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在粤港澳大湾区对外辐射中的角色和策略

2018-11-20 01:27许桂灵司徒尚纪
新东方 2018年1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海南

许桂灵 司徒尚纪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所作政府报告中提出关于粤港澳大湾区概念,制定相应发展规划,特别是要发挥港澳独特的优势,提升其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新的发展战略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香港、澳门发展同内地发展紧密相连。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2017年以来,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各种研究、阐释、建议不断出现,其内容基本集中在大湾区经济、商贸、金融、内部空间关系、产业布局,以及相应的发展机制、对策等方面,形成大湾区研究热潮,如同当年海南建省、建设大特区一样,引起了各界关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中心。但要建立、巩固、发展大湾区,使之真正成为具有全国、全球性意义的一项战略和产业集聚制高点,不能没有邻近省区的支持和配合。海南对大湾区而言,拥有区位、资源、海港、海上运输、旅游等有利条件,可充当接受其对外辐射的重要角色,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和空间关系。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

粤港澳大湾区是现在提出的区域概念,但在这个概念之前,已有类似的区域概念可以追溯、比较,显示它有悠久的历史、结构和部分功能,发展至今才在继承历史区域的基础上形成现在这个新的大湾区概念,并赋予在国家战略、在全球格局中新的定位。

回顾珠三角经济区演变史,可知大湾区实是珠三角经济区的另一种空间表达方式。1985年2月,设立珠三角经济开放区,其范围包括佛山市及其所辖中山(现为省辖市)、南海、顺德、高明;江门市及其所辖开平、新会、增城;深圳市及所辖宝安县;珠海市所辖斗门;惠阳地区东莞市。1986年新增珠海市辖香洲郊区、三水县和花县新华镇,即所谓小珠三角,面积2.27万平方公里,1986年总人口1028万人,占广东总人口16.2%。1987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小三角”扩大到“大三角洲”,增加了肇庆、惠阳部分县市,面积4.42万平方公里。1994年开展珠三角经济区规划,珠三角开放区称为珠三角经济区。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先后回归,在同一个国家主权内,行政界线的作用和回归前有明显的不同,故港澳已不作为珠三角的一个外部区域,而划入了珠三角经济区的范围。这样,珠三角经济区的面积达4.53万平方公里(1997年),形成了大珠三角的空间规模和格局。

现时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其区域界定说法不一,流行为珠三角与港澳,即广州、佛山、肇庆、珠海、中山、江门、深圳、东莞、惠州9个地级市与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区域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2016年人口约6965万人①周春山,罗利佳,等.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热带地理,2017(6).。这是大湾区建立的区域和人文社会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大湾区已成为全国三大经济高峰区之一(另为长三角和京津唐),奠定了它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以及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涉及这个概念,特别强调建立大湾区的宗旨是“一国两制,港澳的长期繁荣稳定”。而港澳经济最大一个特点是外向型、开放型的。大湾区亦应以此为宗旨。2017年7月21日,在香港回归20周年庆典上,国家发改委、广东省府和港澳特区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充分表达了大湾区城市群规划的目标及达此目标的路线图,包括政策、体制创新、资源配置和要素布局(人口、就业、土地、住房、交通和环境)、合作重点领域、完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货物和人员流通,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兴产业群和优质生活圈,以及建造合作平台等。按照这个蓝图描绘的大湾区,将打造为国际一流的湾区,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处同等位置上参与国际竞争;借助于发挥香港、广州、深圳、东莞等核心城市的科技、高新技术、创新型金融、开放生态等优势,以及政策支持,这些城市和要素深度组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和中国硅谷;通过加强文化、教育、医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区域合作,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湾区生态;通过各项事业合作,构建各种要素流动的统一市场。这些前景及其高度组合,大湾区将引领中国发展的新高度、引领中国改革与创新,成为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枢纽。如此一来,大湾区将积累巨大的经济能量,乘“一带一路”带来的良好机遇,以“乘数效应”,向内外辐射,对内东接中国台湾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北接长江经济带,西接北部湾经济区;海外则指东南亚、南亚,形成向北、向东、向南辐射的空间格局。在这个空间格局中,海南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地域单元,充当重要角色,同时也带动自身的发展,取得双赢效应。

二、海南在接受粤港澳大湾区对外辐射的角色

海南对接受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辐射,具有区位、海洋交通、资源和产业互补等优势,不但有利于大湾区的发展,而且对海南经济振兴,包括海洋产业、国际旅游岛建设等将带来重大效应,故应不失时机地看清自己在这一国家层面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角色,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一)海南是粤港澳大湾区对外辐射的首受之区

