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阿卡“吉吉阿培”习俗献祭仪式分析

2018-11-20 10:50柏敏方芳
世界家苑 2018年11期
关键词:泰国

柏敏 方芳

摘 要:泰国阿卡人居住在海拔3500英尺以上的高山上,因历史背景和生存环境的不同,他们有着与坝区泰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独特的习俗。本文旨在从“吉吉阿培”习俗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习俗中的献祭仪式所体现的意义。

关键词:泰国;“吉吉阿培”;献祭仪式

生活在泰国北部的阿卡人,节庆很多,因此伴随着节日应运而生的习俗也很多,且具有自己的特色,拔鸡毛习俗就是其中之一。

拔鸡毛习俗,或称之为“吉吉阿培”,是在阿卡的属羊日举行。属羊日被认为是赋予人类生命的“阿培咪耶”天神的生辰,因此,阿卡的“阿培咪耶”天神才能够命令各支系逝去的祖辈与他住,阿卡人称之为“希泽阿培”,为了巡视每个支系的人们的生老病死而从天界下来。这一天,阿卡人就举行“雅几几阿培”(拔鸡毛)的仪式,因此,无论离家多远的家庭成员都必须回来参加这一仪式。拔鸡毛仪式是阿卡人生活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仪式,整个仪式用时一天,至于这个仪式是怎么来的,阿卡人自己也不知道,只是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一、“吉吉阿培”习俗的过程展现

大清早,阿卡妇女就要去圣井里打来圣水。阿卡人称这种水为“宜祖宜梭”,“宜祖”意思是“水”,而“宜梭”是指“圣洁、纯洁”,合起来就是“圣洁的水”的意思,这种水通常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圣水打来以后,就用来浸泡大米,为后面的舂米做准备。阿卡人将大米或是糯米浸泡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拿来蒸,蒸熟后再洒点水,继续蒸第二次直到熟,边蒸还要边加入黑芝麻和盐,这种米被他们称为“伙桶”,也同样是要用在仪式上的。除此之外,用于仪式的材料还需要一些谷子和一个雞蛋,装在器皿里放置在举行仪式的区域内。

当上述材料准备好之后,第二步,就是用圣水清洗各种祭祀用到的工具,清洗完之后就晾在灶的上方,盛一杯煮熟的米饭,留在仪式上用,阿卡人把这样的米饭叫做“伙梭”;而剩下的米饭就拿去舂成“伙桶”。米舂好后,就将其分成3份留着仪式上用。仪式用的米饭准备好之后,还要准备一只鸡,鸡的毛色、公母没有要求,但必须是五脏六腑一一俱全的。而后,用圣水分别浇在鸡的脚、身和头部,每个地方浇3次。清洗完后,把鸡拿到男子房间与女子房间中的隔墙处,拔3次鸡毛,并将鸡毛放置在地上。而后,来到男子房门那里拔3次鸡毛,接着,走到女子房门那里重复同一步骤。

拔鸡毛主要是为了祭祀祖先,拔鸡毛仪式完成后,就要把鸡杀了准备祭祖仪式。砍下鸡的左脚和右边的翅膀(有些支系全部都砍下),因为他们相信:祖先神灵下来巡视时,鸡脚就是他们的拐杖,鸡翅就是他们的浆。接着,把鸡烤熟,之后要将其切开。切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内脏,要从鸡胸处将内脏掏出,如果不这样做,则要重新杀一只鸡,且重复上述步骤。因为阿卡人相信,不这样做就是违反自然的。掏了内脏的鸡肉,还要拿去煮一下。煮鸡的佐料包括:姜、大米、盐,绝对不允许放入其他的调味料。祭祀祖先仪式上只需要用到鸡腿、鸡肝、鸡胸、鸡肉2块,因此这5样是不需要拿去煮的。当鸡肉煮熟后,拿来高脚托盘装祭祀用的上述鸡的5个部分。此外,再准备3个杯子,第一个杯子中盛点鸡汤和两块鸡肉,第二个杯子中放入祭祀用的白酒,第三个杯子中加入煮好的茶水。当这些都准备好之后,拿来装有“伙桶”的篮子和装有大米的篮子,祭祖仪式便开始了。主持仪式的阿卡人在供桌前将托盘高高举起,口中念着让祖先神灵保佑的话。

