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英语学习需求满意度的历时性分析

2018-11-15 00:38陈海伦
池州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在校生实习生英语教学

王 青,陈海伦

(1.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安徽合肥230041;2.阜阳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高职英语教学具有教育和经济双重属性,它的效度一直备受瞩目,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作为外语课程设计和实施教学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步骤,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Long认为,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的重要性等同于医生对病人开处方前的诊断[1]。近十多年来,需求分析研究开始进入国内一些学者的视野,成为当前外语教学和外语研究的一个焦点,但是关于不同时期高职生英语学习需求是否满足情况的比较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高职在校生和毕业生为研究案例,对不同时期高职生英语学习需求满意度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特征、规律、成因以及对现行英语教学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1 文献回顾

目前学术界尚未就需求的定义达成共识。总的来说,需求被认为是“学生的学习或工作要求,即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够做什么”[2],而如何了解这些要求则应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需求分析是指获取对特定学习者需求信息的详尽分析方法[3]。学界普遍认为需求分析是确保英语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对教学大纲设计和课程安排具有重要意义。

英语学习行为受多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其中,学习动机是影响英语学习行为的内在因素,是促进学生产生英语学习需求的直接推动力因素,因此,基于学习动机的学生需求已经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主要是以Munby(1978)的目标情景分析模型[4]、Allwright(1982)的目前情景分析模型[5]、Hutchinson&Water(1987)的模型[6]和 Dudley-Evans&St John(1998)的模型[7]等4种外语需求分析模型为研究重点。其中,Dudley-Evans&St John的模型以教学主体的学生为切入点,从7个方面对特定学生语言、技能学习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目标情景和学习情景相关的真实信息,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是迄今为止外语需求分析最新、最完善的理念[8]。

国外基于需求分析的外语教学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其研究进展主要集中理论上对需求的定义与分类[9-10]、信息源、采集工具[11]、需求分析模型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实证方面对学生外语学习动因的探讨。总体来看,国外学者偏向于理论研究,这些研究已达到相当深度和成熟度,但从学习者个体需求满意度发展变化对英语教学产生影响的角度进行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介绍、外语需求分析和课程设置的管理及社会需求对外语课程的影响等三个方面[12-15]。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致力于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基于需求分析的外语课程设置、外语目标情景需求/社会需求分析及外语学习单项需求分析等三个方面[16-19]。这些研究为更好地理解学生个体需求与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总体上来看,目前国内已有的研究一般都是一次性、针对某一时间断面上静态分析外语需求状况,无法代表整个课程的动态、整体的需求[8]。外语需求分析是一个动态、持续、重复的过程,持续性需求分析可以为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评估等提供最新的科学依据。因此,从学生视角,对学生个体英语学习需求发展变化进行历时性融合研究,审视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动态性、多样性、整体性以及持续性,既是寻求英语教学满足学生、社会等需求的“双赢”之路,又是极富理论前景的有效研究途径。

2 研究过程

2.1 研究对象

2014年6月和2017年6月本课题组分别对三年制高职非英语专业大一在校生和大三毕业班实习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他们分别来自国家示范、国家骨干、省级示范和普通高职院校,专业覆盖12个。

2.2 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陈冰冰(2010)构建的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由学生个人需求分析和社会需求分析两个子模型组成)中的学生个人需求分析子模型来构建学生个体需求满意度模型,再进行针对高职生的英语学习满意度总体评价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问卷结合高职英语教学实际,内容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包括影响学生英语学习需求满意度的4个维度:学习能力差距、学习者个体愿望、学习过程需求和学习环境需求[20]。

问卷题项运用了Likert 5级量表:最低为1(“非常不满意”),最高为5(“非常满意”)。大一在校生共发放800份调查问卷,得到77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75%,SPSS信度分析结果为Cronbachα为0.89。大三实习生发放了500份问卷,得到的有效问卷482份,回收率为96.4%,问卷整体信度值Cronbachα为0.88,表明问卷调查题项设计可靠,具有代表性和较高的可信度。

