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视角下的高中课堂教学

2018-11-19 07:44张玲
教师·上 2018年10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高中课堂教学

张玲

摘 要:高中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文化知识的积淀,还为迎接高校的选拔考试做准备,好的高中教育有可能是学生拿到高校录取通知书的保障,也是学生开启更美好生活的钥匙,而高中课堂教学是影响高中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课堂教学的公平性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文章列举了影响高中课堂教学公平的因素并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词:教育公平;高中;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7-09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能提高个人修为,增加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力,从而更好地认知自己,并不断提高自己。在我国,受教育是人人享有的权利,教育的本义是尊重个人的追求和发展,满足个人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愿望,实现个人价值。目前公共教育资源有限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我国还不能满足按需分配教育资源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学生接受的教育还存在地域差异,不能自主择校,对公共教育资源的争夺使得教育成为遴选人才的工具。所以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课堂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最前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又由于课堂教学公平的评价标准模糊,一直以来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笔者总结了几个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希望能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重视。

一、课堂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课堂教学是教育实践的前线,是教学活动真正的发生地。之前的择校、遴选等都是入学机会和对教育资源的占用,这些只是求得公平教育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教师在把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并对学生的关怀、指导、鼓励、期望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学习能力、学业成就动机的高低等除了受自身的努力程度、家庭背景影响,也受到班级环境、教师期望的影响。课堂教学公平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认知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给予班级中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平等的对待,给予他们平等地受教育的权利和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并使之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切实全面、自由的发展。而且,课堂教学公平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班级里的学生一视同仁,给予真正切合他们个性和需求的教育。由于课堂教学中随机事件的发生及学生情况的千差万别,课堂教学公平比较难评估,但课堂教学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阵地,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是教育领域内公平的主要体现。

二、影响课堂教学不公平的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拥有相对较多教育资本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空间,教学活动向教师倾斜,学生处于劣势,以不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这就为教学不公平埋下了隐患。

1.课堂外部因素

(1)高考招生制度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活动,高考以分数为导向,使学生不敢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完全按高考的要求削足适履,只为获得高等教育的入场券;一考定终身,使学校和教师单纯地追求升学率,“尖子班”“实验班”等现象在高中非常普遍,这些特殊班级享有更好的师资、更好的班级学习氛围,以及学校对这些班级学生有更好的期待,使得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感更高,这些因素间接导致课堂教学的不公平。

(2)教师评价制度也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活动。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待遇、荣誉的考核都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这在客观上激发了教师“分数”本位的课堂教学观,导致其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忽略了对其他学生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这是制度性的教学不公平的表现。

另外,由于课堂教学公平性的评价标准比较模糊,对这一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深入的认识,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制约教育公平的主客观因素,再加上一些教师本身的素质不高,也导致课堂教学不公平。

2.课堂内部因素

(1)情感、态度投入的不公平。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态度、情感、意志、品德等良好品质。而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能引起“自我实现预言”,即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促使学生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并达到教师的期望值,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就是说,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不仅受其自身能力的影响,而且受教师期望的影响。當然,教师对不同的学生会存在不同的期望,如果教师的这种期望受到学生家庭背景,以及自身人际交往的喜好的影响,那么教师会对家庭经济及社会地位高的学生寄予高期望,经常给予他们积极、肯定的评价,认为他们会更有成就,那么这些学生受到的鼓励指导就多,其学习动机水平更高、学业成就感更强。反之,对那些成绩不理想、不遵守纪律或者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教师寄予的期待较低,给予的评价更多是消极和否定的,很少关心、指导他们,这就导致他们的学习动机水平就低。而这就是教师个人喜好导致的课堂教学不公。

(2)课堂的空间和时间分配的不公平。在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不平等,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中占有绝对的话语权,且在讲台授课过程中,由于空间距离的关系,教师一般比较容易注意坐在前几排的学生,上课时更容易关注他们的反应,也更容易给予他们信任和鼓励,而坐在后面的学生容易被观众化、边缘化。另外,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以及学生水平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关注一部分学生的需要,不可能对每个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而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一般受到强势学生的影响,这些强势学生或者是课堂当中比较活跃学生,或者是被教师赋予高期望的学生,或者是相对优异的学生,而其他弱势的学生一般会被教师忽略。一般这些学生掌握或理解了学习内容后教师就认为教学任务完成了,对其他学生的呼声则一带而过。