当仪式结束后,仪式主持者先于其他人食用祭祀用的食物,阿卡人把食用祭祀用的食物的行为称之为“阿培罗扎扎额”。当仪式主持者吃好后,才将食物分给家庭里的其他成员,所有人用餐完毕后,就将托盘等祭祀用品收好,整个仪式才算圆满结束。

上述这些琐碎的行为,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祭祖,而祭祖并不是以村社为单位,而是以家庭为单位,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参加,可见,这一仪式在构建家庭关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需要理论”也能较好地诠释这一行为。

二、仪式行为构建的家庭关系

在阿卡人的“吉吉阿培”习俗中,充斥着各类象征符号,仪式过程虽然不算复杂,但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且贯穿始终的因素——仪式的参与人不断的行动才使其完成。仪式中想要表达的意义无一不反映在参与者的行为之中,且都是围绕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就如:习俗的形式是通过拔鸡毛仪式来展现,主旨是为了祭祀祖先神灵,参与人都是家庭成员,仪式的举行必须要求所有家庭成员在场,远在外地工作的家庭成员都必须在此时回到家并参与其中。可见,仪式的举行成为联系家庭各成员之间的桥梁。

在“吉吉阿培”习俗举行期间,仪式本身为构建融洽的家庭关系做出了贡献之外,还成为与祖先神灵联系的一个重要载体。阿卡人认为:已经逝去的祖先具有神性,祖先的灵魂能够庇佑子孙后代。因此,他们通过这一仪式拉近了祖先神灵与现世子孙之间的关系,并使得他们对祖先神灵的敬献与自己的习惯相近。即是先敬祖先神灵,而后人们才能享用饭食。

三、仪式构建出的“超结构”

根据范·盖内普关于过渡仪式(rites of passage)的理论学说,英国曼城学派的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提出来宗教仪式中“结构与反结构”的经典理论。他把仪式过程称作“阈限期”(Liminal phase)。在阈限前后的阶段中,人类社会处于日常状态,人们有着明确的社会关系和地位。但是到了阈限期间,社会结构出现一时的空白,显示出反结构的主要特征,仪式结束之后,社会结构又得以重新回复。反结构的特性主要表现在身份的暂时消解或者颠覆,与日常生活背道而驰。在特纳看来,所有的仪式都是通过创造“反结构”来建构现实社会结构,也就是通过仪式期间临时的等级化解来重新确认等级的意义,以更新或确立新的社会秩序。从整个仪式过程可见,它呈现出与日常生活中相对的“超结构”,即是形成了祖先神灵—仪式主持者—参与者(即家庭成员)的秩序。

综上所述,阿卡人除了依赖口头传说的形式,还通过各种仪式将他们的世界观在生活中展演出来。不仅如此,通过一个习俗中举行的特定的仪式,以及仪式期间的超结构状态,让阿卡人对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对于维护家庭和睦、阿卡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桂芳.仪式操演与价值记忆:哈尼族奕车人“苦扎扎”献祭仪式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2] 马翀伟,潘春梅.仪式嬗变与妇女角色——元阳县菁口村哈尼族“苦扎扎”仪式的人类学考察[J].民族研究,2007(5)

课题: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性项目“泰国阿卡传统节日社会功能的演变及对我国哈尼节日文化的启示”(项目编号:2017ZZX12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柏敏,(1983年-),云南昆明,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泰国民族文化。

注释

①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所有的巫术和仪式从根本上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②丁桂芳.仪式操演与价值记忆:哈尼族奕车人“苦扎扎”献祭仪式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9月,第11页

(作者单位:红河学院)

猜你喜欢
泰国
泰国·曼谷
征兵“惊艳”
新年游泰国
去泰国啦
二月情人节特刊远赴泰国拍摄
我的泰国之旅
泰国南部一天两起炸弹袭击
泰国示威活动突然平息
泰国遭遇最黑色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