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幽暗的林荫道》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探讨灵与肉的关系

2018-11-20 10:50王卫肖
世界家苑 2018年11期

摘 要:古希腊神话中泡赛尼阿斯将世间的爱情统称为两种:天上女爱神阿佛洛狄忒和凡俗女爱神阿佛洛狄忒,即灵魂之爱与肉欲之爱。《幽暗的林荫道》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两部以爱情为基调的小说,着重体现了人物在面对灵与肉冲突时的时代抉择,同时也反映了两位作家在永恒问题上的跨时空对话。

关键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幽暗的林荫道》;灵与肉

《幽暗的林荫道》和《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以下简称《轻》)两部作品都创作于欧洲局势动荡时代;作者都面临着移民之后寄居他国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洗礼;两部小说都集中探讨爱情的主题,剖示了爱的真谛,同时涵盖了光明与黑暗、喜与悲、爱与死的主题,体现了男女之情下灵魂与精神的艰难抉择。基于两篇小说的共同之点,本文将集中从灵与肉这一主题上进行比较,阐述两位作家对爱情与生死永恒问题的思考。

一、灵与肉的融合

《幽暗的林荫道》是布宁前后经历断断续续十二年创作出来的短篇小说集。在谈到这部小说集的时候布宁说:“这是一部描写爱情的书,它讲了悲惨的故事,讲了许多感伤、美好的故事。我想,这是我一生中所写得最好的、最独特的故事”。《高加索》中塑造了三个人物“我”、“她”及其丈夫。“我”和“他”因为在灵魂之爱的牵引下,而选择肉体的结合。丈夫则是在发现了自己的妻子在精神与肉体双双出轨之后,选择了自杀。再比如《纳达莉》中出生于家教森严贵族家庭的大学生麦谢尔斯基初尝禁果后沉迷于索妮娅的肉欲之爱,同时在与纳达莉结识中又体会到灵魂之爱所带来的别样快感,于是他深陷两者矛盾之中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无法自拔。多年之后,当纳达莉的丈夫逝世之后,他又立即离开了同她同居的农民孤女,赶回纳塔莉的身边,并向她阐述对她多年之后仍然不减的爱欲。小说的最后麦谢尔斯基与纳达莉重逢,一时挤压在心里的灵魂之爱迸发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

在《轻》中塑造了多个精彩而又不同的人物。其中作为女主角的特蕾莎则是一个追求灵与肉融合的存在。她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面,从小,特蕾莎则通过“照镜子”的方式来提醒自己肉体与灵魂要保持统一的事实。也正是基于此,她将“书”看成自己与肮脏酒馆区分的标志:纵使肉体所处的环境如何陈腐,灵魂始终拥有上层的高贵与纯洁。男主人公外科医生托马斯的出现给了她追求灵肉结合的可能,为此她抛下一切追随托马斯而去。然而托马斯却信奉“性友谊”原则,即:“可以在短期内去会同一个女人,但绝不要超过三次;也可以常年去看同一个女人,但两次幽会间至少得相隔三周”。她与生生世世追求背叛的萨比娜不同,萨比娜可以接受托马斯的性交往原则,丝毫对双方的情人们没有任何干预,在托马斯因为担心回家太晚,而担心特蕾莎责骂时,萨比娜居然很难看见这个放荡之徒居然能表现出美妙世界的世界——灵魂上的停歇。然而托马斯并没有像特蕾莎一般,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肉体与灵魂的忠诚,特蕾莎一直都忍受着丈夫的“情妇们”所带来的折磨,直至垂死之前,都责怪托马斯爱自己不够深。

二、灵与肉的分离

有人指出:性爱是对完全结合的渴望,对只和一個人融合的渴望,它的本质是排他性的,而不是普遍性的。基于此点,也就不难怪当有些人灵魂之爱与肉体之爱发生矛盾时而走向极端的特例。而这种明显的灵肉分离行为也明显体现在《幽暗的林荫道》中的《亨利》。小说主人公格列博夫的身份是一名放荡不羁、追求自由的著名诗人。小说以他乘火车去欧洲与亨利蜜会私奔为线索,分别描写了在此过程中他的其他三个情人娜佳、亨利、玛莎为他饯行的场景,同时由于亨利的奥地利情人无法忍受她的离开而反将其杀害,最终彼此肉体不得不分开的故事。格列博夫和亨利都是一个灵肉分离的人。他与亨利都有较多的情人,他们忍受不了其他肉体的诱惑,拒绝不了不同肉体带来的新鲜灵感。比如对于格列博夫来说娜佳意味着对“单纯简单“的向往,李象征着对“成熟狂野”的追求。尽管他沉迷于其他肉体,但他坚信只有亨利才能带来灵魂的共鸣,为此不惜撇下一切来期待永久相伴。

《轻》中的唯一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作为一个情场猎艳高手来描写的。他最出名的“性友谊原则”注定了他一辈子与爱情绝缘。为此他认为“一起过夜,便是爱情的罪证。”同时,他又认为:“爱情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望)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而体现出来的”。由此而得出来,托马斯体现的恰恰是灵与肉的冲突。他认为肉欲和灵魂之爱是平行的,没有交叉点的。“共眠”体现的是心灵的安逸,而“做爱”则反映的肉体的欢愉。他称特蕾莎是“水顺流而下送过来的孩子”,这句话强调了特蕾莎出现的偶然性,也正是她的出现向信奉“非如此不可”的托马斯演绎了什么是“别样亦可”。特蕾莎的出现改变了他灵魂上的爱情交往原则。同时,特蕾莎对他情妇们的嫉妒转而对自己身体的折磨不得不使他反思之前肉体爱情,进而催发出托马斯灵魂爱情的萌芽。但是托马斯依然拒绝不了其他女性肉体的诱惑,在任何的自由空间里,抓住任何能够调情到手的女人。最终,由于灵与肉长期的疏远使得他无心猎艳,特蕾莎也离他越来越远。从而,可以看到在托马斯身上灵与肉的不可调和。

三、总结

布宁笔下的作品中包含着多神教、基督教、佛教的宗教意义,同时醉心于托尔斯泰主义的他反而在《幽暗的林荫道》中向读者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的人间世俗的肉体之爱与灵魂之爱。他们大多凄凉、哀愁、压抑,但是都体现了灵与肉在忽略了年龄、阶级、观念面前任何人的平等。

米兰·昆德拉出生于饱经灾难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并且获得了捷克最高的功勋奖。他通过笔下人物的塑造,来引发读者对爱恨情仇、生死博弈、灵肉取舍的精神思考。从而运用哲学的方法来阐释这些观念问题,来营造故事的真实性。我们通过托马斯和特蕾莎对肉体之爱和灵魂之爱的观点,展示了灵与肉问题的两重性,引发读者对其问题的哲理思考。

参考文献

[1]《幽暗的林荫道》中的古希腊神话契机,王帅

[2]《幽暗的林间小径主题分析》,赵真

[3]《灵与肉冲突下的人文寓言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谢煜慧

[4]《布宁文集》,陈馥

[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许俊

作者简介

王卫肖,1991年10月,女,汉族,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学院,俄语文学专业。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