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地区畜禽养殖户环境感知影响因素解析
——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

2018-11-20 02:37赵冬萍李建国
广东农业科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粪便畜禽养殖户

赵冬萍,李建国

(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禽养殖规模及其产品消费逐渐增大,未来还呈不断扩大的趋势[1]。滨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滩涂资源,近年随着人们对滩涂围垦开发利用的加强,滨海滩涂区域出现大量质量低下的盐渍土,成为畜禽养殖活动的集中区。研究表明,畜禽养殖的圈舍、粪便、污水对养殖区域及其周边环境产生较严重的影响,具有非常强烈的环境风险[2-4]。不同于内陆传统农区,由于滨海滩涂区域海陆交互作用强烈,污染物的扩散风险更大。畜禽养殖主要位于农村区域且以家庭式农户养殖为主,多为养殖散户,因其配套设施缺乏以及空间分散的缘故,家庭式小规模畜禽养殖户成为区域面源污染的主要排放者[5]。而养殖户对于环境风险的感知水平及其行为应对策略的不足是导致面源污染扩散的主要原因[6]。

最新数据表明,我国畜禽养殖业年产粪污量高达40亿t,但综合利用率不足60%,其占全国面源污染的90%,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7]。仇焕广等[8]调查表明,畜禽粪便直接还田是我国主要的畜禽粪便处理方式,但还田比例不断下降,直接废弃的比例不断提高,达25.3%。而未经处理的粪便被直接排放,不仅对水体、土壤和空气造成严重污染,而且危害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9]。不同的粪污处理方式是养殖户对于潜在环境风险感知水平的集中表现[10]。因此,养殖户的环境感知水平是影响畜禽粪污污染的核心要素。行为主体环境感知水平的测度涉及的影响因素众多[11-13]。已有研究表明,养殖户的环境感知包括环境污染感知、环境政策感知、环境治理感知3个方面,且受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14-15]。从行为主体环境感知的影响因素来看,个体特征的探讨较多,而客观条件和社会因素等作用关注不足[15-16]。Flynn[16]指出,个体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和居住环境等因素都会对其环境感知水平产生不同的影响。赵雪雁[14]研究表明,农户的环境感知受农户的个体特征,如年龄、收入水平、教育程度、生活满意度等因素影响。但环境感知是人们环境行为的心理基础,准确的环境感知与测度是合理环境行为的前提[17]。现有研究对养殖环境的治理较为关注,对行为产生背后的心理因素,即对环境风险感知[18]的研究甚少。

江苏滨海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单体滩涂湿地,面积超过全国总量的1/4,具有悠久的开发历史[19-20]。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计划在2020年前匡围滩涂18万hm2,主要分布于盐城与南通两市。2017年,江苏省家禽出栏量达到66 151 万只,仅次于山东、河南等几个养殖大省,是我国主要的畜禽养殖集中区。本研究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从个体特征、养殖场特征、社会因素、内在因素4个方面分析对养殖户环境感知形成的影响水平,探究养殖户行为偏好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对滨海地区畜禽养殖户的环境感知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和环境感知与环境行为的响应关系,有助于这一特殊区域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实施。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盐城市位于江苏省中部,东临黄海,是江苏沿海城市之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沿海滩涂面积广阔,后备资源相对丰富,全市滩涂面积总计46万hm2,占全省滩涂面积的70%,占全国滩涂面积的14%。沿海滩涂作为一种重要的综合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水文、地质等价值,沿海围垦造地是一种研究海岸带的主要开发方式[21-22]。围垦初期土壤质量低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低于5.0 g/kg,土壤含盐量高,其环境承载量比传统农区要小[23-24]。丰富的土地资源、低廉的土地使用成本,加之毗邻消费市场等因素促使盐城市畜禽养殖呈爆发式增长的趋势。该区域养殖密度高、粪污产出量大,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2016年研究区畜禽粪便总量达到了1698.62万t。本次调研主要位于盐城市亭湖区,该区养殖数量占全市的1/3,是畜禽粪污排放大区,具有研究的典型性。其中东南村占亭湖区养殖数量的1/3,因此我们的调研主要以东南村为中心向周围地区扩散,调研覆盖6个村,主要调研对象以养鸡和猪的养殖户为主。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课题组于2017年7月在盐城市亭湖区开展问卷调查,以东南村为中心向周围地区扩散展开(图1)。调研分两个步骤:首先在县级部门和各个乡镇收集了养殖户、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并进行预调研;然后大规模地进行养殖户入户调研以获取相关数据。样本的选择依据随机性的原则,采用抽样调查法,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养殖户家庭基本情况(包括文化程度、年龄、收入及收入来源等);养殖户的具体养殖情况(包括投入成本、收益 、养殖的细节等);养殖户的环境感知;养殖户的环境行为及国家政策。发放调查问卷共123份,其中有效问卷121份,有效率达到98.37%。养殖户基本特征统计见表1。

