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问题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2018-11-20 10:50靳丽珍
世界家苑 2018年11期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政府部门正确的指导下,人民物质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好。当然,也伴随着新的问题出现。在城镇化和公共服务精神为主的大背景下,完善民族地区自治制度,分析民族问题的重要性,进而实现民族问题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现当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民族问题;治理;现代化

一、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定义

(一)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名词来分析,现代化是指政府治理能力随着新科技和新社会的发展,与之相匹配的能力或者说是在理想社会达到的最佳状态。社会中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现代化”的问题,其中包括政府的治理能力。

(二)千百年来的社会经验告诉我们,在新时代新时期的引领下,一旦决定着手踏上现代化的道路,摆脱旧的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及管理体制,走向适应新的现代化,从政府治理的角度来看,这一类的危机都可以总结为——治理。因为在传统和新的体制中间,必然是会出现一部分不适应的人和事,一旦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被激化,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很多危机。人类社会发展实践告诉我们,不论体制如何,一旦一个社会踏上现代化道路,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从政府治理的角度来看,这些危机实际上都可以归结为一类——治理能力危机。想要实现由传统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就必然会面临一定程度的挑战和危机。化解危机的唯一途径就是要让现实生活中的条件与人民的理想状态相吻合,只有这样才能具有现代化的政府治理能力。

二、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想状态

(一)政府现代化的治理能力满足人民对物质以及精神生活的需求

系统理论的提倡者贝塔朗菲认为,任何事物不断地与内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以及信息等的交换,才能让组织有活力和生机。

如果政府的治理能力欠缺,就说明政府的各方面资源相对应的缺乏;继而政府的威望就会有所下降;政府威望下降,就会出现一种政府无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极端状态。因此,要判断一个国家的政府治理能力是否完成了现代化治理,只需要看这个国家的政府资源是否充足,如果充足就说明已经实现了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反之,就没有实现。

(二)政府治理现代化能力适应于社会发展的能力

政府治理能力结构与社会发展结构的“供需平衡”主要表现在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适应。因此,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不仅仅是政府治理能力的完成,更是政府治理能力结构的现代化。

(三)政府治理能力运行方向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方向是一致的

政府治理能力的运行方向是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的第三个理想状态。它主要是通过政府对自身内部机制和设施以及社会大众传媒对政府的有效控制。在这一方面来看的话,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就是政府放宽了社会对政府活动的参与、影响和监控的一系列活动,也就是说政府加强了社会这第三方对政府相关行为的界定,从而也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的制度化与法制化。

三、中国民族问题治理能力的现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对民族问题的治理一直在努力学习和总结经验。我国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支持民族地区实施适应于他们的政治领域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领域的民族地区差别化发展政策和社会领域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等等措施,这些办法做到了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利益,进一步缩小了中国国内的贫富差距,促进了各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流。从这些可以看出来,我国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的治理方面卓有成效,也在民族地区治理问题上总结了不少珍贵的经验,已经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问题治理方案”。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扩大,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日益频繁,一些不明显的隐患也在蠢蠢欲动,矛盾的端倪也露了出来。旧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新的治理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处理,因此,成绩与挑战是同在的,容不得我们有一丝一毫的松懈。

四、我国民族问题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机制

机制的定义是指在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整体的前提下,能够做到让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谐相处,进而可以发挥各自的作用操作各种运行方式。实现现代化的具体运行办法就是我国在少数民族治理问题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一)从机制的载体考虑分类的话,机制可以分为体制、制度两种。组织功能和工作岗位权责的调整和配置是体制的范畴。少数民族暴露出来的问题要求各级政府进行体制改革,在治理和管理方面进行相适应的转型,也就是从过去单调的一元管理体制模式向多元的公共服务管理模型转变。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体系对市场经济体制也需要进一步的适应,它倡导用无形的手——市场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国家的制度是指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更具体地也包括组织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

(二)从机制运行的作用分析,大致可以分为公共管理机制、经济发展机制、社会服务机制和社会稳定机制。

为了各族之间的团结、和谐相处,汉族干部去接触和学习少数民族的交流方式和风俗习惯很有利于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在宗教行政管理模式上创新,加强宗教人士思想上的统一管理工作,激发宗教组织在政府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宗教问题对于民族间关系的处理会日益稳固。

五、总结

从全局来看,只有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才会更有利于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团结和繁荣。因此,对于民族地区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起来,进一步来说,应该在问题出现之前,就用敏锐的观察力发现问题所在,做好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地域文化差异以及风俗习惯等会在交流或者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发生矛盾,这时,工作人员应该理性面对,不应该随意任由事情的发展。对于少数民族,我们要耐心对待,理解差异不同带来相对应的不同观念和处事方式。我国政府在民族问题的治理能力方面的提升带来的好处也不是单方面获益,它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不仅仅少数民族的物质生活会越来越得到满足,对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具体来说,怎样提升我国在民族问题上的治理能力以及怎样去构建适合发展的体系是当下最核心的问题所在。要想清楚怎样做,就应该首先研究我国政府在民族问题的治理体系以及现代化治理主要的构成因素。我国政府在民族问题的治理体系以及治理现代化的结构框架上主要是由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三部分组成:主体、目标和机制。总的来说,在各个主体之间,对双方有利的互动和良性循环的运作过程中,一旦目标得以完成,也就是我国在民族问题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的时刻。

参考文献

[1]姜勇,李乐.泛化民族问题与民族问题的定义[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2).

[2]龚永辉.关于民族问题的两重属性———三十年来民族问题概念广义、狭义之争的学理反思[J].民族研究,2010(1).

[3]贺金瑞.当代中国民族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初探.

[4]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4(4).

[5]陶希东.国家治理体系应包括五大基本內容[N].学习时报,2013-12-31.

[6]杨昌儒.试论民族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贵州社会科学,2014(8).

[7]俞可平.经济全球化与治理的变迁[J].哲学研究,2000(10).

[8]周汝勇.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研究—— — 西双版纳自治州的实证分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作者简介

靳丽珍(1992年--);女;陕西宝鸡市人;硕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主要从事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和公共决策与公共政策研究。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治理现代化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敢立潮头唱大风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关于治理潮州市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的思考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我的女巫朋友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