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本雅明Aura概念的新解

2018-11-20 10:50栾宁
世界家苑 2018年11期
关键词:本雅明

栾宁

摘 要: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反复提到Aura这一艺术概念,本文试图从Aura的定义、本雅明提出Aura的时代局限两方面,并结合当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对于本雅明的Aura这一艺术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新的理解。

关键词:本雅明;Aura;机械复制

一、何为Aura?

Aura是瓦尔特本雅明笔下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概念,它首次出现于本雅明1931年出版的《摄影小史》,并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得到集中体现。国内对这个词的翻译有很多种,比如 “灵晕”、“灵光”、“光晕”、“灵韵”、“气息”、“光韵”、“韵味”、“灵气”、“灵氛”、“灵光”、“辉光”、“气韵”、“神晕”、“氛围”、“魔法”等。通过如此多的翻译,我们可以认识到本雅明对于这个词的描述和定义似乎不是十分明确的。

本雅明将这个带有当时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神秘主义色彩的概念定义为:“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或者说“一定距离的独一无二的显现——无论它有多近”。

按本雅明的观点,艺术作品的原作因其具有的原真性和权威性而具有神圣的膜拜价值,而这是复制品所具有的展示价值无法替代的。其根本原因在于艺术品的原作具有复制品所不具有的Aura。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本雅明强调的具有Aura的原作的几个特点:独一无二、此时此地、本真性。并无法被机械复制品所替代。然而本雅明的论断在当下是否依旧合理,还是有所改变?

二、本雅明思想的局限性

首先,本雅明的学说受到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的囿限。本雅明出生于1892年,三年后即1895年,由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世界上第一部电影《工厂大门》《火车到站》诞生。之后几年卓别林等无声电影开始流行,那个时代好莱坞的商业气息还不是很浓,电影还未进入一种大工业生产的时代,本雅明却预见到了机械复制带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并不能达到完美地复制艺术品的效果,机械复制品并没有很高的展示价值。

事实上,本雅明所说的机械复制时代可以分为手工复制时代、机械复制时代和本雅明没有经历的数码复制时代。其中,在手工复制时代,手工劳动占主导地位,进行手工复制临摹艺术作品,整个复制环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复制周期相对来说比较长,复制品的数量和质量也都有限,并且复制品大部分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而在机械复制时代,主要是经由印刷术、平版印刷、铜版、石印和摄影等方式对艺术品原作进行复制。从形态上看,生产方式由手工制作变成机械复制,独一无二性变成可重复性。艺术生产传播方式的变革使它的展示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

本雅明认为由于复制技术和大众的同时出现,人类如今习惯于大规模地同时感受某种处于被复制状态中的对象,已无法亦无需去感受遥远和唯一之物的当下显现,而是倾向去反复“狎近”事物,在此过程中,对艺术作品的触觉接受主导了原先的视觉接受。气息的消失有两个原因:一是摄影术为代表的复制技术;另一个就是大众。一个是技术的原因,一个是政治的原因。

其次,本雅明对于艺术的观点也受到其政治倾向的影响。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家卢卡奇将本雅明归为浪漫的反资本主义。本雅明始终对资产阶级、资本主义持有怀疑、批判的态度。这促使了本雅明选择艺术作为解决文化危机的突破口,他希望借助机械复制在审美价值转换中的中介枢纽作用,促进大众艺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推动古典美学价值完成向现代美学价值的转换。机械复制所促进的艺术大众化过程,艺术品由于少量的奢侈品,变成了可供大规模购买的消费品,这也是现代社会自由平等的标志之一。

受到马克思思想影响的本雅明认为机械復制同时促进了艺术的转变:“机械复制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把艺术作品从它对仪式的寄生式依赖中解放了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复制的艺术品变成了为复制性设计的艺术品”

本雅明对灵韵消逝的态度所显出的文人对传统的依恋和矛盾心理,他对技术复制和大众文化的过渡自信而忽视其负面影响。同时,他希望借助神学、美学和诗学政治来实现其乌托邦式的救赎理想。

而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从批判技术出发对大众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认为大众文化铺天盖地的轰炸成为一种文化霸权,在它面前,大众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只能被动地接受,并在它制造的虚假空间中得到一种虚假的满足,从而成为“单向度的人”,最终被磨掉斗志,失去批判社会和反抗社会的力量,从而沦为技术理性、工具理性的牺牲品。

三、对于Aura这一概念的新解

根据本雅明的观点,具有Aura的艺术原作具有重要的“膜拜价值”,但这带有巫术仪式性的“膜拜价值”,实际上属于一种功用性质,康德认为自由是艺术本质精神血液,它不能为任何外在目的而存在。因此“膜拜价值”实际上违背了康德的无功利的美学理论,其存在的必要性引人质疑。

本雅明认为对于艺术品的感受评价有两个重点:一是有关作品的崇拜仪式价值;另一个是有关其展览价值。当代的科学技术能够完全地发挥艺术作品的展示价值。甚至可以完美地模拟出本雅明所强调的“此时此地”,而这甚至是有些原作都无法做到的。本雅明对于“此时此地”的重视在这一段文字中得到体现:“即使是最完美的复制也总是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艺术作品的此时此地——独一无二地现身于它所在之地——就是这独一的存在,且唯有这独一的存在,决定了它的整个历史。谈到历史,我们就会想到艺术作品必须承受物质方便的衰退变化,也会想到世世代代拥有者的传承经过。物质性的衰变痕迹只有仰赖物理化学的分析才能显露出来,这种方式是不可能施用于复制品的……

通过当下的扫描技术、vr技术、ar技术,人们不仅可以机械复制出超高清的艺术作品,甚至还能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其放置入其完全意义上的“此时此地”。

综上所述,本雅明笔下原作所具有的Aura或许在新的机械复制时代受到了冲击。将艺术宗教化,将艺术作品圣物化的时代必将为艺术大众化的趋势所替代。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应该做出新的解读。

参考文献

[1](德)瓦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第120页。

[2](德)瓦尔特本雅明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见《迎向灵韵消逝的年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2页。

(作者单位: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本雅明
试论本雅明式的引文写作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之“纯语言”解读
“新天使”的注目:论本雅明与现代性的时间维度
瓦尔特·本雅明:马克思主义、艺术意志与思想图像
现代性教育的祛魅与复魅
从本雅明“废墟”美学看白先勇《台北人》
本雅明论布莱希特
原作作者的任务
无名者的光环:本雅明和朗西埃论机械复制艺术
未完结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