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抗战历史 弘扬伟大精神
——滇军60军出滇抗战纪念特展

2018-11-22 01:32
文物天地 2018年10期
关键词:抗战云南省云南

2018年9月18日-2019年1月1日,“碧血千秋——滇军60军出滇抗战纪念特展”在云南省博物馆展出,展览由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文物局主办,云南省博物馆承办。这是云南省博物馆新馆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大型原创抗战纪念展,也是国内关于滇军出滇抗战最大的一个大型原创展览(图一)。展览历经一年时间的筹备,在社会各界、相关单位、热心人士的支持与帮助下,收集到大量素材,挖掘了新材料与新故事,征集了一定数量的抗战文物,最终呈现给观众一个史料详实、材料丰富、故事动人、展示手段多样化的滇军抗战纪念展。

一、展览的背景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抗战文物的保护和利用。2015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伟大精神。“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

抗战期间,云南是中国正面战场的大后方和战略基地,也是中印缅战场的战略结合部和抗战最前线。云南各族、各界、各阶层人民万众一心,团结抗战,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云南在抗日战争中地位独特,贡献巨大。在中华民族危亡的重要时刻,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表现出的全面抗战精神,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伟大贡献,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截至2016年,云南省有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达7处,腾冲国殇墓园、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龙陵抗日战争纪念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抗战胜利纪念堂、松山战役旧址、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均在其列。除外,还有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昆明飞虎队纪念馆、富源中山堂、云南驿机场遗址、滇缅抗战博物馆等。对于云南抗战贡献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滇西抗战、远征军、驼峰航线、滇缅公路等热点方面,对于滇军出滇抗战的历史了解与挖掘不足,因而,对滇军出滇抗战历史进行梳理与宣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滇军60军出滇抗战的历史与地位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城外卢沟桥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军民的全面抗战由此拉开序幕。1937年8月9日,朱德、周恩来、叶剑英等由西安乘坐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专机飞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朱德、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就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战前线与蒋介石会谈。龙云表示支持全面抗战,云南将出兵20万开赴前线。回滇后,龙云将滇军主力整编为第60军(滇军60军起义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50军),卢汉任军长,下辖182师、183师、184师,共计4万余人,是当时最精锐的“甲种军”,武器装备精良,中下级军官多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训练有素,士气高昂。

1937年10月5日,60军在昆明东南的巫家坝操场举行隆重的誓师出征大会。10月10日,在曲靖举行了阅兵大会。曲靖阅兵后,全军依次出发,开赴前线。全省军政各界到会欢送,数万人参加了欢送大会(图二)。滇军60军的将士来自汉、彝、白、苗、傣、回、纳西等各民族,为了中华民族与全人类的反法西斯战争,千里裹粮,万里赴难以殉国家。在战场的后方,云南各民族人民出工出力、捐钱捐粮(图三),投身到抢修战备公路、筹措抗战物资的运动之中。

图一 “碧血千秋——滇军60军出滇抗战纪念特展”展厅现场

禹王山是台儿庄战役第二阶段的中心主战场,1938年4月至5月间,滇军60军作为主力部队在此与日军血战,大量歼灭日军有生力量,创造了滇军抗战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为守卫台儿庄、掩护中国军队主力撤退,60军伤亡过半,在撤出战斗后只剩下战略预备队184师,几乎损失殆尽的182、183师残部缩编为一个团,并入184师,后由云南新征部队重组182、183师。台儿庄一役,60军参战兵力为36,161人,战后统计,官兵阵亡人数达13,921名,伤亡总数近2万人[1]。绝大部分牺牲的云南将士就地掩埋,英雄骸骨至今仍遗留他乡。禹王山阻击战是滇军出滇抗战的第一战,虽然牺牲惨重,但滇军60军英勇作战阻击日军,成功掩护大部队撤退,获得国民政府三次传令嘉奖,并拨款扩军,实为抗战时期非嫡系的地方部队参加抗战之典范。

全面抗战期间,云南省共征募兵员381,593人。在当时人口仅1200万的云南,每30人中就一个人奔赴战场,一个家庭出征两三人比比皆是。云南社会各界对出征将士、阵亡官兵家属给予了非常的尊重、优待和抚恤(图四)。1938年台儿庄战后,成千上万云南子弟陆续补充到部队之中,他们在武汉、在南昌、在长沙、在衡阳、在滇越边境、在赣鄂湘江,续写辉煌。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任命卢汉为受降官,指挥所属第60军、52军、62军、93军、暂编第19师、暂编第23师及93师等部,负责接收越南北纬16度线以北地区。入越受降是近代以来中国军队首次跨国受降。