(3)师生互动不公平。从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情况来看,师生之间的交往大多是教师的选择性交往。学生的学习成绩、班级职务及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都会影响教师的选择。教师更加偏向于提问成绩好、担任班级职务或者是性格开朗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课堂参与互动及表现的机会,也更关注他们的认知度及错误点,并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师在这种课堂互动当中依据个人喜好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的行为也体现着课堂教学的不公平。

三、提高课堂教学公平性的对策

1.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实行小班化教学

我国的义务教育已基本实现均衡,国家每年对教育的经费投入都在增加,但是校际教育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也有集中化趋势,教学质量高的学校更容易申请到教育经费,从而使得好学校的规模越办越大,部分地区重点高中的班级规模远远超过了每班45人的标准,使课堂空间变得拥挤不堪,不仅影响了班级的物理环境,限制了师生交往,而且影响了教师在课堂时间内对单个学生的关注度,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成绩,这不仅客观上降低了国家教育经费的利用率,还造成了对国家资源的浪费。如果教育经费能够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特别是做到缩小在城市和农村、重点和非重点学校的经费投入的差距,就可以改善一些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让家长和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从而缩小班级规模,减少由此造成的“择校”“择班级”“择座位”等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公平性的因素。

2.改革高中教师评价机制,改变教师期望造成的教育不公

国家要改善教师评价机制,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消除教师期望造成的教育不公现象。现行的教师评价机制,将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福利待遇与学生考试成绩挂钩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不公的现象。而且,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会本能地对那些能达成自身期望的学生寄予厚望,对那些家庭教育理念好、智力水平高的学生会有所偏向,也容易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这些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表现机会,督促他们完成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将他们变成了学习机器,虽然提高了学习成绩,但教师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对这些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为以后的教育埋下了隐患。同时,每个教师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对待好学生只要一个眼神就能让他安下心来去学习,而“差生”可能需要教师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帮助他们改正学习观念,而对于一个学习动机不强、家庭教育理念差的学生,教师的付出和回报有时是不成比例的。为了迎合学校对教师评价制度,教师难免会对不同的学生付出不同的情感和关注。教育工作是一份需要教师凭良心去做的工作,当改善教师评价机制后,给教师更多的自主权,他们会更好地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真正做到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改变师生互动造成的教育不公

教师素质低下是导致课堂教学不公的重要主观因素。受社会功利化影响,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着以学生学习成绩、家庭背景,个人喜好为条件的差别教学,这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有损教师的职业形象。通过组织教师职业道德培训,规范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特别是师德教育,树立民主、公平的职业观,树立以人为主的教育理念,而不是以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从而具备自我实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的教师说:“我把课教好,把知识同等地传授给班级里的每个学生,就做到了公平,至于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课堂提问的安排也是根据教学计划需要进行的,如果照顾到每个学生的需要,那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可能就完不成了。”这样的解释真的挑不出毛病来,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公平的评价标准难以制定。师生互动有没有厚此薄彼,是一个自我检测、自我約束的过程,加强师德培训,让教师对待教育工作有一点敬畏感,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主观因素造成的教育不公。

4.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因材施教的过程,每个高中学生对自己的受教育过程有不同的期望,有的学生希望获得更多的组织管理机会,有的学生希望自己有个安安静静的学习环境,有的学生希望获得更多的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有的学生希望教师在心理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有的学生自律性强,有的学生成就动机高,有的学生学习方法好。一个有心关注学生的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互动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感觉到这些差异和需求,而不是凭着自己的喜好对学生有统一的指导和要求,而是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和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这样就做到了最大的教育公平。

四、结语

教育是对文化传承、社会发展和个人幸福的重要支持,但关键是人的发展。马克思曾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促进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陆甜甜.关于高中课堂教学公平性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11):3.

[2]王 嬿.基于对高中课堂“后排生”现象调查的社会学分析[J].江苏教育研究,2012(13):48-51.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高中课堂教学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