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角下的《道德经》英译研究

2018-11-20 10:50傅煊翔
世界家苑 2018年11期
关键词:道德经英译美学

摘 要:中国古典典籍的英译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领域,其对于译者的翻译水平和文化素养有着非常高的要求。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对于传统文化典籍的英译也面临着新的要求。《道德经》作为中国哲学中举足轻重的文化典籍,其英译版本颇多,各有所长。本文从美学和翻译美学的视角切入,探讨《道德经》的优秀英译本是如何再现原本的审美,并兼论

关键词:美学;翻译美学;《道德经》英译

一、《道德经》英译版本概述

《道德经》自初传入西方国家,至2010年学者统计,其英译版本已超过300种,有译本实物的网站收录了170多种。老子《道德经》的广泛流传,与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分不开。但其在英语世界的广泛流传实际上是具有阶段性的,其中三次对《道德经》翻译的大高潮都各有其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目的,所采用的的翻译策略也不盡相同。第一次翻译高潮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由来华传教士为主参与《道德经》的英译,在此期间出现了十余种《道德经》的英译本,主要是以西方的宗教文化解释道德经中的内容。第二次《道德经》的翻译高潮主要是在1934年至1963年,在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背景之下,西方学者由于对于西方的文化传统产生了质疑,因此开始将视野转向东方寻求优秀的文化良药。这一时期诞生的英译本,基本上忠实原作,力图体现《道德经》原有的东方文化特质。其中被学者反复探讨的D.C.Lau所译Lao Tzu Tao Te Ching就产生于这一时期。第三个翻译高潮则是上个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由出土帛书《道德经》所引起的一阵《道德经》的研究浪潮[1]。《道德经》的英译无疑有了更准确的参照和样本,因此这一时期的翻译也是百花齐放的,译者不但追求对于原著的东方神韵的忠实,也以自身西方文化视角来为其译本添加更多的美学创造。《道德经》的英译显然英语文化区的学者开始的最早,也因此一直经典译本层出不穷,反观《道德经》在中国的英译则是一直难以掌握话语权,但中国依然涌现许多学者的杰出译本,以林语堂、许渊冲为代表的译者所作的英译本,以“信、美、严”为翻译审美再现的要求,译本各具特点,都有着非常高的水准。

二、翻译美学观下英译的原则

(一)中外美学与翻译美学

翻译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借鉴了许多文艺美学方面的术语和概念。中西美学在源流与传统上都具有不同,中国的美学的概念更加具有文艺色彩,中国美学构成了一条由象到意象到意境最后到境界的主线,注重的是一种感悟式的美学思考。而西方美学发源于哲学,以具有思辨性和缜密的逻辑推理方式完成美学判断。

(二)翻译美学的英译原则

在我国的翻译理论中都有其美学渊源,例如严复的“信达雅”以及朱光潜的“艺术论”、许渊冲的“三美论”等。西方的翻译理论家也主张“辞章之美”、“自然之美”、“艺术之美”等[2]。总体来说,在翻译美学的视角下,译著在美学再现的层面要具有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文学、哲学作品的翻译并非是照搬原作,而应该有艺术上的独创性,译作也应当自有其生命。其次,译作是一种再创作,所以也应当具备一种艺术创作的理想,那就是至善至美,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使译文言语和语序都尽量优化具有美感。最后,翻译应当将以形神皆似为目的,以艺术化的视角切入,对于原文既追求内容的还原,更追求形式上美化和转换。

三、《道德经》英译对于翻译审美的再现

《道德经》的许多译本都体现了翻译美学的追求,这里以D.C.Lau所翻译的《道德经》英译本为例,该英译本言语简洁,句式长短穿插,语序排布和谐,韵律优美,抑扬顿挫。例如在翻译“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一段时译为“Bowed down then preserverd;Bent then straight;Hollow then full;Worn then new;A Little then benefited;A Lot then perplexed.Therefore the sage embrace the one and is a model for the empire.”[3]由于原本的简洁和精炼,译者也形式上保留了这种简洁之美,尽量三字译为三字。句式也尽量贴合原本的长短兼具的句式,并且在句子的组合上前短后长,可以说非常契合英语的韵味。而我们阅读英文译文可以明显感受到这段翻译是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的,《道德经》作为中国的传统经典,具有汉语特有的音韵节奏,因此译者也在翻译时力图保留一种具有节奏感的韵律,他使用多音节词,并在单句结尾形成“押韵”,从而使译文朗朗上口抑扬顿挫。

优秀的译本除了符合翻译美学的原则之外,更应该将译者自身的文化修养以及情感与创作力融入进去。例如林语堂的《道德经》英译本,其中渗透了许多林语堂自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他深谙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并不属一系,因此在翻译时不可能完全词达其意,因此在翻译时更加注重语言的自然性以及如何突破中西文化的藩篱。许渊冲在翻译《道德经》时将《道德经》的核心词“道”翻译为“divine law”,而对应的常道则译为“common law”[4],显然这与其他译者的翻译不同,而渗透了译者自身对于《道德经》的感悟。但也正是这样的理解使得译文更加传神,也更加符合《道德经》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

《道德经》的英译著作数量大,译者的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译本更是各有千秋。近几年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汇,许多新的学术理念在中国的研究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道德经》英译研究的视角也变得多样化。但研究始终是指向更好的应用,目的是为了将《道德经》这五千字中蕴含的中国的文化底蕴和哲思更好地传递给其它文化圈的读者。突破文化藩篱,让优秀的译作更广泛地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值得每一个译者和研究者去努力的。

参考文献

[1]辛红娟,高圣兵.追寻老子的踪迹——《道德经》英语译本的历时描述[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党争胜.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J].《外语教学》 ,2010,31(3):96-100

[3]李贻荫 ,金百林.D.C.Lau妙译《道德经》[J].《外语研究》 ,1995(2):42-44.

[4]李菡.交往与对话时代的译坛奇葩——许渊冲英译《汉英对照老子道德经》读后[J].《中国图书评论》 ,2004(7):28-30.

作者简介

傅煊翔,女,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研究。第二主编教材一部,副主编教材一部,参编教材二部,主持省厅级课题一项,参与各类科研、教学改革课题五项;共发表学术论文九篇。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东方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道德经英译美学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不贪为赢
印花派对
为什么要跟《道德经》学领导力?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西方人最推崇《道德经》
纯白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