按照经济学上的核心—边缘理论,一座城市或区域发展,集聚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发生经济外溢或辐射现象,从其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从而带动这些地区发展。粤港澳在地理上本为一体,虽现有“一国两制”的差别,但经济和空间一体化已经形成。最新统计,2017年大湾区GDP超过10万亿元①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GDP总量超10万亿元!5年内有望居世界湾区之首[EB/OL].(2018-01-25).http://www.sohu.com/a/218922609_99941547.;大湾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016年达7336万标箱,超过东京、纽约、旧金山三大湾区之和;机场旅客吞吐量达1.86亿人次,居各大湾区之首②李振.看中央以何等气势布局“粤港澳大湾区”[J].瞭望东方周刊,2017(49).。仅从这几个宏观的经济指标,即可见大湾区已集聚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向外辐射是不争的事实。这个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对外辐射的一个主要方向,是东盟10国,包括文莱、印尼、柬埔寨、老挝、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新加坡等,它们都在以海南岛为核心的南海周边,故海南岛是大湾区对外辐射的首受之区。这从地理区位上看,海南岛充当这个角色是无可置疑的。另从经济势位差比较,2017年海南全省GDP为4462.54亿元,仅为同期大湾区GDP的4.5%。这种经济势位差,使大湾区的经济势能必向海南辐射。而海南和大湾区距离仅600公里左右,是接受辐射最近的地区,也是首选对象之一。

(二)海南众多的港口是接受大湾区辐射的最好依托

粤港澳大湾区的主导产业是临港工业和海上贸易,包括石油化工、钢铁、造船、机械、电子产品、轻工,以及能源、原料、农副产品进出口等,都需要海上贸易来完成。大湾区已建立沿湾区分布的多个大型海港,包括广州黄埔港、黄埔新港、南沙港、香港港、深圳蛇口港、赤湾港、盐田港、珠海高栏港、九洲港,以及东莞虎门港、中山市中山港等,都是年吞吐量上千万吨的现代化巨港。已竣工很快通车的横跨珠江口的港珠澳大桥将这些港群联成一个整体,形成强大的海上运输体系,可远航到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而海南沿海有大小港湾(口)78处,历史上海上运输已有一定的基础,建省以来港口蓬勃发展。2017年全省货物吞吐量达1.85亿吨,209.47标箱,形成“四方五港”格局(海口港、洋浦港、八所港、三亚港、清澜港),其中海口港2017年吞吐量达70563万吨,洋浦港集装箱达1635980标箱③海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2017年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海南日报,2018-01-24.。这样强大的海上运输能力,迫切需要与境外港口发生各种联系。另外,它们也为海上船舶提供避风、补给、休假等基地。大湾区海上贸易所依托的港群与海南港群恰好对接,建立互助、互利、互补的海上运输关系,这不但延伸、扩大了大湾区港群的海向腹地,而且借助于这种港群关系,建立海南与大湾区更加紧密的经济和空间关系,达到双方共赢之目的。

(三)南海海洋资源是大湾区临海产业强大的后备基地

海南省拥有我国最大的南海海洋国土的大部分(200多万平方公里),蕴藏着无限丰富的海水化学、动力、矿产、海洋生物、滩涂、海岛、旅游等资源,仅南沙群岛在我国传统海疆内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就达225亿吨,相当于大庆油田的8倍,足可与中东和波斯湾的储油量相媲美,南沙由此被誉为“第二个波斯湾”。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海洋省,这些海洋资源的勘探、开采、加工利用,恰是大湾区海洋产业所需的原料来源。2017年,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在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在大湾区培育若干个世界级海洋产业集群,使海洋产业迈上全球价值链中的高端。此外,还要打造国际国内海上支点,这意味着给香港带来全新的巨大的蓝色经济机遇。据有关报道,大湾区主要的投资项目包括地产、基建、交通、金融、旅游、高端制造、环保、公用事业。这些项目都直接或间接与南海资源有关。海南作为它们最强大的后备基地,无疑将为此作出重大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湾区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海南,海南也不能游离于大湾区之外,这种互利关系,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南海所提供的海洋资源。

