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政策下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探析与疏导策略

2018-11-19 10:57章梦雅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7期
关键词:二孩政策心理问题独生子女

章梦雅

摘 要:二孩政策实施后,不少家庭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二孩计划,独生子女正成为家里的长兄、长姐,原本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遭到了冲击。家庭角色的转变引发他们的一系列心理适应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处理这类问题,将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本文以二孩政策为背景,走进独生子女的遭遇,厘清其心理问题,剖析问题背后的成因,提出切实有效的疏导策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二孩政策 独生子女 心理问题 疏导策略

引言

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各地积极响应,“再生一个”的话题不断升温。然而,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二孩的同时,原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女却忽然从云端跌入谷底。因此,随之而来的报道都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独生子女对二孩的态度。

在家,大孩从逼父母写保证书到故意拿二孩出气,从央求妈妈扔掉二孩到以割腕、跳楼等极端行为要挟母亲堕胎,更有甚者,成立“反弟弟妹妹联盟”,共同抵制父母生育二孩。此类负面新闻不一而足,都在昭示独生子女对所谓的二孩并不看好。是什么变成了“家庭内战”的导火索?是什么激发了他们的矛盾?如何从这些现象转变为兄友弟恭的和睦景象呢?

在校,孩子们会无端出现成绩下降,与同学的打架事件增多,总喜欢做一些出格的事引起他人关注。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改变了昔日的可爱模样,如何重拾对学习与生活的自信呢?以上问题迫在眉睫,是我们教育者和家庭养育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二孩政策下大孩面临的挑战

父母生育二孩的初衷都是好的,无非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伴,以后可以互相帮助,也为自己的晚年多提供一份保障。然而,对于一个恃宠而骄的独生子女来说,未必是这么一回事。首先,因为父母的精力有限,他们无法像以前一样陪伴大孩,这使得大孩的内心被迫成熟起来;其次,经常被忽视的大孩会疑惑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分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的心里恐慌;再次,由于家长对他们的要求增多和满足的减少,孩子的心理落差会不断扩大,最终会造成用极端行为来博取关注或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些问题看似无足轻重,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会恶化孩子的心理问题,甚至转向问题行为,极大地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面临众多严峻的挑战,家长和教师应及时关注孩子的细微差别,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疏导,防微杜渐。

二、二孩政策下孩子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二孩政策实施以后,独生子女出现了较为集中的负面情绪。这些现象主要有:

1.不平衡心理

独生子女从小就享受着全家人的所有宠爱和资源,父母都会相尽办法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以表达自己的爱,甚至“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久而久之,孩子把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过着对长辈“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生活,也养成了自私、任性、唯我独尊的“小皇帝”、“小公主”的娇贵品性。可面临突如其来的二孩,他们瞬间由家里的“核心人物”变为“旁观者”,被关注的程度骤然减少,心理肯定不是滋味。从独占所有到必须学会分享,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自我贬低心理

二孩降临后,原本围着大孩转的大人都被分去照顾二孩,基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家人将大部分精力转移到二孩身上。顿时间,落寞、无助包围了大孩,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微妙变化,及时予以疏导,长期的被冷落会慢慢演变为对家人的隔阂甚至抵触。鉴于二孩的弱势地位,家长会更多地偏向幼小的老二,厚此薄彼的现象难免会发生。这看似符合人之常情,但孩子的视角却不会这么解读,他们的内心敏感而脆弱,不禁会想:爸爸妈妈还爱我吗?他们为什么都不陪我了?我是不是他们亲生的?一系列的问题会扰得他们心神不宁。在重重压力之下,小小的内心开始扭曲。

3.嫉妒心理

在二孩家庭,父母难以同时满足两个孩子的要求,因此诱发孩子的嫉妒心理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因为老二的到来,原本的生活节奏变得更加紧凑,家人对老大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大孩一旦犯错,家长会缺乏耐心,护短心切,直接斥责或打骂老大。大孩何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这与之前的家庭氛围简直有着天壤之别,孩子容易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被这些不平等待遇催生出心理问题。

三、二孩政策下孩子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二孩政策的推出,使得独生子女的待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主要缘自他们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自己的新角色。

