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好高质量发展马拉松

2018-11-21 04:24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
领导决策信息 2018年10期
关键词:高质量质量经济

■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

■过去,依靠劳动力优势、密集资本、改革开放红利,中国成功解决了“有没有”“富不富”的问题。如今,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着眼点则在于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解决日益凸显的“好不好”“强不强”的问题。大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必须答好“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考题。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高质量发展”成为热度最高的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理念。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中国正在开启新的时代。面向2050年,中国经济还要跑一个长长的马拉松。要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的全过程,深刻认识、全面领会、真正落实。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建立6+1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中。

★根据最新出炉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改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八轮机构改革,此前7轮机构改革分别发生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

【本文重要信源】

1.任保平等:世界各国追求经济增长质量的得失以及对中国的启示;2.张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真正短板是什么;3. 新华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拒绝“套路”

1 热身体检:回头看是为了更好地向前走

发展的路很长,但关键处往往就那么几步。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既是一个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也是一个主动作为、乘势而上的机遇期。“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这句话,是对过去简单粗放的发展方式的警醒,更充满对深化改革、紧抓机遇的殷切期盼。机遇抓住了就是良机,错失了就是危机。可以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关系当前,也关系长远;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要跑好高质量发展的马拉松,比起匆忙上路,热身与体检必不可少。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强调我们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有三个重要原因:一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二是对中国发展落后的深刻反思;三是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反思。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需要我们从思想上来一次新风暴。

高质量发展是决胜未来的一场深刻革命。2018是中央确定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的第一年,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新的起点要开好局,首先是要对过去做得不

【决策看点】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下团组参加审议时,“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词多次出现。在内蒙古团强调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在广东团叮嘱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全面开放;在山东团要求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新贡献……方方面面要求汇总起来,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图景愈发清晰。

【链 接】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最大篇幅谈问题

纵观31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在直面问题方面,最值得肯定的是广东省的政府工作报告,用了大约1100多字,从区域发展不协调、农业农村投入欠账较多、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污染防治攻坚任务艰巨、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公共安全面临诸多挑战和政府职能转变、作风建设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差距七个方面细致梳理和总结了该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与有的省份不足200字的点到辄止、泛泛而谈形成鲜明对照。够好的方面认真总结和反思,找到那些阻碍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制约因素。这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一道最重要的考题。唯有如此,新的措施才能有的放矢、真正取得实效。

资料来源:《南方日报》2018年2月2日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质量的供给,高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配置,高质量的投入产出,高质量的收入分配和高质量的经济循环。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切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从国际看,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地缘政治动荡的冲击等不确定因素要高度重视;从国内看,金融风险聚集的态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房地产大起大落的问题尚未根本缓解,地方举债也需要进一步规范。高质量发展,要绷紧防风险这根弦。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真正短板是政府公共服务和过度管制的服务业部门。有关学者通过观察中国经济结构变化轨迹并将其与高收入国家类似发展阶段展开对比,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发展的真正短板,不光是产业和技术,更是城市化进程不到位,是政府“重发展、轻制度、弱服务”的职能定位以及相关改革措施不到位。长期以来,各级政府更加看重GDP和税收增长,在改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方面的意愿和投入严重不足。医疗、教育等一些可以依靠市场提供的服务,却受制于过度管制政策不能充分发展。纠正上述短板,政府职能需要与时俱进地作出调整,把工作重心从项目建设逐步转向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逐步推进“从管理、管治到服务”的政府职能转型。

2 谋而后动:准确把握发展由量到质的关键因素

目前,很多人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还没有形成深刻的理解和广泛的共识,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理解和概念上。事实上,经济增长质量是各个国家和地区普遍关心的话题。从国际经验教训来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一个共同特征是实现了发展由量到质的转型。世界各国在追求经济增长从数量到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研判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过程中所走的不同道路及其表现出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各国发展经济过程中的得与失,对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追求质量效益型增长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美、英、德、日、澳等发达国家在不断摸索向前的道路中,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依靠创新和市场机制的竞争优势,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纵观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历史,其在增长质量至上型发展道路上具有一些共同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完善的市场机制和良好的法治环境为创新培育了深厚的土壤。主要发达国家质量至上的经济增长形态,集中表现为集约型增长,即依靠创新驱动增长,而这种机制能够发挥作用最主要在于各国完善的市场机制体系,充分发挥了市场在配置资源、激励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较为完善的法治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律制度和法治理念是市场经济的内核和市场良好运作的前提。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表明,良好的法治和对产权的有效保护是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助推器。

