景非常惨烈。那么,第二排词语又是描写什么的呢?

生:描写父亲的动作。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排词语。

学生齐读。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学生简短思考后纷纷举手)

生:在洛杉矶大地震后,一位父亲不顾别人的劝阻,不顾自身的安危,在废墟中坚持挖掘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

教学效果反馈:

在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之后,将读词语和概括课文内容大意分成两个教学环节,学生们反而学得轻松,答得顺畅:能够做到准确地认读词语,读出字词背后的意味;也能够做到快速地回答教师的问题,流畅地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理论强调,教学设计要从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入手。因为起点能力是学生习得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它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效。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语文教学设计中,依据教学设计理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可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对于本节课而言,学生即使不借助关键词语的提示也能很好地复述课文主要内容。从学情出发优化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之前先综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做好充分的教学预设,是教师需要做足的一项功课。

二、有效指导,读中悟情

教学设计一

师:你从这一段中读出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生:父亲坚持着挖了很长时间。

师:在这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里,父亲都做了些什么?

生:一直在不停地挖掘。

师:他吃饭了吗?(没有)睡觉了吗?(没有)休息了吗?(没有)这是不吃不喝、不眠不休的36小时啊。

师生对读:

师:8小时过去了——

生:父亲在废墟下拼命地挖。

师:12小时过去了——

生:父亲在废墟下拼命地挖。

师:24小时过去了——

生:父亲还在废墟下拼命地挖。

师:36小时过去了——

生:父亲仍然在废墟下拼命地挖。

师:其实,8小时也好,36个小时也罢,父亲一直在做同一件事,就这样弯着背,弓着腰,挖呀挖。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父亲挖掘的时间之长,给读出来吗?

生朗读。

教学效果反馈:

一遍又一遍,教师盲目地引,学生机械地读。最后,听课的王老师告诉我,一个男生坐在她身边,说:“又叫我们读,烦死了。”哎,如此的教学效果,实在是始料未及。

教学设计二

师: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几个时间段?8小时,是我们成人的一个工作日。12小时呢?

生:是我们生活的一个白天。

师:24小时?

生:整整一天一夜。

师:36小时?

生:两个白天一个黑夜。

师:这是人不眠不休的一个极限呀。作者在这段文字里没有描述父亲的任何一个动作,把阅读想象的空间留给了我们大家,试想一下,8小时,父亲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儿子呀儿子,你一定要坚持住,一定要等着我!

师:12小时,好心人会劝说什么?

生:不要再挖了,没有希望了。

师:24小时,父亲又会怎样地坚持?

生:父亲不停地挖,一边挖一边在心里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儿子就在下面等着自己!

师:36小时,父亲现在是什么样子了?

生: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身上到处都是血迹。

师(三次引读):谁来读一读,读出这漫长的、饱受煎熬的36小时——

在这36小时里,父亲一直没有合眼休息,也不敢合眼休息——

在这36小时里,父亲没有吃上一点东西,没有喝上一口水——

教学效果反馈:

这一次,我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设置感人的教学情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情感的碰撞。这一次,学生用心地想,动情地读,一遍比一遍更有体会,一遍比一遍读得更有韵味。不难想象,这样几个来回地读,层层叩问,情感步步推进,合理地发挥了语言的魅力,激情、诗一般的语言渲染着课堂氛围。

教学反思:

娄湘生老师曾说:“观察和体味应该带着情啊!要用情去驱动你的双眼!”语文教学要想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来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满主观意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发挥。在第二次的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补充文本空白,让学生通过阅读想象对父亲的了不起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我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读中想象,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学生的情感则随着文字的品读步步升温。

三、课堂练笔,个性表达。

教学设计一

师:如果你就是阿曼达,在漆黑的废墟下,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时间在悄悄地流逝,面对着惊慌失措的同学们,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教学效果反馈:

全班同学的练笔或长或短,但是如出一辙:

学生练笔一:

阿曼达安慰大家说:“同学们,不要害怕,不要担心,我爸爸一定会来救我们的,因为他曾经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总会跟我在一起。”

学生练笔二:

阿曼达额头渗出密密的冷汗,但他仍安慰自己:别怕,阿曼达,爸爸一定会来的,一定会来的!