1.角色冲突

所谓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之间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1]二孩出生后,大孩突然被赋予了很多外在的事务,被要求成为一个示范者,这与之前家人对TA的要求大相径庭,遭到这一利益损害的大孩无法完成角色间的转换,产生角色冲突。

2.角色认知模糊

角色认知包括角色规范以及角色评价两个部分。角色规范明确提出一个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2]獨生子女是家里的核心人物,即使超出角色规范,家人也不会在意。而二孩出生以后,家人对于独生子女的角色规范突然严格起来,与此同时,身边的角色评价也制约着独生子女不能像以往一样随心所欲,这最终导致独生子女的角色认知模糊。

3.社会舆论的影响

身边的舆论会不断向独生子女灌输“爸爸妈妈更喜欢小弟弟。”“爸爸妈妈有了小妹妹,你不听话会被送人的。”的负面言论会在孩子幼小的内心根深蒂固。周边人们的不良暗示,无形之中夸大了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激化了他们的紧张关系。

四、解决“二孩时代”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

皮亚杰曾说:“人作为主体都具有可塑性,而青少年尤其大,青少年受到的教育等外界刺激,往往会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3]当越来越多的家庭出现二孩,大孩的心理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正确地疏导不良情绪显得刻不容缓,只有成功排解孩子的不良情绪,才能让孩子重返健康成长的人生旅途。然而,这少不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辅相成,双管齐下。

1.家庭智慧应对

(1)明确角色认知,树立榜样作用

角色转换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为帮助孩子更好地过渡,父母可以提前告知孩子自己的“二孩计划”,同时要告知孩子二孩的有利因素,如:弟弟妹妹可以陪你一起做有趣的事,你就不会再孤单了。并解释周边的人拿你跟弟弟妹妹比较的话是不正确的,给孩子积极向上的暗示,如:“你是弟弟妹妹的榜样,他们都为你自豪呢。”当大孩做了好事之后,家长要不吝表扬,及时肯定,让孩子品尝哥哥姐姐的好榜样滋味,帮孩子树立主人翁意识,更好的适应长兄长姐的角色。

(2)加大关注力度,参与照顾二孩。

周国平曾说:“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因为被爱的太多而变坏,相反,得到的爱越多,就一定会变得越好。”[4]很多孩子不能接受二孩是因为他们的突然闯入,导致自己措手不及。父母可以帮孩子建立在家里的地位,也把大孩纳入讨论家庭事物的一份子。当家人和大孩一起讨论家庭事物时,孩子被赋予了充分的信任,他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从中明白自己作为家庭一份子的重要性,会更自觉地担负起家里的责任。当新成员降临以后,还可以请求大孩的帮助,如帮助递水,逗宝宝开心等,相信大孩一定为十分乐意自己成为一个“重要人物”的。与此同时,随着母亲陪伴的减少,爸爸的主体地位应该体现出来,积极参与孩子的活动,让孩子尽快接受自己。一起玩游戏,讲睡前故事,带孩子出去玩等,以此建立起与孩子的亲密关系。

(3)公平对待长幼,创设和谐氛围

父母对两个孩子要公平,不能亲小疏大。也不能每次都要求大孩要忍让弟弟妹妹,无理由的忍让只是表面的息事宁人,孩子的内心充满抗拒,不仅不利于对二孩的教育,更增加大孩对家长的误解,对新成员的愤怒和怨气,得不偿失。孩子在内心渴望从家长这里获得安全感和平等的爱。当孩子之间产生纠纷时,父母应先冷眼旁观,再见机行事。例如,哥哥来告诉妈妈,顽皮的妹妹根本不听自己的指挥,在墙上乱涂乱画,妈妈听了之后一副感激状,说:“哥哥,谢谢你及时来告诉我这件事,来(说着牵起哥哥的手),我们一起去拯救那面墙。”这位妈妈的明智做法,对事不对人,值得大家学习。

2.学校智慧教学

据调查显示,因为教师家庭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生育二胎的意愿较高。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不仅冲击着家庭教育,也给学校教育施加了双重压力。一方面,大量的女教师因请产假造成编制短缺;另一方面,由于生育二孩的人数增多,越来越多的大孩出现心理问题,教师也需承担起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职责。