二是以创新为引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经济增长质量题中之义在于结构优化。不论是工业革命、信息革命,还是目前方兴未艾的互联网革命,发达国家都是以这些“革命”为先导,不断促进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充分发挥市场在产业结构变迁中的指引功能,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重要推动力。同时,积极发展教育,大力引进先进人才,为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供智力保证。以人才优势作为支撑,以科技创新引领的生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方向,使得各国走上了科技含量高、能耗低污染少、结构相对高端的质量型增长之路。

三是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发展和城乡、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十分重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无论是美国的“三步走”模式,还是英国的“大伦敦计划”,或是法国的“大巴黎”建设,从世界各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经验来看,促进城乡融合,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决策看点】

●3月10日,中国经济时报“百名学者前瞻2018年中国经济形势”课题组发布报告称,针对目前活跃在一线、有影响力的百余名经济学者的采访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为保障高质量发展,“财税体制改革”与“国企改革”是我国最应推进的改革。相比2017年的调查结果,“财税体制改革”选择率排名今年超越“国企改革”,位列第一。其次,超过三成受访者希望进一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和“简政放权”。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股市资本市场监管改革也应尽快推进。

【链 接】

上海发布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2月9日,上海《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明确到“十三五”末,上海供给质量明显改善,供给体系更有效率,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竞争新优势基本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质量高地初步建成。其中,中高端产品、高附加值和优质服务供给比重要进一步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在90以上,居全国前列。下一步,要推动相关部门、行业、区域制定质量提升行动的具体方案和举措,形成以《实施方案》为核心“1+N”质量提升行动体系 。

资料来源:《解放日报》2018年2月10日

与上述发达国家相比,新兴市场国家立足于国情,把握国际经济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较短的阶段里实现了经济“起飞”,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增长模式。在经济增长完成数量累积的同时,新兴市场国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以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视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还存在社会经济稳定性差、市场不确定高的特点,加上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福利制度及成果分配体系,这都成为制约质量型增长的主要因素。

当前我国在科技创新、经济结构、经济效率等方面存在着多重约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未来经济增长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中国在未来追求质量型增长的过程中,要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推进相应的战略和政策,要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本积累,构建创新驱动增长的机制;重视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和绿色崛起,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从而实现数量与质量共同提升。

3 最强补给: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制度是最好的守望者,是中国跑好高质量发展马拉松的最强补给。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尽快完善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制度体系。高质量发展有着丰富的内涵,而且在实践中还在不断拓展,随着高质量发展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现有的以GDP为中心的发展指标体系难以体现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部门化、单一化的政策体系难以适应系统性、整体性的政策需求,统计体系难以科学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政绩考核体系难以保障新发展理念内化为官员的政绩观,整个制度环境体系面临着加快改革和深化改革的压力。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应尽快完善适应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制度体系。

【决策看点】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3月11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根据修正案,宪法第三章“国家机构”增加“监察委员会”一节,确立了监察委员会作为国家机构的法律地位。执政党自我监督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是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赋予监察委员会宪法地位、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建立中国特色监察体系的创制之举,也为其他国家反腐工作提供了借鉴。新加坡《海峡时报》网站引用相关媒体报道说,此举不仅将监察的范围从党内干部扩大到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同时还把之前分散的反腐资源集中起来办大事,以立法的方式使新机构的调查方法规范化,以防滥用权力。

以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第一,要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具体指标可以包括:R&D支出占GDP比重、企业R&D经费支出增长率、科技进步贡献率、每万名R&D人员专利授权数、技术市场交易额增长率、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第二,要使协调成为内在要求。具体指标可以包括:城乡居民收入比、产业结构偏离度等。第三,要使绿色成为基本遵循。具体指标可以包括:空气质量指数、固体废弃物处理率、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第四,要使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具体指标可以包括:对外贸易占GDP比重、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率、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率、技术开放指数等。第五,要使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具体指标可以包括:基尼系数、国民幸福指数、群众满意度等。

围绕高质量发展,提高政策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全局性。要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加强产权保护,增强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感,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分配关系,从根本上保护和提高市场主体发展的内生动力。要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统筹各项政策,加强政策协同。财政政策要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货币政策要稳增长和防风险并重,人才政策要进一步发挥人力资本红利,金融政策要提高规制质量与效率,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是中国经济增长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关键。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表面上是经济问题,但实质是利益关系问题。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过程中要注意涉及的各利益群体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从而通过利益关系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效果。从数量型经济增长向质量型经济增长转变需要进行增长路径的转型。为实现经济增长路径的转变,必须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以努力满足公共需求为主线推进社会体制改革,重中之重是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核心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改革是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扩大对外开放仍是中国深化改革与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加强互利合作也是我国整合全球资源、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要通过诸如“最多跑一次”和“只跑一次”以及不见面审批等改革举措,不断建立和优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推动以实体经济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有利于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和市场环境。接下来各地也要落实好地方机构改革任务,实现政府治理的深刻革命。

猜你喜欢
高质量质量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睡个好觉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