3 结果分析

3.1 总体满意度分析

调查问卷显示,两个年级有1.2%的学生对高职英语教学表示“非常满意”,12.2%的学生觉得“满意”,25.3%的学生表示“一般”,有25.6%的学生感到“不满意”,还有35.7%的学生表示对高职英语教学“非常不满意”。整体上来看,仅有七分之一的学生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四分之一的学生对高职英语教学持有的满意度一般,高达五分之三的学生对高职英语教学满意程度较低。通过对统计数据的计算,两个年级的学生对高职英语教学总体满意度均值为2.78,处于“一般”和“不满意”之间,数据显示学生对高职英语教学总体满意度倾向于负面评价。

分别考量这两个年级的满意度情况:在校生对高职英语教学总体满意度均值达到3.18(标准差为0.76),实习生为2.53(标准差为0.98),两者之间差别较大,这与两个年级学生目前具备的英语能力、英语学习愿望、英语学习过程、英语使用环境等方面密切相关。

3.2 不同时期学生对英语学习需求满意度的对比分析

表1 学生英语学习需求满意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

学生个体英语学习需求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差距、学生个体愿望、学习过程需求和学习环境需求等方面,我们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这两个年级学生进行英语学习需求满意度差异分析,结果见表2.

3.2.1 学习能力满意度降低 两个年级学生对目前英语学习能力均评价不高,实习生与在校生相比,在2个题项上满意度出现了显著下降,在题项“目前英语水平(成绩等)”(t=5.22,p=.000;-0.72)、“目前英语技能(听说读写译、语法/语音/词汇、文化背景知识)”(t=5.22,p=.000;-0.30)上,实习生对自己目前英语学习能力满意度明显低于在校生。总体上,随着时间推移,实习生对自己目前英语水平、英语技能等方面的评价出现了显著下降,下降了0.51。

3.2.2 学习者个体愿望增强 两个年级学生均表现出强烈的英语学习意愿和需求,实习生与在校生相比,在2个题项上意愿强度出现了显著上升。在英语学习愿望上,t检验显示,实习生“英语学习动机/目的(对英语感兴趣、为了专升本、为了毕业找到好工作、为了A、B级和四、六级考试等)”(t=-3.93,p=.000)与大一在校生(M=3.28,+0.46)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提高英语各种技能的意向”(t=-1.30,p-.05)题项上,实习生评价高于在校生,但未达到显著水平。整体上来看,随着时间推移,大三学生对于提高英语水平以满足工作需要的意愿出现了显著变化,上升了0.30。由表2可以看出进入社会用人单位后,实习生学习英语愿望的增加是有一定幅度的。深度访谈表明英语学习愿望增强与实习生在工作中对英语重要性的感知和体会有关。

3.2.3 学习过程满意度有升有降 在学习过程需求上,量的数据显示,两个年级学生的满意度均不高。实习生在学习策略(t=3.62,p=.000;-0.47)上满意度上出现了显著下降。在“学习兴趣与态度(积极性、自觉性等)”(t=-5.24,p=.000;-0.72)上评价较高,与在校生相比达到显著,说明实习生在顶岗实习中认识到自己英语知识的缺乏,因而英语学习兴趣增强,对英语学习需求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3.2.4 学习环境满意度降多增少 数据分析显示,学生对英语学习环境的满意度均值显著降低(p-0.05),说明学习环境越差,学生英语学习需求满意程度越低。实习生与在校生相比,在10个题项中有9项满意度出现了下降,其中有7项是显著下降,分别为“英语教师的工作态度(师生关系等)”(t=2.83,p=.005;-0.27)、“英语教师专业素质”(t=6.08,p=.000;-0.82)、“课堂教学形式(课堂活动参与度等)”(t=3.54,p=.000;-0.44)、“课外活动(英语角、英语技能比赛、英文电影等)”(t=3.48,p=.000;-0.42)、“教材与教学内容(教材难易度、实用性、适用性、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英文电台等)”(t=2.78,p=.005;﹣0.35)、“考核形式(终结性、过程性、考核方式的效度等)”(t=4.56,p=.000;﹣0.6)和“课程设置(开课学期数、周课时数等)”(t=2.31,p=.021;﹣0.30)。在 2个题项“教学辅助设施”(t=1.53,p=.120)和“课外环境的影响(社会就业压力、A、B级和四、六级考试等)”(t=1.72,p=.085)上实习生满意度下降,但尚未达到显著水平。只有在“学习资源”(t=﹣5.16,p=.000;+0.6)选项上实习生的满意度出现了显著正向升高。总之,数据分析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英语学习环境需求的满意度有显著变化,多倾向于持不满意的态度,下降了0.34。