(1)紧抓时代契机,把握教育的生长点。

作为教育者,首先要给班里的每个孩子建立一个档案,通过谈话、与家长沟通、填写家庭资料以及家访等途径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具体情况并做好登记。若是妈妈有二胎现象的家庭,平时应该多与孩子沟通,多关注孩子的日记、习作、日常表现,进而关注孩子的内心,了解他对家庭新成员的态度,以及家人对他的关注度。

一旦发现,他的心里有因此而产生的孤独感或无助感,可通过孩子的父母或者住在一起的长辈之口,来了解他的真实处境。因为每个孩子感觉到自己的环境不够和谐时,总会茫然无措,又因为孩子的眼光、思维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他极有可能无法独自排解心理问题。作为教育者,也要多与孩子交心,善于观察分析孩子的言行。当他的心里不够健康时,教育者可抓住时机,把孩子和父母找来,好好谈谈孩子的近期状况和隔阂,并建议家长平时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以下是我教给心情不佳的孩子几招发泄情绪的方法:

① 每天回家的时候,对着路过的那条小溪大喊几声。

② 借助一些体育活动,如爬山、跑步、跳绳,来发泄自己的不畅。

③ 有什么困难,多来找老师,老师都会想方设法地帮助你,即使有时候老师帮不了你,你把心里的难受说出来,也会舒服很多。

在此基础上,教育者也要经常找孩子谈心,了解他的真实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帮他分析,用轻声细语走进他,用谆谆教诲开道他,用无私爱心包容他,努力解开孩子内心的千千结。

(2)开启活动之旅,激活学生的自醒自悟。

学校要有意识地疏导大孩的心理问题,使其能够轻松适应家庭结构的转变,创设活动,让孩子参与体验“二孩”的快乐。可以排练《孔融让梨》的课本剧,让大家明白兄弟之情的珍贵;可以诵读《弟子规》中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在理解句义的基础上明白兄友弟恭是中华的传统美德;也可引导孩子阅读二孩的绘本,如《我会有个弟弟吗?》、《汤姆的小妹妹》、《换弟弟》等,让班里的每位成员参与辩论,有兄弟姐妹与独自一人的利与弊。有时,凭借着故事带来的启示,孩子的内心早已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所有的自省自悟都会帮助孩子养成与人分享,有爱心,有责任心等美好品质。

(3)办好家长学校,提升父母的教育素质。

据调查显示,生育二孩过后,越来越多的妈妈成为全职妈妈,脱离了社会接触。学校可设立家长学校,丰富家长的教育知识,在提高孩子的物质陪伴质量的同时,更关注孩子精神层面的需求。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方法,如普及“心理断乳期”的知识,“心理断乳期”指青少年由于他们身心的发展逐渐试图摆脱成人的监督,成为自己考虑判断和解决问题的独立的人的过程。[5]让家长了解孩子处在心理断乳期时会烦躁不安,敏感多疑,他们的心理问题会变得复杂,这也是成长的必经阶段,家长应持欢迎态度。另外,学校可以组织家长经验交流会或讲座等方式普及孩子在不同时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方法,让更多的家庭学到妥善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的技巧,为家长的科学育儿提供帮助。

结语

二孩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更确切地來说是由家人对孩子的投入突然大幅度减少造成,而孩子又是极为敏感的,他们轻易察觉到家长对自己的关心减少,为寻求心理平衡,恢复原来的面貌,才会采取更加极端的方式。只要家长予以足够的关怀,疏导他的小情绪,并牵手走向“爸妈虽然累,但是我爱你,宝贝”的初衷,孩子收获的将是体谅和理解,也会通过心里建设成为更成熟的孩子。作为教育者,也切不可袖手旁观,一旦发现孩子的“怪异”行为,应迅速采取行动,分析“二孩时代”给教育带来的利与弊,抓住这一问题背后的教育契机,分析原因,对症下药,为孩子重新找回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沙海峰.二孩政策下独生子女的角色转换及适应问题探析[J].法制博览,2017.9:274

[3]黄希庭.人生心理咨询手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247.

[4]周国平.把心安顿好[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98.

[5]陈会昌,庞丽娟,申继亮,周建达主编.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心理发展卷):沈阳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二孩政策心理问题独生子女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全面放开二孩”背景下的媒体报道分析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二孩政策”研究梳理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从人口学理论看我国二孩政策的经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