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课外之石”提“课内之效”

2018-11-19 07:44张瑞芬
教师·上 2018年10期

摘 要:课外资料丰富多样,具有强力助学价值,教师对课外资源进行合理应用,势必能够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服务和支持。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对课外资源信息进行筛选、整合、优化处理,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多选项,以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需要,让“课外之石”提“课内之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资料;借鉴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6-28

作者简介:张瑞芬(1976—),女,福建省浦城县新华小学教师,小学一级教师,专科。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有观照意识,不仅要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挖掘,还要对课外资料进行科学利用,让“课外之法”提升“课内之效”。课外资料信息呈现海量,教师需要有一双慧眼,对众多课外资料信息进行科学整合,精选介入时机,优化应用设计,挖掘应用域度,让丰富课外资料发挥助学效益,对课堂教学形成重要支持,以成功塑造学生综合语文素质。

一、整合课外资料信息资源,创设课内教学应用环境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有“以本为本”意识,深度挖掘教材内涵,展开语文教学,而学生学习认知呈现个体差异,对文本感知有不同需要。为满足学生学习实际诉求,教师需要借助课外资料辅助课内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视角,以成功调动学生学习思维。课外资料信息众多,教师要有整合意识,对海量课外资料信息进行精选,以提升课外资料信息应用价值度。

课外资料搜集时,教师需要发动学生参与其中,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课内课外结合学习的意识,并自觉运用多种信息工具搜集课外信息,为课内学习提供有利帮助。如学习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鲸》时,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布设了课外信息搜集任务,让学生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搜集关于鲸的相关信息,对不同鲸的生活习性进行全面了解。课堂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展示相关信息。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自然有大量信息需要表达。有学生说:“鲸属于脊索动物,种类大约98种,大多生活在海洋和河流之中,鲸分须鲸和齿鲸两个大类。鲸主要靠回声定位寻觅食物,一般冬季生活在高纬度水域……”也有学生说:“关于鲸的故事信息有很多,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令人动容:1992年12月,惠德比岛海军观测站捕捉到一个罕见的信号,经过多重比对,这个信号来自一头鲸,而且这个信号持续了十几年,原来这是一头孤独的鲸,在寻找自己的同伴……”教师对学生展示信息进行梳理,让学生结合相关信息展开课文阅读学习,课堂教学顺利打开,学生阅读顺利展开,学习效果逐渐呈现出来。

二、精选课外资料介入时机,接轨课内教学应用思维

课内教学有自身的规律,教师要对教材和学生有充分了解。当学生学习思维受阻时、当教学重点突破时、当课堂训练设计时,都是课外资料渗透应用的重要时机。教师及时调度课外资料进场,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成功激活学生学习思维,形成课堂教学成长点。

《新型玻璃》介绍了几种先进的玻璃,其功能非常独特,给我们带来全新阅读体验。为提升学生阅读感知品质,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后,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新型玻璃的图文信息,并让学生一边观察这些玻璃图片信息,一边听教师讲解其独特功能。教师打开图片,给学生讲解:“这是低辐射玻璃,可以降低室内外的温差,在任何光照下,都可以有效控制阳光,调节好室内温度。这是智能玻璃、镭射玻璃、真空玻璃……”教师不时联系文本内容进行对比讲解,可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学习视角。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还可随时进入网络,对相关信息进行验证和拓展搜集,给学生带来丰富信息认知视野。

三、优化课外资料教学设计,提升课内教学应用品质

课外资料应用时,教师不仅要对资料进行整合优化处理,还要对教学应用设计方案进行科学处理。课堂教学情势瞬息万变,教师要对多种教学制约因素进行权衡,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适时启动课外资料应用机制。语文教学以教材为主展开推进,在具体操作时、需要外力支援时,课外资料进入课堂,教师要对课外资料进入方式进行优化处理,让课外资料发挥生力军作用,而不是喧宾夺主,更不可全面替代教材学习。

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一个信息搜集任务:“狼牙山五壯士跳下悬崖,但有两个人被山腰的树枝挂住了,这两个人并没有死。针对这个信息,同学们利用多种信息平台展开搜寻,看能够找到多少相关的资料,让我们真正了解事情的经过。”学生听说五壮士有两位幸存者,自然是感到很新奇,搜集相关信息的热情高涨起来。经过一番查询,很多学生都找到了一些相关信息材料,教师让学生课前传递到班级信息平台上,教师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并集中在课堂上展示。学生不仅找到了文字信息,也找到了一些图片信息,教师适时展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视野。有学生还介绍,有一位日本退伍军人,曾专门来到狼牙山,亲自来谢罪,这个信息很有说服力,学生对英雄的敬佩之情得到强化。教师结合这个信息,对故事情节进行梳理,并发动学生写读书笔记,学生感触更为深刻。

教师在教学中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信息搜集,快速激发学生参与热情。通过具体操作行动,学生掌握了更全面的信息材料,对英雄人物有了更多敬佩之情。

四、拓宽课外资源发掘域度,拓展课内教学应用范畴

课堂教学需要课内课外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要求。教师在课内外结合时,需要矫正思维接轨方向,让课外资料发挥助学作用。好的课外资料往往是个性化特征鲜明的教材信息,可以为课内教学带来全新学习体验。教师不仅要对课外资料诸多优势进行挖掘,还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养成课内课外联系意识,这对塑造学生综合语文素质和能力都会产生重要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抓住一些契机来展开教学,这样才能获得丰富的教学效果。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学生对圆明园的前世今生都产生了探索兴趣,教师在课文阅读之前,先给学生布置信息搜集任务:“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其建筑之宏伟,其瑰宝之众多,恐怕是其他园林无法比拟的。但就是这样一座园林,却被帝国主义列强给掠夺和烧毁了。大家利用网络信息搜索平台,或者是到图书馆里,找找相关信息,看看这座园林到底有多雄伟,有多少国宝被战争给摧毁了。”任务下达后,学生早早开始准备,查阅相关教辅材料,到学校图书室查阅相关信息,利用网络搜集整理圆明园的信息。课堂教学开始后,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相关信息,学生积极发言,有些学生还给大家展示了相关图片信息,圆明园图片、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图片、圆明园旅游图、圆明园复原图等;有学生还展示了一些影视方面的信息,对当时被八国联军抢劫的情境进行还原……教师对学生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对比,并结合这些信息展开课堂教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为深刻。

教师事先为学生布设课外信息搜集任务,给学生创设更多认知机会,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在这个查阅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便有了更丰富的认知,对国宝被毁、被盗、被抢感到无限的痛心和愤慨,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学生表现不难看出,教师课外信息搜集任务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应用课外资料助推课堂教学,这是信息时代的重要教学倾向意识。由于网络为教师提供丰富信息来源,教师获取课外资料渠道更多,让课外教学资源发挥助学作用,这无疑是比较智慧的选择。教师要注意对课外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整合、优化处理,找准适当切入时机,为课堂教学形成强力支撑,满足课堂教学的多重需要。

参考文献:

[1]赵琳琳.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思考[J].好家长,2016(17):210.

[2]刘乙萱.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策略分析[J].才智,2015(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