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框架模型结构的构建

2018-11-19 07:44林龙峰
教师·上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技术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层出不穷的信息技术融入课堂中,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在日常教学中,文章作者关注学生信息化生活,创设具有现实价值的问题情境,通过多元化的信息平台,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基于任务驱动学习的效果,將网络科技与教育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交流与分享中促进培养综合思维、分享合作观,构建出“互联网+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框架模型结构。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技术;课堂框架模型结构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7-12

作者简介:林龙峰(1978—),男,福建福州人,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实验小学办公室副主任、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长,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一、信息技术的课堂框架模型结构定义

信息技术的课堂框架模型结构基于宽带网络和校园新技术环境,依托“三通两平台”和智慧教学平台加以实现,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利用网络交流工具,建构学习共同体。课堂框架从学习者本身的需求和发展出发,用“融合学习” 实现以培育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堂框架模型结构。课堂的架构包含如图1所示的“学习平台——课前任务导学,在线分享”“互动平台——课中聚焦问题,多维互动”“作业平台——课后拓展实践,丰富积累”, 建立“关注信息素养,建构适性课堂”的整体模型架构。

二、信息技术的课堂框架模型结构具体操作

1.学习平台——课前任务导学,在线分享

教师在授课前期利用任务导学,在线分享,针对新的课程提供给学生相应的演示案例、演示课件、学生助学网站、学生练习素材以及教师评价表等电子文件。学生通过这些文件,可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任务,掌握学习方法,并且能够借助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支架,做到“学习先行”,完成学生思想认识的表达。

(1)发布任务,认识信息。借助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师设计电子导学教材并在“自学空间”上发布,学生结合课前资源包进行自主课前预习,并将预习情况分享到学习平台。导学单既可以是基础性知识的认识,也可以是初步的制作,还可以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的思维导图。

如教学小学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第12课“设计框架网页”时,教师在“自学空间”中直接呈现“导学网站”,学生进入网站即可看到运用框架网页技术制作的导学网站。在学生浏览网站的过程中,“导学网站”帮助其理解框架网页的概念以及感受其设计结构的优点。教师通过“微视频”的演示,让学生逐步了解框架网页的制作方法,指导学生应用在线思维导图软件创建“框架网页”思维导图,作为预习作品传到平台上。思维导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习者的初步认知,思维导图(如图2)上传到平台后,学生既可以在小组内分享交流,也可以跨组进行评论。通过课前的分享评价,学生的思路随之打开。思维导图就像一张地图,清晰明了地指引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通过检测“前端学习”,教师从中发现共性问题;及时掌握学生对课程的总体理解,调整教学活动的设计,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前置性学习中,学生对同伴学习成果的评价引导着学生关注伙伴的学习,并在学习成果的分享中提升自己。

(2)认识任务,获取信息。在公共服务网络平台上,学生的学习过程既可以生成学习进度条,又便于网上分享交流,通过信息的获取,学生的创作更有实际意义。在相互欣赏和互相学习的同时,学生产生进一步创作作品的愿望。通过平台强大的统计功能,教师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获取基本信息的状况,依靠学生在预习中生成的资源,在课堂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个性分享指导。

教师还可以使用网络学习平台搭建一个信息技术学习论坛,进行电脑作品的推荐欣赏,发起与信息技术相关热点问题的讨论,或者就一个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让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重点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展批判性信息思维,形成个性化的认识,打破时空和交流方式,这些学习平台能达到以往课堂探讨所达不到的效果。

2.互动平台——课中聚焦问题,多维互动

(1)聚焦问题,信息表达。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创设“适时”的学习主题场景,抛出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尝试将复杂问题分解,分步解决问题,逐步构建简单的思维模型,注重抽象思维的训练,学会如何找到问题的切入点。