这时,他安慰同学们说:“别怕,爸爸一定会来救我们的,他向我承诺过!”虽然他自己也十分害怕,但当他看见一位女同学冻得发抖时,他也毫不犹豫地脱下外套……

学生练笔三:

同学们有的悲伤地大哭着,有的默默抽泣,好像无奈等待死神的召唤……

阿曼达说:“不要哭了,现在哭已经没有用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保存体力等大人来救我们,我相信,他们一定能救我们的。”

孩子们的哭声小了许多。阿曼达又摸了摸还在抽泣的孩子,说:“不用悲伤了,我的父亲曾向我许下诺言,无论发生了什么,他总会跟我在一起。他现在一定在外面努力地挖掘,想尽一切办法找我们,要不了多久,他一定会救出我,也会救出大家,大家别怕,我们一定不会死的!”

教学设计二

师:多么幸福的时刻,多么温馨的一幕!可就在刚刚过去的漫长的38小时当中,他们曾多少次在心头彼此深情地呼唤,有多少话想向对方倾诉呀?紧紧相拥的他们会说些什么呢?现在,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左边的同学写一写父亲想对儿子说的话,右边的同学写一些儿子想对父亲说的话。

大屏幕出示:

教学效果反馈:

整体感觉,此处的练笔表达比起上一次,学生因为有了倾诉的对象,而有了倾诉的欲望,并且父与子的练笔表达形成呼应,在反馈的过程中,一“父”一“子”轮流汇报练笔内容,在班级里形成了动人的情感之流,展现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心路历程,撼人心魄,令听课老师都为之动容。

练笔一:

儿子呀儿子,你可知道,一看到教学楼成为废墟的时候,我的心都碎了!但是,一想到我曾经说给你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我就全身充满了力气!做父亲的,怎么能违背自己对儿子的诺言呢?

练笔二:

爸爸呀爸爸,你可知道,在教学楼坍塌下来的一瞬间,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你,就是你告诉我的那句爱的诺言。我的爸爸一定会来救我的!我坚信这句爱的诺言,我坚信爸爸对我的承诺。废墟下的时间很漫长,但是我坚信父亲不会抛弃,更不会放弃!

练笔三:

儿子呀儿子,你可知道,在过去的38小时里,我时时刻刻地担心着你,我多么害怕我挖出的不是活蹦乱跳的你,而是冷冰冰的尸体呀!我一边挖着,一边在心里默默地念叨:儿子,你要挺住!儿子,你要坚持住!儿子,爸爸就来救你了!

练笔四:

爸爸呀爸爸,你可知道,在废墟的38小时里,听着同学们的号啕大哭,看着同学们的惶恐无助,我也害怕过,但是我一直安慰着他们说:“别担心,我爸爸一定会来救我们的,因为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总会跟我在一起!”因为,我相信,爱总能创造奇迹!

教学反思:

语文学习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品析运用之外,要书声琅琅,也要妙笔生花。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阅读中的课堂练笔,具有现场感,一是就文章中的核心内容展开深入的思考,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想。二是迁移文章中的独特写法,进行片段练笔。”但是具体操作起来,我们要因课而异,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形式的练笔,避免落入套路而走向模式化。对于这篇文章来说,最适合的不是写法的迁移,而是学生情感的激发,个性化的理解,这正是培养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最佳机会。

千淘万漉虽辛苦,一波三折有收获。最终,我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这节课荣幸地获得了省一等奖。对于教师,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而言,每一次磨课都是艰辛的经历,但也是幸福的过程。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而磨课则是这“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现。磨课,“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学生主体求知的需求,“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师生合作交流的默契。通过磨课,教师文本解读的视野拓宽了,教学设计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得以增强了。正是这种磨课中经验的积累,促使我们年轻教师经历了“初上讲台不知所措,听课磨课逐步成熟”的成长过程。

猜你喜欢
废墟词语教学效果
容易混淆的词语
“废墟”
废墟里的救赎
找词语
废墟(外一章)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街头的废墟
一枚词语一门静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