3.3 不同时期学生人口特征与英语学习需求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ANOVA、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不同时期学生特征和英语学习需求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学生的年龄、性别、开始学英语的年龄等人口学特征与学生英语学习需求满意度之间不相关,家庭背景与学生英语学习需求满意度之间显示出正相关,大城市家庭背景的学生对英语学习需求大(r=0.301);城镇家庭背景的学生对英语学习需求稍小,相关系数为0.231;农村家庭背景的学生对英语学习需求最小(r=0.116)。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英语学习需求的评价有着显著的差异(F=4.581,p=.000),见表2。

我们采用Yoon等(2005)的测量问卷[21]对不同时期、不同专业的学生英语需求满意度进行测量,共设计了四个题项。Q1:与你的期望相比,你觉得目前接受的高职英语教学如何?Q2:入学高职以来,你觉得英语学习有收获吗?Q3:和以前所接受的英语教学相比,你觉得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如何?Q4:你对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满意吗?

表2 不同时期、不同专业学生英语需求满意度比较

不同时期、不同专业的学生英语需求满意度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大一不同专业的在校生在四个问题上的均值超过了大三不同专业的实习生,反映了大一在校生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满意度要高于大三实习生,总均值相差分别为:财贸类0.80,旅游管理类0.69,信息技术类0.54,机械制造类0.58.。而不同专业同一年级的学生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满意度同样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财贸类、旅游管理类的大一在校生和大三实习生的满意度均值分别低于信息技术类、机械制造类的大一在校生和大三实习生,说明财贸类、旅游管理类专业对英语学习和应用的需求远高于信息技术类、机械制造类专业。

4 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

4.1 影响因素分析

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外语的经济功能日益显现,因此大一在校生和大三实习生对英语学习均表现出了积极态度,同时两者对英语学习需求满意度也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有以下原因:

4.1.1 对英语依赖程度 涉外专业,如国际贸易、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空乘等专业就业去向主要是外向型企业,工作中频繁使用英语,可以说这些专业几乎完全依赖英语;而信息技术类、机械制造类等专业学生就业去向目前主要是外向性不强的中小企业、工厂,工作中使用英语的几率不高。在校生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如升学考试、英语资格证考试、就业需要等,但较之大三实习生,对英语依赖的程度缺乏现场体验。本课题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时期、不同专业学生对英语依赖程度以及对英语学习需求存在显著差异,财贸类、旅游管理类等外向型专业的大一在校生和大三实习生的满意度均值分别低于外向型不强信息技术类、机械制造类专业的大一在校生和大三实习生;大一在校生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满意度要高于大三实习生。

4.1.2 学习动机 上文已提及学习动机的重要性,调查结果也表明,学习动机是促进高职生产生英语学习需求的直接推动力因素。大一在校生和大三实习生均表现出强烈的英语学习意愿和需求,但两者存在差异。在校生学习动机主要体现在课程考试、为了专升本考试、为了考证等方面,也有少数学生学英语是因为兴趣。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反映目前高职英语教学内容与中学的存在很多重复,认为教学内容上很多方面还不如中学英语,这种低效率的英语教学挫伤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调查结果表明,较之大一在校生,实习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有明显变化,他们认为高职英语教学短板在于不实用,亟需解决的问题是英语教学如何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因此,大三实习生对于提高英语水平以满足工作需要的意愿明显高于大一在校生。