(四)南海海洋运输是大湾区建设和繁荣的生命线

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既要建成与纽约、旧金山、东京大湾区一样的国际性多种产业汇集、城市群连绵的大湾区,它必须依靠强大的海上交通贸易作为维持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大湾区所在的珠江口,本为南海的一部分,与海洋有天然的联系,现在香港、珠三角各港口运输,主要依靠南海航线。目前,从珠江口各港途径南海直接或间接抵达世界各港的航线就有香港—马尼拉、香港—新加坡、广州—雅加达、广州—新加坡,配合湛江—新加坡、海口—海防,构成四通八达的海运网络。而海南建省后,在高度重视港口建设之同时,也大力发展海洋运输。1990年即创办了自己第一家远洋运输公司——海南省轮船公司,其国际航线可达日本、韩国和东南亚、非洲、欧洲等地。这些远洋航线都要经过南海西沙、南沙、中沙和东沙群岛海域,除东沙以外,其余各群岛现都在海南省政区范围,故海南省对这些群岛和航线的维护、管理和提供服务,对它们的运输保障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也决定了南海航线的安全与顺畅,是大湾区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由此反映了海南与大湾区有休戚与共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

(五)海南是大湾区休闲、度假、旅游的大后方

大湾区不仅集聚了巨大的产业,而且作为一个巨大的城市群,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如同世界其他大湾区一样,是人才荟萃之地。他们不只是国内精英,还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在工作之余,亟需休闲、度假、旅游。除内地以外,海南作为一个国际旅游岛的定位和建设,完全可胜任大湾区这方面的需求。除了旅游3S(阳光、沙滩、海水),海南山川形胜、美食、民族风情、海上旅游等资源优势和建省以来形成的旅游产业和今后进一步发展的成果,完全可以充当大湾区休闲、度假、旅游的大后方的角色。加上大湾区与海南仅需一个小时飞行,可纳入一小时生活圈范围内。若琼州海峡大桥或隧道建成,则大湾区到海南自驾游更为便捷,且与雷州半岛旅游联成一体,其效果更为显著。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湾区将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增添新的机遇和活力。

根据上述,海南与大湾区之间,已经形成或正在建立起区位、海上运输、海洋资源、后方保障、供给、休闲旅游等紧密关系,反映两地由于这个国家战略层面经济区的谋划和建立,正形成新的经济地缘关系和格局,海南应抓住这个良好的机遇,作出积极响应和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

三、海南的响应对策

(一)积极融入大湾区发展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实为我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重要步骤和枢纽。海南在“一带一路”中充当了节点和基地的角色,在大湾区建设中当然应有所作为、有所响应。海南虽不在大湾区地域范围之内,但作为其辐射的首受之区,至少在海南区域发展理念、战略上加入这一新概念,融入、吸收它的有关规划、计划,调整自己相应的发展内涵和布局,为海南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服务。

(二)完善海南的海港和海上运输体系

海南和南海是大湾区海向腹地最近、关系最密切的地区,两者利害攸关,应积极营造、精心构建,不断完善。在海南方面而言,港口虽然多,遍布四周,但大部分为中小渔港,已有几个大港,亦存在吃不饱、运力潜力大、尚有发展空间等问题。应认真作好调研,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为大湾区庞大的海上运输提供更多的良港和优质服务。如海南东部清澜港,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把它列为开发港之一,建国后虽重新开港,但吞吐量仍然有限,实可进一步发挥潜力,开发为大湾区和南海区的一个转运和后勤基地。

(三)维护南海安全、保障海洋运输畅通

海洋运输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生命线。当前,由于外来势力插手,海盗出没,南海并不平静,影响到海上交通安全。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一个海洋省,应为维护我国在南海权益、保障南海航行安全作出更大贡献。为此,应进一步重视南海海防建设,特别是在西沙、中沙、南沙的开发、利用、管理等方面倾注更多的努力。三沙市的建立即体现了这种贡献。所以搞好三沙市的建设,也是对大湾区建设的一个有力支持。

(四)进一步建设好海南国际旅游岛,为大湾区提供后勤生活服务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定位和建设已有10多年,虽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然有不少有待改善之处,特别是在岛内外交通方面,还不尽人意。例如2018年春节琼州海峡出现大雾天气,造成大量旅客、汽车滞留海口港。这虽然为自然原因所致,但不无交通管理方面的因素。大湾区异军突起,将形成庞大的客源,涌入宝岛,使岛上旅游资源开发、项目设置、旅游服务质量、生态环境保护等都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未雨绸缪,应充分估计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旅游市场,采取及时有效地应对措施,把国际旅游岛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海南
海南书香节 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编读往来
粤港澳大湾区:差异就是最大的价值存在
珠江水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计划表”
海南杂忆
59国免签游海南
热带宝岛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