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助力贫困人口脱贫的机理分析与实证研究

2018-11-15 18:19段滨
时代金融 2018年20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贫困人口金融

【摘要】宁夏海原县作为宁夏和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主战场之一,贫困人口众多,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难度大。通过金融手段为扶贫开发带来更多的“源头活水”,并通过信贷资金“造血”的方式来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意义重大。本文对金融助力贫困人口脱贫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并以宁夏海原县作为微观案例,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和发放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分析当地贫困的特征及贫困人口的金融需求以及面临的问题,提出金融精准助力欠发达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脱贫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 精准扶贫 贫困人口

一、金融助力贫困人口脱贫的机理分析

由于金融扶贫是依靠信贷资金“造血”式的循环来实现,金融机构通过市场运作,将信贷扶贫资金发放给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必须确保其资金按时足额还本付息,否则就会出现财务的不可持续,进而导致金融扶贫的不可持续。因此,金融扶贫模式就是要通过信贷资金良好的自我循环和持续的盈利,实现扶贫金融机构的商业可持续,从而达到整个金融扶贫体系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传统的财政扶贫主要面对的是极端贫困人口或者是丧失劳动能力的弱势贫困群体,而金融扶贫遵循市场机制,强调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重在满足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需求,它强调更多的是关注那些次贫困人口或具有劳动能力、能实现自助脱贫的人口。

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数学推导来分析金融扶贫对贫困人口减贫脱贫的作用。

首先:假设一个贫困人口的财富总量为C,可支配收入为S,生活必需品支出金额为Z,剩余资金为Y=S-Z,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为r。

初期:■

第一种情况:贫困人口收不抵支。也就是生活必需品的支出金额大于其可支配收入,那么该贫困人口将无剩余资金,其财富总量为0。即:

■且■

......

在此种情况下,贫困人口将一直处在贫困线上,难以实现脱贫的最终目标。

第二种情况:贫困人口每期都有部分剩余资金,且存储在银行获取利息。也就是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小于其可支配收入,并有一定量的剩余资金,其财富总量大于0,在没有借贷的前提下,存放在银行获得利息收入。即:

■且■

......

■■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商业银行的储蓄名义利率往往低于物价上涨幅度,也就是r小于CPI,通货膨胀使商业银行的实际存款利率成为负值,由此导致贫困人口存放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不仅没有使其个人财富实现保值增值,还会“越存越少”,而且储蓄的时间越长,贫困人口的个人财富缩水就越多,这种循环将造成贫困人口始终无法脱贫。

第三种情况:贫困人口在有部分剩余可支配收入的基础上,准备扩大再生产,从事一些风险较小且收益较高的脱贫项目,而且得到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贫困人口贷款金额为D,从事的项目平均每期收入为P,项目投资平均每期费用为F,每期需要支付贷款利息为R,项目增值净收入W,并在第n期偿还本金。即:

■且■

■■

......

为了分析借贷资金对贫困人口增收和财富产生的影响,我们通过比较在第n期■和■的大小。

即■

当贫困人口通过扩大再生产实现增收并扩大财富的时候,这时:

可见,贫困人口在获得金融支持并经过n期发展,项目的投资收益高于贷款本息的情况下,其自身的财富将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实现不断增值。当然,在经营后期,该贫困人口在能够摆脱对金融机构贷款的依赖的时候,也可以进一步运用再生产积累的财富继续实现财富增值。即:

■且■

■ ■

......

此时,项目增值的净收入已经高于通过商业银行贷款经营项目的净收入,即不再需要借助银行贷款就可以实现自身财富的快速增值,具备了通过自我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能力,这也是金融扶贫的根本目的。

二、实证分析

(一)宁夏海原县贫困人口基本情况

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是集干旱山区、革命老区、回族聚居区为一体的农业人口大县,也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是全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截止2016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45.66万,其中,回族人口32.49万,占总人口的71.17%。全县有贫困村96个,新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6万户8.8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9%,分别占全区、全市贫困人口的15.1%和75%。

(二)当地贫困特征分析

1.地理位置偏僻,经济结构简单。调查发现,海原县的贫困人口大多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利的穷乡僻壤。当地经济结构简单,生产生活以农业为主体,在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中,第一产业比重占79.52%。

2.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一技之长。调查发现,当地贫困人口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绝大部分人缺乏专业技术与技能,并导致收入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以小规模农作物种植和少量牲畜养殖为主,靠天吃饭的现状并未发生根本性转變,生产发展水平低,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就会陷入被动。部分外出务工的贫困人口也主要以从事建筑工地的重体力劳动为主;极少数无劳动能力或家庭中患有重大病的贫困人口,因缺乏主要收入来源,自我脱贫难度较大,主要依靠政府发放的补贴。

(三)当地贫困人口的信贷需求特点

1.贫困户获得的信贷资金主要用于生产经营活动。调查发现,一批有发展能力和劳动志愿的贫困人口想实现脱贫致富,但资金缺乏是制约其脱贫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支持恰好为其“雪中送炭”,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次调查发现,调查样本均会将贷款用于养牛、养羊或其他生产经营活动之中。