4.1.3 学习策略 对大一在校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中发现,84.4%的英语学习以完成作业、背单词、读课文、做考试题为主,只有15.6%的学生是通过收听学校外语调频台、阅读英文报刊、听英文歌、看原版电影(中文字幕)等方式学习英语。除上课外,平均每天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2小时的为0,1~2小时的为0.3%,0.5~1小时的为8.4%,学生反映投放在英语学习上的业余时间主要用于做模拟考级试卷。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学习策略上付出的努力甚少,学习兴趣和自主性缺乏,“我要学”的主体意识弱。英语学习策略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还可以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促进自主学习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实习生在学习策略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说明实习生在顶岗实习中认识到应该“怎样学”和“学什么”才能在职场环境下自如地运用英语。因而,较之大一在校生,实习生英语学习兴趣增强,对英语学习需求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

4.1.4 英语能力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是树立英语学习信心的前提条件。调查中发现,学生迫切希望英语水平得到提高,希望能够改善英语学习环境,得到更多说英语、用英语的机会,但同时他们又反映除了课堂上老师布置的口语练习外,课外他们几乎不用英语和同学、老师交流。相关研究发现,中国学生不喜欢在课堂上使用英语,不愿意参与课堂交际活动,这与学生英语水平自我评价有关[22]。因此,两个年级学生对目前英语学习能力均评价不高,实习生因其在工作中使用英语有现实难度,他们对自己目前英语水平、英语技能等方面的评价要弱于大一在校生。

4.1.5 学习情境因素 调查显示,学生对目前英语教学最不满意的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语言实验室使用不足/缺乏、图书馆英文资料缺乏等。只有32.3%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教材符合学习需要;61.8%的学生认为目前课堂教学还是教师讲解为主,不符合英语学习的需要;58.6%的学生希望英语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加强;86.7%的学生认为现代教学手段有利于英语教学质量,他们反映目前英语课堂教学几乎不使用语音室;56.7%的学生认为学校图书馆英文资料太少,不能满足英语学习的需要。随着学生角色、身份的转变,他们对英语学习环境需求有了显著变化,多倾向于持不满意的态度。

4.2 形成机制

英语能力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而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又不是客观、静态的,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历时性案例分析表明,不同时期、不同专业学生英语需求是不一致的,它们具有不同的需求特征,在语言技能、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语言环境、社会支持等特征上,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需求,这些特征从不同角度引发了学生的需求差异。图1显示了随着时间、角色、身份、环境等的变化学生对英语教学满意度表现出差异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

图1 大一在校生和大三实习生英语学习需求满意度差异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

5 结论与建议

依据量性和质性材料综合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高职学生对英语教学总体满意度不高:大一在校生总体评价是基本满意,大三实习生则趋向于不满意。(2)大一在校生学习个体意愿均值远低于大三实习生,但在学习能力、学习过程需求和学习环境需求满意度上均明显高于大三实习生。(3)不同时期、不同专业的高职生对英语学习需求表现出显著差异。如:财贸类、旅游管理类专业对英语学习和应用的需求远高于信息技术类、机械制造类专业。基于调查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以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构想。

教学要求上,根据不同专业大类学生就业岗位对英语能力要求的差异,分层次设置教学目标。

课程设置上,建立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英语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职场环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满足就业市场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本文认为高职英语应采用“分类”教学,根据不同的专业大类进行划分,选择与之融通的英语教学模式,分类教学旨在搭建英语教学与专业之间真正对话的平台,从而使得英语教学更接近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对于英语能力的需求。

分类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GE+ESP(专业·语言融合)教学阶段和EOP(行业英语)教学阶段[23-24]。第一阶段为“专业·语言融合”教学,英语教学围绕特定的专业主题展开,所有的语言点从属于这些主题。在选择主题时,教师或教材编写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主题必须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而且能够满足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第二阶段为EOP教学,英语教学与该专业未来工作岗位或工作流程)直接对口接续。通过行业英语教学,提高高职生就业竞争力。蔡基刚(2010)等认为高职高专开设的秘书英语、旅游英语、护士英语、会展英语等行业英语是通过岗前培训为就业做好准备,定位正确,因此教学发展很快,深受学生欢迎[25]。

猜你喜欢
在校生实习生英语教学
儿科临床医学实习生与住院医师结对带教模式的探讨
教育部发布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结构及变化趋势
高职高专护理在校生升本现状调查及对策
儿科实习生四诊能力的培养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
最牛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