表1 养殖户基本特征

1.3 研究方法

1.3.1 养殖户环境感知的测度 环境感知过程可分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指导行为3个阶段。农户的环境感知是否准确既依赖于农户的信息采集是否全面、信息处理是否合理、指导行为是否正确,同时也与客观的物质条件是否具有有利于农户感知的“明显特征”有关[14]。本研究主要通过3个层次,从感知内容到行为偏好等具体问题,向受访的养殖户询问并对其环境的感知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其中,污染感知包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感知。养殖户环境感知测度因子及赋值如表2所示。在本次调查中,对养殖户的行为偏好(主要指粪便处理方式)设置了7种,分别是废弃、制作有机肥、还田或还湖、生产沼气、政府回收、化粪池以及出售,其中废弃的比例较小,这与政府的重视程度以及当前政策有关。

表2 养殖户环境感知测度因子及赋值

1.3.2 环境感知影响因素赋值 根据环境感知4方面影响因素以及问卷的具体内容,为便于对不同环境感知水平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测度,需先将不同影响因素进行赋值处理,具体赋值依据如表3所示。

1.3.3 多元回归分析 为分析不同环境感知对养殖户行为偏好的响应机理,本研究借助多元回归模型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环境感知值y受k个自变量x1, x2,…xk的影响,b1, b2,…bk分别为x1, x2,…xk的偏回归系数,回归方程为:

式中,偏回归系数bi(i=1, 2,...k)指当其他自变量xj(j≠i)都固定时,自变量xi每变化1个单位而使因变量y平均改变的数值,代表了xi对环境感知的贡献度;a为常数项;µi为随机扰动项。

本研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对多种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得出对环境感知水平贡献最大、关系最为密切的影响因素。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

表3 养殖户环境感知影响因素及赋值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养殖户的环境感知特征

2.1.1 养殖户环境感知的个体特征 接受调查的养殖户中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的养殖户占85%,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的养殖户仅占15%,养殖户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养殖户环境感知水平差异很大,标准差达到7.5,主要是因为群体特殊性和样本容量小。各个文化程度之间差异性较显著,环境感知水平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受教育程度越高,更容易感知到养殖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10,17,25-26]。

年龄对于环境认知的影响也很明显。访谈样本中50岁以上有93人,这与我国养殖户年龄普遍较大的现状基本相符,农村人口的空心化导致大量的“3869”人口存在。但调查了解到,为响应国家到农村创业的政策,研究区出现了年轻人回乡创业的良好势头。畜禽养殖是年轻人选择的主要回乡创业类型。在可预见的将来,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畜禽养殖队伍在研究区将会逐步形成。数据显示,年龄与环境感知水平呈负相关,年龄越大,文化程度也对应较低,环境感知水平也就降低,50~59岁年龄段养殖户不符合整体变化趋势的原因就是其中一部分人年龄与文化程度不匹配,拉低这一年龄段的整体得分。

接受调查的养殖户中,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有65人,5万~10万的有27人,10万以上的有29人,收入较高的所占比例较小,这是因为养殖户在调查过程中对收入有所保留。养殖户收入水平差距大,这是由养殖规模造成的。其中有一部分养殖户才刚开始养殖活动,对收入只是预估,真实收入取决于当年的市场价。环境感知的总体趋势呈递增,且递增速度减慢。一方面是由于样本容量的减少,另一方面随着收入的增加,环境感知水平逐渐达到饱和状态,因此增长速度越来越慢,最终趋于一个稳定值(图1)。

