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科院校优秀地域文化教育路径研究

2018-11-20 10:50杨晶
世界家苑 2018年11期
关键词:工科院校教育路径

摘 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优秀的地域文化,不仅是地方兴旺发展的根基,更是滋养心灵的不竭源泉。育人子弟,助力成长成才,教育永远是社会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从地域文化教育的角度,以苏北工科院校为例,以地方杰出人物为依托,努力促进地方工科院校在教育路径上的突破,希望大学生能够做到知史、明德,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工科院校;优秀地域文化;教育路径

Abstract:One side of the soil raises one side of the people. Excellent regional culture is not only the foundation of local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but also an inexhaustible source of nourishing the soul. Education is alway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ulture education,this paper takes northern jiangsu engineeri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nd relies on the previous generations of outstanding figures to promote the breakthrough of lo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n education path. It is hoped that university students can know history,understand morality and establish correct life values.

Key words:engineering college、excellent regional culture、education path

一、地方工科院校教育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建设者,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全面优化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是院校的责任所在。古语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人,远比成材更难。地方工科院校,旨在塑造实用性人才,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极容易忽视人文素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马克思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课程,都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这在学生的思想认知教育方面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很难说,统而概之的教学能起到多少成效。哈佛大学哲学博士陆登庭说:“教育从根本上讲应该是一个人文过程,是有关价值的事情,而不仅仅是知识或信息。”也许在许多工科院校,专业课依旧是老师、学生的重中之重。而一个人走上社会,除去专业技能,其为人处世才是一个人教养的体现。缺乏足够的人文教学,势必会对学生的心性、价值观产生影响。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和平年代,让我们能够更安心的学习前人的优秀品质、历史的宝贵经验。但是“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一直在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工科院校本身就是以理工科为主,人文气息、人文教学分量很少,理因适当平衡,但是大多数地方工科院校并未意识到增加人文教学比重的重要性。

二、苏北优秀地域文化与教育的契合

《荀子·劝学》中写到: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意思是君子居住必定选择风俗醇美之乡,交游必须接近贤德之士。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接触的人和事,都在成长过程中起着微妙的作用。短暂的相处也許难以看出,但是日积月累下来,个人的品行就会通过言行反映出来。北方人粗犷豪放,南方人秀气温和。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文化同样对塑造人的品格有着莫大作用。古有孟母三迁,为的就是寻到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可见,优秀的地域环境对人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处于优秀的人文环境当中,必定鲜少有鸡鸣狗盗之辈;而混居于阴暗污秽之所,高尚品德之人许是凤毛麟角。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那些历经岁月洗礼依旧熠熠生辉的优秀地域文化和名人列记,是指引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最好教材。做人不能忘根本。正因我们处于一个和平安稳的时代,才更要学习历史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使自己不至于在瓦玉集糅的现代潮流中迷失方向。而苏北地处黄海之滨,作为中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域文化也十分繁荣。

苏北毗邻山东,深受齐鲁文化影响,又是彭祖文化的发祥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发酵出许多具有深厚底蕴的文化,如“淮杂文化”、“淮扬饮食文化”、“楚文化”、“盐文化”、“孝文化”、“运河文化”、“西游文化”等。而苏北人杰地灵,更是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之士。仅以淮安为例,开国总理周恩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总理所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一阵清风吹遍淮安的每一个角落,更是成为淮阴工学院的校训,人人铭记于心;民族英雄关天培忠勇不屈,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令人敬佩不已;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军事家韩信,受“胯下之辱”,却可以一笑泯恩仇,这份宽广的胸怀值得我们一生学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教育是让人懂得是非正道,书本上的大道理也许过于空洞,但是当这些真切切的例子就在我们身边时,若能够合理利用,将地方文化融入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更易受到启发,也是令地方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的一种方式。

三、以地方杰出人物为引导,突破工科院校教育惯性

中国当代知名学者于丹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和传统,可以说我们不缺‘文了,我们当代最缺少的是‘化。”任何优秀的地域文化都不能空有其名,而无实用。地方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辉煌,更应成为教导世人的宝贵财富。

(一)师贤人,则吾日三省吾身

浩瀚的历史长河,我们听过无数名人圣贤的故事。或是慈悲天下,为民造福;或是舍生忘死,忠义可嘉;或是忍辱负重,不忘初心。我们也曾感慨于他们的英雄事迹,后世为其建造一座又一座的纪念馆供人瞻仰、缅怀。而这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永不忘记他们的名字、行为,更是为了警醒后世,勿忘其可贵品质,更当以圣贤为榜样,从自身出发,学习并传承这些优秀品质。薪火不息,代代相传。

苏北高校云集,地域文化丰富,名人辈出。地方人物纪念馆,不仅仅是游览场所。身为教育者,当明白地方文化的价值所在,不以必玩景点为噱头,应时刻谨记育人为先;不以其名人效应而大肆鼓吹,应踏踏实实做功课,学其精神。地方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地方,更应担负起弘扬优秀地域文化的职责。文之于理的最大不同在于,理让人获得技能,创造物质财富,而文让人眼明心亮,丰富精神世界。高校应从本地取材,将传播名人圣贤事迹当做日常功课,深入课堂和生活,荡涤莘莘学子的心灵,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榜样,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二)培养“文化自觉”,增进地域文化认同感、归属感

费孝通曾言,所谓“文化自觉”,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人们的“故土情结”,多是因故土独特的地理风貌、生活饮食、方言习性等所致。而每一个地方的文化,也有其独特之处。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等,我们每每想到这些,便能联想到当地的著名建筑、名人、饮食等,这是因为人们已经对这些文化产生了认同感、归属感,才会熟记于心。而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播与认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一个地方、一个人的认同。而因是人们以后无论去到什么地方,从事什么职业,在工作和生活上,处理人际关系和复杂事务时,都能想到前人的做法和品格,以此来规范、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真正的优质教育,不是从上而下的灌输,而是能令学生从身心认可并体现在为人处世之上。夜来风雨声,润物细无声。百年树人,教育不能一味地求立竿見影,教师当以身作则,将育人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地步。

参考文献

[1]严芸.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径选择[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03):60-63.

[2]陈永华.工科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辽宁十所工科高校的调查研究[J].学理论,2018(05):203-205.

[3]刘晓军,张帆.高职院校工科学生素质教育路径探索[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6(06):29-30+41.

[4]余良熠,牛馨,王志海.工科院校大学生廉政教育的路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3(27):257-258.

[5]郭智勇,屈春芳.浅谈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建设[J].中国轻工教育,2004(02):15-17.

[6]蒋玉玲.苏北优秀地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研究[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8,31(01):68-71.

[7]倪梅娟.网络时代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40):279-280.

[8]瞿孝平,李佳.在工科院校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9]09(06):114-115.

[10]张勇,刚旭,张鹏.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17(12):163-164.

[11]李娟.周恩来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微——基于淮阴工学院周恩来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11):121-122+134.

作者简介

杨晶(1981.4),女,汉族,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文学硕士,讲师,从事高校党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地方工科院校优秀地域文化教育路径研究”-----以苏北工科院校为例(编号:2017SJBFDY104)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工科院校教育路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初探
基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路径研究
工科院校《概率统计》课程的几点教学体会
体育美学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路径探索
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培养方式探讨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民族文化传承的家庭教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