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中学养成教育的实践策略

2018-11-19 07:44徐小兵
教师·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农村中学养成教育新时代

摘 要:新时代下中学生的管理和发展已呈现出新的样态,养成教育对农村中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非常重要。学校管理部门要与时俱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基于时代背景培养新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贯彻立德树人教育宗旨。

关键词:新时代;农村中学;养成教育;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6-24

作者简介:徐小兵(1968—),男,福建福州人,福建省长乐第七中学校长、书记,高级教师。

一、农村中学需提升对学生养成教育的认识

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新一轮改革和机遇。而农村中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中之重和难中之难,最主要的责任就是对学生行为和习惯进行全方位和多维度教育,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而养成教育正是指学生行为、习惯和品德的养成。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学生素养提升的重要标志,不仅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需要。因此,新时代下农村中学学生的教育管理应放在学生习惯养成上,教育的重点应转向教会学生做人、求知、健体、审美、劳动上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为基础教育开启了一扇窗。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工程的十大关键领域。而在这其中,核心素养的提出为中学教育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农村中学既要立足于新要求,也要立足于农村中学的实际,从养成教育抓起,一步一个脚印,将核心素养的目标落实到教育管理的细节中。为此,学校管理部门需提升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将核心素养的总要求逐步细化,分层分步对学生开展养成教育,并基于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道德品格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育活动,让学生在养成教育中提升综合素养,彰显立德树人总体目标。

农村中学在学生管理中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学生尽管行为习惯有较多问题,但较为朴实,因此学校在学生发展上要扬长避短。当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务工人员大量进城,因此,教师更要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的养成教育树立良好的榜样。当下,农村中学生的不良习惯较多也是一个事实,主要表现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等方面,而这些习惯只有通过养成教育,让学生渐进式改变,日积月累,才能开花结果。学校和教师要提高认识,从学生细小的习惯开始践行养成教育,如学校应要求学生遵守社会公德,不随地吐痰,不乱贴乱画等,只要措施得当、教育得力,本着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学生的养成教育一定能取得实效。

二、农村中学需重点抓好学生日常行为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农村中学生的教育管理更要以此为鉴,养成教育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成长一点点,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农村中学生有其特点,如好奇心强、聪明好动,但行为习惯欠佳等,易于受到社会和不良文化的影响。因此,学校在开展养成教育时,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养成教育入脑入心,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正能量。学校和教师要利用班会课、国旗下讲话等场合,抓住学生的行为细节并进行教育和管理,并坚持刚柔并济的原则,规范学生的习惯和学习习惯。当然,学校管理部门也要为学生的习惯养成提供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把小事做好,从身边的事做起,如值日生要尽值尽责、回家要给家长做适当的家务等。

就福建省长乐第七中学(以下简称“我校”)而言,很多中学生中午在校就餐,但晚上回家,这就给了学生较大的自由生活和学习空间。为此,我校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安排部分教师值班,尤其是和学生一道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自我发展、自我行动。他们或是写作,或是锻炼身体,或是开展其他文体活动。这些活动有效地抑制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滋生,也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打下了基础。其实,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拧上新的一股,用不了多久它就变得牢不可破。在养成教育的引领下,我校通过管理部门和其他教师的努力,校园的环境整洁漂亮,学生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良好,并且有力地反作用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可谓一举三得。

三、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习惯养成中的作用

“如果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忽视了家长的力量,那么你永远是一条腿在走路。”其实,学生养成的习惯和家庭教育的关系尤为密切,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家庭教育对学生的习惯养成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话听似夸张,但也确实反映了家庭教育对学生习惯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就农村中学而言,教师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任重而道远,一是他们的行为、学习和生活习惯本身由于种种原因确实不佳;二是矫正这些习惯需要教师和家长更多的努力和付出。为此,学校要利用家长会、校信通和家校QQ群等方式,和家长结成家校共同体,为学生习惯的养成发挥合力。只有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学生的积极作用,教师的教育才能结出硕果,否则,靠教师的单方面努力,有时也收效甚微,人们常说的“5<2”亦即这个道理。教师在学校苦口婆心、“恩威并施”,却敌不过学生在家的两个休息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学校校长必须发挥牵头人、领头雁的作用,为学校的管理部门和班主任开展家校合作搭建平台,创设必要的条件,既让教师操作起来简单,也让家长乐于参与、积极参与,从而使家校共同体成为学生养成教育的“绿色保温箱”。学校一方面要增强家长教育孩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在家时,家长也要以身示范、言传身教,以父母及教育者的双重角色来濡染孩子,学校教育和家长育人的叠加效应定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家校合育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也需一定的机制,为此,学校可以养成教育为目标,制作家校联系卡,让学生在校的表现信息家校共享,也让教师和家长能及时了解学生习惯养成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反馈,同时多鼓励学生,这样学校和家长才能共同为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养成联合发力。

四、突出细节在学生养成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需从小事做起,将小事做实。为此,农村中学在开展养成教育时,要突出细节在学生习惯养成的特殊作用,正所谓“一滴水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旦学生能坚持把小事做好,则此种精神就在学生的不断坚持中化为一种自觉行动,从而外显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发挥班主任的支柱作用,统一制定班级管理量化表,让学生对照班级量化自我检查、自我反思,从而将学校规章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在长期的校园生活中发展为学校的一张名片。当然,教师也要发挥评价的作用,并利用多种方式表扬学生优秀行为习惯,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不文明习惯要进行提醒。若学生有不良习惯,教師要联合学校政教处将此作为典型,督促学生反思,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培养的重要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农村中学教师和管理部门要高举立德树人教育旗帜,以学生的养成教育为切入点,从细节入手,联合家长甚至社区等多方力量,为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教育共同体,多管齐下,让学生在多方力量关怀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杨 明,杜成永,韩 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7(16):72-76.

[2]王慧蓉.浅谈高中学生的养成教育[J].甘肃教育,2016(1):47.

[3]马 英.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四个契机[J].教学与管理,2015(1):15-16.

猜你喜欢
农村中学养成教育新时代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农村中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