2.贫困户以小额信贷需求为主。本次抽样调查发现,72%的家庭的贷款金额集中在2-5万元之间,且能够满足其生产生活所需,对进一步改善家庭生产经营和当前的生活状况有一定程度的改进和帮助。28%的贫困人口获得贷款额度在5-10万元,这部分贫困人口经过前期金融支持,在生产经营方面已经初具规模,且信用良好,获得了金融机构更多的信贷支持,进一步加快其致富步伐。

三、发现的问题

(一)特色产业基础薄弱

以当地肉牛产业为例,调查过程中发现,海原县发展大型畜牧产业还存在产业基础薄弱、生产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而且单户家庭普遍养殖规模小(以2-5头牛为主),一些乡镇养殖品种杂,不注重标准化养殖,并由此导致饲养周期长、利润少,贫困户增收慢的情况。

(二)金融机构服务创新仍不完善

调查发现,尽管在海原县农村金融市场上形成了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和宁夏银行共同服务“三农”的格局,但它们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支农主体仍然是农村信用社,而这种竞争不充分所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难以有效提高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方面的动力。另一方面,由于贫困户缺乏有效资产作为担保物,金融机构在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只能通过第三方担保公司、担保基金提供担保或者三户、五户联保的方式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三)信贷周期和生产周期错配,影响生产效力发挥

调查发现,在贷款期限方面,一些受访农户认为扶贫贷款的期限较短。主要原因是虽然金融机构发放的两年综合授信贷款,期间授信贷款可以循环使用,但每笔贷款期限仍然为一年,贷款到期后,贫困农户需要先还清本笔贷款本金和利息之后才可以再次申请,这与养殖周期形成一定的错配,无法使生产经营效力发挥最大化。

(四)农业保险体系发展不完善,阻碍了金融机构对连片特困地区的投入

一方面现有的一些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较少,费率偏高,增加了贫困农户支出。另一方面,一些贫困农户因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低,没有正确认识和理解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影响了其参与农业保险的热情。

(五)信用环境不佳影响了金融扶贫开展

调查发现,一些乡镇的个别农户仍有不守信用,恶意逃费银行债务的情况,或者一户赖账,其他农户跟风的情况,导致区域信用环境不佳。由于扶贫贷款一旦形成不良,短期内无法消化。在开展金融扶贫过程中,金融机构如履薄冰,造成金融机构“惧贷”的心里,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地区金融扶贫工作的开展。

四、政策建议

(一)抓示范、建品牌,重点培育贫困地区特色产业

深入研究当地资源禀赋和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特点,突出发挥海原县的优势产业,突出产业带动扶贫。一是人民银行通过灵活运用多种信贷政策工具,发挥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等工具,引导信贷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定向精准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二是金融机构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制定金融服务方案,重点扶持具有脱贫带动效应的大型牲畜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向开展标准化养殖的贫困户给予信贷倾斜,通过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助力和培育贫困乡(镇)、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贫困乡村的自我“造血”功能。探索开展“特色产业+金融+保险+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五位一体的金融服务方式,推动当地贫困户脱贫,打造金融扶贫样板。

(二)引导金融机构围绕“精准扶贫”开展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一是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创新建立贷款审批绿色通道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对开展标准化健康养殖并具有促进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实现精准脱贫的养殖企业(合作社、农业大户)给予重点支持,通过建立绿色通道,优化授信流程,简化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提高贷款投放效率和资金周转效率。二是大力推动贫困地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将农村各类产权的信息发布、组织交易、资产评估、抵押登记、融资担保等服务统一纳入中心办理,为农村资源公开交易、产权顺畅流转、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融资搭建平台,有效激活“土地资本”,进一步解决经营主体发展中“有物不能抵押”的难题。

(三)探索采取延长贷款期限措施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县域金融机构探索发展农户中长期贷款模式的试点,针对信用乡、信用村的农户开展中长期综合授信(2-3年),在合同期限和借款额度内,农户可以一次或分次使用借款额度,每笔借款的到期日不超过合同约定的期限,以此进一步优化和解决信贷资金与农业生产周期不匹配问题,有效满足农户在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中对信贷资金的使用。

(四)创新保险品种,完善农业保险

进一步加快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扩大试点范围、增加畜牧农业保险品种的补贴试点,鼓励开展优势农产品生产保险等,通过探索创新为贫困户量身定制组合型农业保险产品,发挥“保险+金融”的合力,不断提高金融支持贫困户脱贫力度。

(五)加速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要加快和完善海原县域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建设,要坚持持之以恒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信用宣传活动,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社会氛围。二是政府有关部门、金融机构要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户信用评价指標体系,依托农户信息数据库开展全覆盖的、动态的农户信用评价,持续深入推进“信用乡镇”、“信用村”和“信用农户”创建活动,为金融精准助力欠发达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脱贫打造信用“高地”和资金“洼地”。

作者简介:段滨(1982-),男,辽宁沈阳人,研究生,经济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中卫市中心支行。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贫困人口金融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P2P金融解读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