图1 畜禽养殖户环境感知的个体特征差异

2.1.2 养殖户环境感知的养殖场特征 养殖规模大小的界定是相对于当地实际情况而言,盐城市多为家庭式养殖,受劳动人口的限制,规模都较小,与其他地区有很大区别[10]。从养殖规模来看,规模小和较小的养殖户生产活动为多种经营方式并存。中等和大型规模养殖户有50户、占42%。总体环境感知水平呈递增趋势,即养殖规模越大,排出污染物的总量就越大,无处安放的废弃物更能引起养殖户对环境的忧虑,养殖户背负的环保任务和关注度会更多,从而更加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也就具有更高的环境感知水平。而养殖规模小的养殖户可以直接将废弃物进行还田,对他们来说,废弃物对他们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相对而言他们对养殖给环境带来的变化感受不明显。

占地面积是一个可以用来衡量养殖规模的重要参数,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些养殖户的占地面积比较大,但是养殖数量却不是很大,这是因为养殖户的养殖数量主要取决于前一年的市场状况,如果前一年家禽行情好则会增加养殖数目,如果行情不好,则会相应减少。养殖面积小于500 m2的有73户、占61%。500~1 000 m2的有21户、占18%,其他所占比例较少(图2)。环境感知水平大体上与占地面积呈正相关。

图2 畜禽养殖户环境感知的养殖场特征差异

2.1.3 养殖户环境感知的社会特征 从调查问卷来看,表示有政府补贴的养殖户有24户,认为没有政府补贴的养殖户有97户、占80.2%,但即使有政府补贴的养殖户也反映政府补贴太少,化粪池的建造以规模养殖户优先,政策受惠群体小,对群众的激励程度小。调查结果显示,有政府补贴的养殖户环境感知水平反而低,这与常理相悖。政府补贴大多体现在少量的现金补贴和化粪池的建设,化粪池的建设导致排放污染不可见,从而导致环境感知水平较低。这种现象的出现凸显了目前当地政府只注重短期的政策性兜底落实,不注重长期的环境意识培养与培训的弊端,造成了政府兜底越多,反而养殖户要求更多、环保意识越差的“不正常”现象。

与其他产业合作是指养殖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有固定的合作对象,比如饲料的供应和养殖产品的出售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有固定合作对象的养殖户要保证产品的品质,因此对养殖环境的要求更高,对养殖政策的理解程度也会更高,环境感知也会更加强烈。技术指导对养殖户环境感知起到促进作用,接受调查的养殖户大部分都表示村里有技术指导,并且贯穿整个养殖过程。有技术指导的养殖户相对于自学养殖的养殖户对环境风险的实质和负面作用的理解更加全面,对有关养殖的环境政策法规理解更加深刻,环境感知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图3)。

图3 畜禽养殖户环境感知的社会特征差异

2.1.4 养殖户环境感知的内在特征 满意度是人的主观感受,与个人的性格和人生态度有关,养殖户的主观因素正向影响养殖户亲环境的意向[27]。政府补贴的满意度对养殖户环境感知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行为穿插在各个养殖环节的补贴表明政府积极引导,在养殖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养殖户帮助,能够间接促进养殖户环保意识的提高,更加关注养殖活动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生活满意度集中体现在养殖活动给养殖户带来的收益,因此生活满意度应该与环境感知水平呈正向关系。但调查结果发现,对生活不满意的养殖户的环境感知值最高,是因为这部分养殖户将对环境的不满转移到对生活的不满,也反映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养殖户对生活满意程度不仅取决于收入,而是取决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切实提高生活品质,才能提高养殖户的生活满意度(图4)。

