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的“革命”和“历史”

2018-11-20 10:50刘铮
世界家苑 2018年11期
关键词:革命新时期小说

刘铮

摘 要: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改变了新时期中国小说的革命叙事形态,经典的“革命”与“历史”被架空,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文学性的真实的人性和生活,使新时期小说获得了全新的审美特质和更为深厚的生命质感。

关键词:新时期;小说;革命;历史

20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着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和“文化寻根”的深入,乡土小说中的革命叙事的重点开始从宣传和表现革命本身转移到了表现人、特别是普通人的人生境遇的小历史叙事。其中,西方的“新历史主义”叙事在当代文坛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新历史主义是对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强调文学本体论的批评思潮的一种反拨,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和文学界,它在70年代末已经初露端倪,即在文艺复兴研究领域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批评方法,而且这种阐释文学文本历史内涵的独特方法日益得到西方文论界的认可。新历史主义主张将历史考察带入文学研究,更指出文学与历史之间不存在所谓“前景”与“背景”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代表人物海登·怀特认为,历史是可供文学虚构的文本,“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历史事件只是故事的因素。事件通过压制和贬低一些因素,以及抬高和重视别的因素,通过个性塑造、主题的重复、声音和观点的变化、可供选择的描写策略,等等——总而言之,通过所有我们一般在小说或戏剧中的情节编织的技巧——才变成了故事。”他认为,可选择情节结构和它所希望赋予某种意义的历史事件相组合。这个做法从根本上说是文学操作,也就是说,是小说创造的运作。

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小说作家开始以一种新的历史眼光,以近乎“中性”的价值立场,表达对历史的体认;叙事上多着眼于家族历史的沧桑及个人命运的变迁,以细部的真实来拆解以往宏伟主流历史幻象的虚假;历史纵向的流程、事实背景和时间特征被“空间化”了的历史结构、永恒的生存情态和人性构成所替代,呈现出“时间空间化”的显著特征。作为一种文本实验,作家们对这种全新的历史叙事作了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历史不再是神圣的、大写的、教科书般具有定论的东西,从庙堂走向了民间。宏大的革命叙事开始消隐,常常作为小说的背景出现,有时甚至是隐含的,没有被明确点出。英雄深化成为解构和戏谑的素材,最朴素的小人物被推上前台,书写目的不是为了再现革命历史真相,而是探究掩藏在“革命”背后的人性、生命、存在以及对革命历史的反思等。对革命的叙述成为作家展现个体生存遭际、反映人性的手段,而非目的,呈现出有别于传统革命历史叙事的新质。许多代表作家表达了类似观点:张炜谈到《家族》时说:“历史本身,它的一些关节,不是最令人兴奋的点,而是加在褶缝中的欲望,是生命顽强却又顽皮的舞蹈……”,苏童也说《我的帝王生涯》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无常”,“一种不确定性,包括人的身份和处境的不确定性。”李锐更是坦言:《旧址》在对“表达方式不懈的追求和拷问中”“原本是对生命自身的追求和拷问”。

新时期小说中的历史不再完全表现为进化论式的线性演进过程,而是常常带有宿命般的随机性、不确定性以及轮回往复的循环特征。在这样的历史中的革命叙事反过来也割裂了宏大革命历史叙事的线性发展逻辑,使之分解成众多渺小而又卑微的个体欲望传奇史,从而瓦解了革命历史的宏大整体性,模糊了革命历史线性发展的明晰度。当然,将革命传奇化也体现了作者对革命叙事的深度开掘,它撩开了曾遮蔽在革命主体个人身上的意识形态雾障,直抵个体生命的感觉与体验,对革命理性无视个体生命与存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批判。

余华写于1986年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搭陌生人的车远行的主人公自述道:“我不知道汽车要到什么地方去,他也不知道。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那就驶过去看吧。”这样的叙事中,“远行”是作为一种隐喻出现的暗含着作者的历史观。作者被父亲安排背着“红色背包”展开一场漫无目的的旅行,没有目标、没有终点、在经历了荒诞的事件后,“我”再次坐上陌生人的汽車回到了家。如果说红色背包象征着传统历史线性的历史观,那么漫无目的的远行则代表了对这种线性历史观的否定。

同样发表于1986年的乔良的《灵旗》中,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中的湘江之战是这样被描述的:“五十年前,深秋。无名小镇忽而名扬天下。红白两军在此一场恶战,方圆百里,枪声不绝,杀声不断。四日后,红军败北,……白军大开杀戒,狂犬般搜杀流散红军。砍头如砍柴,饮血如饮水。”“一时间,蒋军杀红军,湘军杀红军,桂军也杀红军,狐假虎威的民团杀红军,;便宜些普通老百姓也杀红军。”“红军也是人,有时候连自家人也杀,傻得蛮凶。”这样的叙写,颠覆了传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对革命的书写。惯常的历史叙事诗遵循着线性发展进行的,即先进力量必然战胜落后力量,争议的“我军”必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在对革命和历史的书写中往往有着作家自身明确的李长河倾向,着力塑造典型正面的革命英雄形象。然而经历了半个世纪历史沧桑,目睹红军长征途中湘江之战的青果老爹发出这样的感叹:“世道就是这么回事,变过来,又变回去。只有人变不回去,人只朝一个方向变,变老。变丑。最后变鬼。”《灵旗》中对战争的叙述,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正统模式。作者没有站在正义的红军一方,老百姓和红军的自相残杀史无前例得出现在革命叙事作品中。在这场惨烈的湘江之战中,我们无法找到代表正义的力量,我们既看到了白军的凶残,也看到了红军内部斗争的丑恶与残酷,使人不仅对既有的历史产生质疑和反思。

与传统的经典革命叙事文本相比,新时期小说弥补了经典革命历史叙事中被压抑了的更为文学性的东西:真实的个人性和生活性,这些感人至深的人类情感,这使得文学以自身的那种延续性的力量弥补了革命历史的断裂造成的鸿沟,也使小说的文学意境更加深远。作品中的细致二饱满的内在情感使作品获得了比单纯革命历史叙事文学更为深厚的生命质感。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7年江苏警官学院科研项目《新时期文学中的历史观问题研究——以革命叙事为视角》成果,项目编号2017SJYSY15、“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警官学院)

猜你喜欢
革命新时期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倾斜(小说)
中国的出行革命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文学小说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不在小说中陷落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