再以“设计框架网页”一课为例,该课关键问题在于根据素材规划设计框架网页的结构。教学中教师提出分层任务,学生自主选择完成一项任务。①基础任务: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和素材,以“防震减灾专题网站”为例,规划设计出网站结构,可以应用Process On在线制作思维导图规划结构。②提高任务:根据老师提供的“快乐童年”“消防安全专题”“校园文化”等素材,规划设计出网站结构,使用电子交互式白板的思维导图工具,团队协作创建思维导图。学生通过在线思维导图和互动白板的使用,进行框架网页结构的规划,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完成任务,呈现不同的思维结构图。教师抓住课堂教学的关键点,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运用希沃交互式白板的优势,设计交互活动,凸显信息的表达。

(2)多维互动,打破时空。互动课堂平台,把师生凝聚在充满动感的信息技术课堂,实现课堂管理更加全面而高效。运用智能终端的拍摄功能,进行白板大屏幕与手机屏幕的相互切换,教师“解开”讲台的束缚,走到学生当中去,远程直接控制讲台上的互动设备,如交互式平板、展台等,在课堂的任何角落讲课并随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运用多智能终端的融合,并将拍照的图片即时投射到白板大屏幕。在屏幕上呈现学生推荐的作品,这时学生可以通过微信扫一扫,开启“微弹幕”,对同学的作品给予各种反馈回答(如图3所示),悬浮在屏幕上方的实时评价语言增强了学生对这一课堂活动环节的兴趣,同时兼具娱乐性和互动性,也适时引导了学生信息道德的规范,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探索的体验。

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平台的工具软件和多种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多样方式的呈现提供了选择和支持。学生应用工具和资源进行学习,并在技術所提供的环境中合作探究、交流分享以及处理信息,促进信息技术的认知和信息处理技能的发展,真正培养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3.作业平台——课后拓展实践,丰富积累

(1)拓展实践,信息归纳。“互联网+”时代,资源触手可及。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生活实际产生的问题,激发学生利用工具、资源自主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信息的积累。教师可以针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学习主题,让学生选择课后学习,然后组织学生分享。

课后,教师通过“智学网”平台上的“作业App”布置作业,教师可以智能组题,通过编辑不同层次的题目,进行个性化修改,然后一键布置给学生。班级有班级总群,教师将具有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分A、B和C组,将作业分配给不同的组,通过作业量、作业难度的分层布置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智慧的评估。激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自主作业,还可以利用“平台知识PK赛”,进行同学之间的互动出题解题活动。学生在平台上提交的作业,系统自动批改、即时评分,学生可以翻看订正错题,系统自动同步反馈。教师则可以通过观看学生“错题库”看到学生平时的错题,可以发送给学生相应的学习包,做到精准地补缺、补漏。

(2)线下积累,信息应用。教师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创建一个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社区”板块,专门发表学生的作品。在这样的学习社区平台,不同班级的学生家长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发布的作品,有时还会把孩子的好作品分享到朋友圈,用微信实现学生、教师、家长的高效互动。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相互启发,共同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其线下知识的积累。

三、信息技术的课堂框架模型结构意义

“互联网+”技术改变了每位学生进入课堂的状态,打开了学生进入学习的路径和方式,大幅度降低了课堂的固定感。“互联网+”时代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建立在“学生中心”“学习中心”和“线上线下融合”的基础上,它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场域,师生、生生进行人际交往、人机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素质,实现自我发展。信息技术课程正处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变革进程中,在借鉴、继承与创新中进行新型课堂框架模型结构的探索,新时代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深入反思,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大胆创新,提高学生的探究实效,将互联网信息化和信息技术探究活动相结合,培育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堂,将是面向教师和学生而共同创设的教学课堂。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抓住“互联网+”新时代,构建新的教学生态,让我们共同努力,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彰显出其特有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栾春晖,李 靖,詹国梁.论网络时代的学习与创新[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S1):121-123.

[2]李红美.论网络教育环境下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J].继续教育,2006(11):54-56.

[3]王 利.网络环境与终身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1(11):29-31.

猜你喜欢
互联网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