图4 畜禽养殖户环境感知的内在特征差异

2.2 养殖户的行为特征

研究区养殖户畜禽粪便处理的行为特征较为单一,多集中于还田和化粪池的蓄积。还田或还湖的养殖户比例达到82%,大部分养殖户对废弃的粪便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发展其他农副业,堰塘养鱼或者种植蔬菜,既创收了经济利益,又减少了废弃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化粪池建设的比例达到了66%,这与政策的推行有关,政府牵头,养殖户出少量资金,从规模养殖户逐级往下推进化粪池建设,再定期回收蓄满的粪便进行利用,促进经济的循环发展。粪便进行沼气生产的比例为18%,沼气池的建设在前两年比较盛行,近年来逐渐被化粪池所取代,政府每年都会出资给村民免费建造沼气池,但名额较少。普通农户自家沼气产量仅能满足日常生活之需,且沼气产量和季节变化显著相关,冬天几乎不能用。沼气池产生的废料1年清理1次,沼气池废料的清理具有随意性,容易造成环境污染。随着国家基础设施的完善,电力等资源价格下降,再加上沼气使用较麻烦,存在异味和安全隐患,因此村民对沼气的接受度较低。调研中沼气池出现闲置的现象很普遍。生产有机肥的比例有5.8%,将粪便收集起来进行有机肥的生产是非常理想的一种粪便处理方法,也是今后粪便发展的一个方向,但对于家庭式小规模养殖,成本投入过大,收益又较小。目前有机肥的市场占有率非常小,肥效低,成本高,国家补贴不是很到位,导致农民更愿意使用化肥,因此推行难度较大。研究区养殖户粪便废弃的比例较小、仅占4%。选择废弃的养殖户多为小规模养殖,他们既没有足够的农田来吸纳,也没有化粪池进行蓄积,只好随意排放。调研了解到,有少数规模养殖户也将粪便排入河道,造成强烈的水体污染。

2.3 养殖户环境感知形成与行为适应

根据逐步回归的结果,文化程度、收入、补贴满意度对环境感知水平的影响最大,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表达式如下:y=10.368+1.631×文化程度+1.207×收入+1.483×补贴满意度(R2=0.139,F=6.29),文化程度、收入、补贴满意度的P值分别为0.022、0.014、0.031。

当补贴满意度和收入都固定时,文化程度每增加1个单位,环境感知值平均增加1.631个单位。文化程度越高,接受教育的年限越长,视野更加宽阔,自身的环境意识也会更高,对于政府出台的养殖政策更加关注,获取的信息更加全面。对于养殖给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感知也更加强烈,改善环境的愿望也更为迫切。当文化程度和收入都固定时,补贴满意度每增加1个单位,环境感知值就增加1.483个单位。政府对养殖户的补贴贯穿整个养殖过程,保证养殖户的经济收益,提高养殖户的环保意识,引导养殖户关注养殖环境,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宣传得越到位,养殖户的环境感知就越强,提高了环境感知水平。当其他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环境感知值就增加1.207个单位。收入较少的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更加关注经济效益,忽视环境问题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从而导致环境治理方面的需求下降,环境治理感知得分较低。而经济效益高的养殖户则更容易关注到生活环境,在经济可承受范围之类,他们往往更愿意主动改善养殖环境,提高养殖产品与自身生活品质。

调研区的养殖户粪便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还田或还湖和沼气,另一种是化粪池处理。政府对粪便处理方式的控制力度较大,也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指导性文件,为养殖户的粪便处理提供解决方案。申请化粪池的养殖户在环境政策感知和环境治理方面的感知更加强烈,他们必须对养殖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对环境治理有一定的迫切愿望,才会进行申请。总体而言,养殖户对畜禽粪便处理方式较为单一,且受政府控制程度较大,养殖户自主权较少,这也与我国养殖户年龄普遍较大、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现状有关,在环保意识培养和生态有机农产品养殖方面,政府还需要承担更多的引导和培训职能。

3 结论与讨论

养殖户环境感知及其行为偏好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个体特征中,文化程度对于环境感知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养殖户年龄越大,养殖收入越低,环境感知水平越低。从养殖规模来看,养殖规模越大,环境感知水平越高。从社会特征来看,对政府补贴感知较为明显的养殖户,其环境感知水平范围较低,政府短期重政策实施,轻长期意识培养是主要原因。与其他产业进行合作以及养殖技术的指导对促进养殖户环境感知行为的形成具有间接的促进作用,应该注重和加强。在内在特征中,养殖过程中获取的外部支持和收入越高,满意度越高,其环境感知水平越高。逐步回归的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补贴满意度和收入3个因素对研究区养殖户环境行为偏好形成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但是,研究区养殖户普遍存在行为偏好自主性差、行为不确定性较高等特点,政府在其环境感知与行为偏好形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在环保意识及行为培养和生态有机农产品养殖方面,政府还需要承担更多的引导和培训职能。

