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传媒媚俗化的伦理反思

2018-11-20 10:50岳琪
世界家苑 2018年11期
关键词:电视媒介

摘 要:当今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各类媒体不同程度地存在媚俗化倾向。传媒媚俗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新闻体制改革后媒体一味追逐经济利益的结果。本文着眼于电视媒体,对其传媒媚俗化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伦理困境、伦理选择等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电视;传媒媚俗化;媒介;伦理反思

传媒媚俗化,是指媒介以低级趣味的内容和感官刺激的画面吸引受众注意力,迎合受众猎奇心理的一种信息传播倾向,它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媒介进入市场体制后的高度发展期,是媒介市场化、产业化的必然产物,是媒介经济属性和受众地位上升的畸形标志与体现。[1]当今,传媒影响无处不在,为迎合受众口味,“媚俗”与传媒“合谋”,不断侵蚀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一、电视传媒媚俗化的表现形式

(一)选秀节目使“明星梦”空前膨胀

以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选秀节目是草根文化的体现,给大众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但选秀节目过度泛滥却使节目偏离本位,导致青少年盲目追星,盲目选秀,甚至认为选秀是成功的唯一途径。这种功利的心态影响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二)婚恋交友节目使“婚恋观”异化

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代表的婚恋交友节目丰富了节目形式,体现了时代的开放和人们心态的转变。但节目中屡屡爆出拜金言语,并以财富作为择偶的主要条件。对此,电视媒体不但没有引导,反而以此作为提升收视的契机,无形中助长了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潜移默化影响着当代青年的婚恋观。

(三)明星竞技节目使“生命安全观”错位

以浙江卫视《中国星跳跃》为代表的明星竞技节目,以明星跳水比赛的形式吸引观众。首先,跳水作为专业体育项目,不是通过短期训练就能掌握的。明星跳水,使青少年盲目模仿,引发溺水事件;其次,节目安全性受到质疑,明星屡屡出现身体不适。最后,跳水女星花边新闻泛滥,观众抱着看美女走光的心态观看节目。这种错位的生命安全观给社会带来极大负面影响。

(四)亲子真人秀节目过度消费明星子女

以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为代表的亲子真人秀节目,星爸萌娃的搭配增添了节目看点,使节目有温情。但节目也带来了负面效应:一方面,明星子女被过度消费,星娃大量接拍广告,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本该享受童趣的萌娃在节目中被观众相互比较,以成人眼观对其进行批判,偏离了节目初衷。

二、电视传媒媚俗化的原因分析

(一)去伦理化的物欲主义

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物欲主义和功利主义依旧盛行。过分物欲化和功利主义导致传媒媚俗化、唯娱乐化等价值取向的出现。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新闻界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方式,自负盈亏。我国大部分媒介资本处于原始积累时期,它所关注的是市场回报而不是伦理道德,此时的媒介资本更倾注于市场理性而不是道德理性。[2]物欲主义驱动,媒介不得不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而将社会公益至于其后。

(二)受众审美认知错位

媒介要生存,关键靠广告,要获得广告,就必须拥有大量稳定的受众。受众的猎奇心理和娱乐需求是传媒媚俗化的主要原因。受社会环境影响,人们热衷于关注“星”“腥”“性”新闻,媚俗心理凸显,大多数人不再乐于从高雅文化中陶冶性情,而是乐于从媚俗、低俗的文化产品中得到身心的愉悦和感官刺激。

(三)媒体行业自律不足、监督不力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电视传媒在操作方式、运营模式、编辑方式等方面突出了商业性,削弱了媒体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电视传媒的行业自律逐渐让位于商业利益,传媒行业变得浮躁。同时,也说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对信息监管不力,职责缺位。

三、电视传媒媚俗化导致的伦理困境

(一)商业化倾向和公益性之间的矛盾

商业化倾向和公益性的矛盾是电视媒体面临的一大伦理困境,也是传媒媚俗化不得不面临的伦理问题。在新闻体制改革后,国家赋予媒体“事业单位,企業化管理”角色,自负盈亏无形中给媒体施加了强大经济压力。市场经济使传媒产品成为商品,使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从而导致公益性与商业性失衡。

(二)受众口味和媒介品位之间的矛盾

格调高雅、富有人文内涵的节目只有与市场接轨,与大众审美趣味相结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媒介提供的产品,虽然是好的产品,但并不一定是观众喜欢的。只有迎合受众的口味,媒体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但一味迎合受众,便会丧失了媒体自身定位和特色,失去了媒介的品位和发展方向。

四、电视传媒媚俗化的伦理选择

(一)防止电视媒体过度商业化

为使媒媚俗化现象得到遏制,必须防止电视媒体只看重产品的商品性和产业性,而忽视媒体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商品性并不是信息传播的唯一属性和最重要的属性,媒体不能一味“向钱看”,应注重发挥媒体的社会功能,担负起信息传递、舆论引导、宣传教育、民主监督的功能,以社会效益为先,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行发展。

(二)准确定位,凸显特色

电视媒体必须对自身有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依靠特色来吸引受众,而不是一味以媚俗化的内容迎合受众口味。媚俗化虽能在短期吸引受众关注,但绝不是媒体长期发展之道。在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今天,电视媒体必须不断反思,创新节目形式,用媒介融合包装人文节目,使其与市场接轨,实现公益性与娱乐性的双赢。

(三)提升品质,树立精品意识

电视媒体应注重提升节目品质,树立精品意识。中央电视台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虽是一档人文节目,但其在传播方式和理念方面都做了新的尝试。它从青年受众出发,在尊重青年受众需求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因此,媒体应以内容取胜,向大众推出精品,保持媒介的品位和品味。

(四)强化社会责任和伦理意识

媒介从业人员应加强行业自律,坚守职业道德,强化伦理意识,明确社会责任。通过专业培训、外出学习等方式,提升媒介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整合传媒队伍,提升传媒素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注重以创新取胜,而不以牺牲公众的利益为代价,以媒体的伦理精神作为行动指南,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升服务公众的道德意识,并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引导。

(五)加强媒体监管,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要使传媒媚俗化得到遏制,还需要强化外部监管机制,完善监督体系,加强对媒体的管理,规范媒体行为。加强党对媒体的领导,确保媒体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完善对电视节目播出的审查制度,过滤格调低俗的节目,推出新颖有创意的高品质节目。同时,电视媒体应发挥教育功能,注重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使低俗、媚俗的倾向有所扭转。

结语:

传媒媚俗化的产生有一定的社会根源,它和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要完全消除传媒媚俗化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一些合理的方法对传媒媚俗化进行遏制,使电视媒体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受众需求和媒体定位、眼球经济和伦理道德之间取得平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赵雅文.大众传媒媚俗化的成因及其遏制[J].新闻知识,2005,4:26.

[2]郑根生.论当代传媒伦理的困境[M].台湾:台南书局,2005,9.

作者简介

岳琪(1990-),女,云南个旧人,汉族,硕士,研究方向为现代新闻理论,新媒体研究。

(作者单位:保山学院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电视媒介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电视新闻摄像实验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案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声音的“邮递员”
新媒介的花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