图二 云南留日同学战时服务团敬赠欢送第六十军武装同胞北上抗战的“为民前锋”锦旗

图三 “七七献金”活动在昆明

云南人秉承近代以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自抗战之始,就排除万难、齐心协力,积极参与抗击日寇,最终同全国人民一起取得了抗战的胜利。60军是云南出来的队伍,自出征之日始即被国人和云南父老赋予厚望:以护国靖国的革命精神发扬在抗战里。60军将士没有辜负国人和云南父老的殷切关注,为争取国家、民族的生存,流尽最后一滴血与泪。因60军在东北起义并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民政府有意淡化滇军的抗战功绩,云南父老乡亲在抗战期间所铸就的辉煌与荣耀、牺牲与奉献,一直以来都是一段被低估的历史,抗战中的滇军将士似乎是一段模糊的远去身影。然而事实证明,云南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回望那段历史,从先烈的牺牲中寻找民族的自豪,从逝去的时光中感怀和平的珍贵。

图四 飞鹰旗

图五 云南优待抗战军人家属发飞鹰旗条例

三、展览内容

为筹备此次展览,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博物馆做了大量准备工作。2017年9月16日,云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涛率云南省博物馆滇军60军出滇抗战暨禹王山抗战纪念馆调研组参观调研了禹王山抗战纪念馆及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并在禹王山抗日狙击战阵亡将士安葬处缅怀滇军抗战英烈。2017年9月-2018年8月,为收集相关资料开展了大量基础资料收集工作。首先,对研究云南抗战的学者、抗战将领后人、热心关爱抗战老兵的各界人士进行了大量访谈工作,获得了大量抗战口述史的珍贵资料;其次,多次赴贵州、泸西、弥勒、昭通、大理等地区采访老兵,收集资料;最后,对档案馆所藏抗战资料也进行了搜集。通过编写组的共同努力,我们在梳理海量近现代报刊杂志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大批首次披露的60军及云南抗战相关图片,极具展览和研究价值。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得到了全省文博系统及相关机构的大力支持,得到社会各界关心抗战历史的人们的大力支持。

本次展览分为“铁血滇军”“持久抗战”“全民抗战”“浩气长存”四大部分,其中又细分为“为中华而战”“出征赴国难”“血战台儿庄”“忠魂归故乡”“整装再出征”“回防御滇南”“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战地传奇”“入越受降”“匹夫之责”“毁家纾难”“抗战文艺”“警报长鸣”“千秋雄魂”“魂兮归来”15个单元,以滇军60军出滇抗战为切入点,以史为纲,通过文物、场景的巧妙结合,展现了一段云南人民在抗日战场上的铁血情怀。

展览第一部分“铁血滇军”,见证了中国抗战的征程:1937年10月5日,60军4万余人出滇抗战,先后参加了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禹王山抗日阻击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作战、1940年滇越边境防御战,直至抗日战争取得胜利,60军作为中国军队代表,入越受降。

第二部分为“持久抗战”:60军不仅要直面战场的冲杀,而且还要为中国抗战提供一个安全的大后方。回防滇南、边疆宣慰团、中国共产党与60军的渊源与深厚情谊,奠定这支军队持久抗战、战功卓著的坚实基础。

第三部分是“全民抗战”:抗日战争“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故前有将士浴血杀敌,后有妇孺支援前线。在民族危亡时刻,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空前觉醒,激励着各民族各阶层人民铸成抗击侵略者的血肉长城,凝聚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

图六 1938年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在长沙纪念合影及背面留字

第四部分是“浩气长存”:1937-1945年,当中华民族终于迎来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之时,云南出滇抗战的子弟兵们在血与火的淬炼中留下了永恒的身影。历史远去,身影已然模糊,从百姓到士兵,从士兵到百姓,凝固了多少难以忘怀的历史瞬间,留下了多少催人泪下的故事。今天,我们在和平、幸福的生活中,重温属于先辈的抗战故事。

展览展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滇军抗战文物(图五),其中一些为首次发现的图片(图六),还展出了如聂耳使用过的小提琴(图七)、徐悲鸿劳军展展出的《骏马图轴》(图八)等与云南抗战有着密切联系的珍贵文物。

这次展览力图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真实、生动地展现滇军出滇抗战的光辉史实,更好地缅怀滇军抗战英烈,弘扬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抗战精神,保护滇军抗战遗址。我们不仅要缅怀抗战中牺牲的云南先烈,更要进一步了解云南人民的抗战历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这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行动。

图七 聂耳使用过的小提琴

图八 徐悲鸿劳军展展出的《骏马图轴》

[1]此处结合档案与《抗日战史》为据,“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抗日战史》,台北,1966年。

猜你喜欢
抗战云南省云南
云南省安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我们家的抗战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近31年来云南省潜在蒸散量的时空演变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