3.1 养殖户环境感知与环境行为偏好形成的不确定性

养殖户环境感知和环境行为既受人主观意识的控制,又受一定的客观条件的制约。此外,政府的引导性作用也发挥一定的作用,具有非常明显的不确定性。环境感知主观上体现在养殖户的环境意识和知识结构上,环境意识薄弱,知识接触面狭窄,对政府政策中关于养殖环境保护方面政策的了解不够,甚至不配合。主观能动性较差,从而导致环境行为的随意性较为明显。客观条件主要是指养殖户现实所处的环境,对养殖户来说,限制养殖户的环境行为。比如,现有耕地面积决定养殖户是否采用农牧复合生态工程模式,将粪便还田,实现粪便的资源化利用[28]。现有的技术支持决定养殖户是否采取粪便无害化处理或生产沼气、有机肥等。养殖户即使具有很强的环境感知,但迫于现实的客观条件限制,也无法施展友好型环境行为。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养殖户其实是按照政府的相关规定实施环境行为,政府政策在养殖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起到绝对的引导作用。产前行为的政府引导体现在养殖场来源的多样化和饲料配比的指导。饲料配比要结合当地的养殖习惯和环境条件,就地取材,降低饲料费用与成本。同时,配料要求多样化,充分发挥原料间的营养互补作用,全面完善养分,提高消化率和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产中行为的政府引导体现在家禽疾病预防的宣传和疫苗注射补贴,降低养殖户的养殖风险,保证养殖户的基本收益。产后行为的政府引导性体现在沼气池的建设和化粪池的建设以及病死家禽的无害化处理。环境感知和环境行为受到多方面影响,不确定性强,应从主观上提高养殖户的环境意识,客观上改善环境行为条件,政府的引导作用贯彻始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性作用。

3.2 未来滨海地区畜禽养殖发展对策建议

通过对养殖户环境风险感知和环境行为的分析可知,养殖户的环境感知水平不仅与他们的个体特征有关,还与养殖场自身特征(如收入水平、养殖规模等)有关,与政府对养殖的扶持政策以及他们自身心理特征密切相关。总之,环境感知是一个受多方面综合影响的过程。调研区域作为一个积极贯彻政府政策的区域,其环境行为受政府控制较强,故政府在未来的滨海畜禽养殖政策制定中的责任更加重大。结合调研过程中养殖户的反馈,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养殖队伍素质。提高养殖户文化水平,有助于提高养殖户环境感知。一方面,可以鼓励有文化的人加入养殖队伍,在科学养殖中起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对已经在养殖队伍的养殖户进行定期培训,鼓励养殖户谋求自身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养殖队伍素质。对养殖户进行贯穿始终的技术指导,提高养殖科学性,合理的养殖方式可以适当减少养殖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养殖户意识形态和养殖技术,增强他们对生态养殖重要性的认识和技能的掌握,对未来滨海畜禽养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切实贯彻补贴政策,提高环保养殖积极性。国家出台的养殖补贴政策很多,但在调研过程中很多养殖户反映没有收到政府补贴,这就说明从政策的颁布到实施中间有偏差。一般来说,养殖补贴是有前提条件的,首先要有养殖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然后按照当地养殖项目补贴政策进行养殖的改造、建设或增加养殖量,才能达到补贴项目的条件。申请补贴的流程较复杂,政府应该配备相关人员进行宣传和指导。只有切实贯彻补贴政策,提高养殖户补贴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才能增强养殖户环境感知,促进友好环境行为的产生。

(3)对养殖市场进行调控,降低养殖风险。养殖市场波动性大,养殖户往往根据前一年的市场情况调节现有养殖规模,使养殖户的收入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对此,政府可以加强养殖市场的宏观调控,降低养殖风险,保证养殖户收入水平,从而提高养殖户风险防御能力,为畜禽养殖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4)推广种养结合模式,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盐城市的畜禽养殖区域缺少规划,大多为养殖户自发发展,导致养殖点分布不均。有些地区养殖过于密集,导致养殖总量超过环境容量,加上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大量畜禽粪便、污水等废弃物随意排放,不仅对周围环境造成了污染,还浪费了有效资源。政府应该积极推行种养结合模式,延长畜禽养殖产业链,促进畜禽粪便转化为优质肥料和清洁能源,提高养殖综合效益。

猜你喜欢
粪便畜禽养殖户
旗开得胜!5亩养出过万斤金刚虾,虾中60元抓虾!养殖户:有信心养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咽拭子与粪便排毒规律及临床表现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
A new pet obsession of Silkie chicken
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
牛年开盘鱼价创新高,养殖户如何避免“有鱼价没鱼卖”的尴尬?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平凡人物·平凡故事:年底了,养殖户喜迎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