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农民画进校园课程开发研究

2018-11-19 03:29程姣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8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侗族农民画作为民俗文化逐渐走进中小学校园,成为校园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认识、了解、创作农民画的过程中,也会对侗族文化艺术、民俗特色、民族精神等有更深刻而生动的了解,这也是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为传承侗族民俗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侗族农民画 校园课程开发 文化传承

侗族农民画是三江地区民俗文化的代表,在民俗艺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侗族农民画扎根侗族土壤,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不但造型活泼多变,而且在色彩设计上更是古朴梦幻,有着深刻的民俗审美价值和艺术内涵。将侗族农民画与校园课程开发相结合,有利于打造特色校本课程,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途径。[1]

一、以侗族农民画进校园为契机开发校园课程

侗族农民画是侗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就将农民画作为特色教学内容引入校园中,经过三十余年的传承和发展,各小学在侗族农民画教学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本松散、体系性较差的农民画教学已经不再适应民俗文化传承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在2005年县政府提出“进一步实施侗族农民画进校园”的整体发展方针,在教育系统和相关部门的协同管理下,侗族农民画已经成为小学综合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重传承谋发展的同时。侗族农民画校园课程的开发要突出其长期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充分体现农民画教学特色,在课程设计中保证趣味性和文化性相融合,充分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行为特点、兴趣爱好等进行课程开发,学校要成立专门的“侗族农民画校园课程开发小组”,将课程开发与教研工作纳入同等重要位置,以此保证课程开发质量和效率。[2]

二、深度发掘农民画题材,突出侗族民俗生活特色

侗族农民画校园课程的开发,要以画作题材为核心,突出侗族民俗文化特色,呈现浓厚的生活气息。侗族农民画多取材于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是对真实生活场景的再现和升华,这些农民画风格淳朴、色彩绚烂,用笔稚拙自然,反映出侗族人民勤劳善良、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将这些扎根于生活的题材反应在画作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观察思考联系在一起,能够突出校园课程开发的适宜性和艺术特色,学生在了解学习农民画创作技巧的同时,还能对侗族的民俗文化有更全面的认识。

例如在以“三月三”为主题的校园课程开发中,教师可以将民俗节日、真实的三月三节庆场景、学生的参与实践等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在教材设计中,这些喜气洋洋、生活气息浓厚的画面能够消除学生对农民画的陌生感和疏离感,通过画笔记录真实的生活场景,并在绘画过程中诠释自己内心的感受,这些正是农民画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侗族农民画兴趣的有效途径。

三、注重传承,将校园课程开发提升至文化传承高度

在侗族农民画校园课程开发中,要融合地理、历史、文化等多重元素,突出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将侗族农民画和学科教学相融合,注重文化传承理念的培养和传递,使学生对侗族农民画的发展历史、风格特色、文化价值有更清晰的了解。在文化传承理念的驱动下,校园课程的开发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在课程设计中要突出实践特色,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农民画创作中。在实践课程开发中,可以通过田野采风、艺人访谈、农民画参观等形式拓展课程内容,构建起学习侗族农民画的第二课堂。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能够消除侗族农民画进校园理论多于实践的弊端,切实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争取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校园课程的开发同样需要呈现出阶梯递进特点,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的不同划分不同的课程教学标准,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主要以认识侗族农民画、了解其艺术特点为主,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加入更多的实践内容,通过校园课程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校园,到生活中、民俗文化中汲取更多营养,以此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农民画传承人才。

四、建立科学的校园课程评价体系

侗族农民画校园课程的开发需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为后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调整,使课程应用更贴近教学需求,从而体现出校园课程开发的切适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课程完整性评价,主要针对校园课程设计内容是否完整,是否能够突出农民画教学特点;二是实践性评价,主要针对课程的实践价值、学生的参与效果进行评价;三是拓展性评价,也就是评价侗族农民画校园课程开发是否具有拓展性,真正优秀的校本课程要在教授民俗技艺的基础上突出民俗文化的传承特色,培养学生热爱本民族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道德品质,将校园课程开发与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打造校园课程品牌,让侗族农民画在校园中绽放光彩。[3]

結语

侗族农民画走进小学校园、建立完善的校园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新时期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三江侗族自治县有着悠久的农民画发展历史,无论是在艺术表现形式还是在绘画技巧方面都有其特殊的艺术价值,将侗族农民画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内容,是保护和传承侗族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学校要有鲜明的文化传承意识,在校园课程开发中突出切适性、针对性和趣味性,真正实现民俗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促进侗族农民画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伊红梅.三江侗族农民画:如何在渐行渐远的乡愁中美丽蝶变[N].中国艺术报.2016(005)

[2]刘琳,张中华.广西三江侗族侗款的传承及其现实影响[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04)

[3]许玉兰.中国农民画之美[J].艺海.2012(02)

作者简介

程姣(1986.12—),女,侗族,广西三江,本科,研究方向:侗族农民画进校园开发与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
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
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高校音乐教学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究
浅谈楚文化中漆器图形纹样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