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山东地区青铜剑文化初探

2018-11-23 11:30王丹雨
卷宗 2018年32期
关键词:山东地区

王丹雨

摘 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兵器是动荡年代最主要的青铜制品之一。剑为百兵之王,剑作为近体格斗的兵器,具有可刺可斩的作用。本文以山东地区的青铜剑为研究对象,从青铜剑文化演变、形制以及同时期不同体系之间对比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青铜剑;山东地区;文化演变

1 山东地区青铜剑文化的演变

剑,中国重要的传统冷兵器之一,历史上其地位显赫,影响之大,在中国兵器史上曾被誉为“百兵之君”。据考究,目前中国境内考古发现最早的一件青铜剑,出土于上世纪70年代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1040号墓中。从一同出土的器物来看,这把铜剑的年代应该在商代早期。这表明中国的青铜剑起源于商代。

剑文化,简单的说,就是剑及剑所附带的精神内涵。它包括剑及剑相关的技术、铸造工艺、理论及其本身所带有的文化内涵。

根据史料得知,春秋战国时代不仅铸剑水平有所提高,而且剑的功能作用也变得丰富。青铜剑除了主要用于战场上打杀格斗以外,还常用于舞蹈表演,具有协助酒兴和逗趣娱乐的功能。春秋时期,据《孔子家语》记载“子路戎服见于孔子,拔剑而舞之”,说明当时手持宝剑翩翩起舞的情况已广泛出现。进入战国末期,各诸侯国又兴起了养士击剑之风,佩剑与击剑的现象蔚然成势,以击剑进行格斗的状况尤为盛行。据《管子》记载“吴王好剑”,正因如此,击剑的风气在吴国更是盛行,而且参与击剑的人员在脸上和身上大多留下了格斗时造成的各种伤痕,这足以显示出击剑竞技的残酷和激烈。

春秋战国时代山东地区的齐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空前盛况,各家理论思想赋予青铜剑的,不单是剑术理论,还包括它的精神内涵,佩剑文化则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这个时期,人们通过佩剑来表明等级身份,而佩剑者身份的高低则又是通过剑本身的造型艺术和铸造技术等方面来体现的。据《考工记·桃氏》载,士阶层的人,所佩剑长短重量不同,称之上制、中制、下制,而身份分别为上士、中士、下士;所以一般士兵所佩的剑,在制作完成后,只需剑刃锋利,实用即可,但贵族所配之剑,为了与其身份地位相称,或是为了记载当时的特殊历史事件,在铸造完成,打磨、开刃后,对剑的表面做精细装饰处理也显得尤为重要。当时文人雅士也流行佩剑,不过他们不同于武士为了打杀格斗,他们佩剑只是为了象征自己的高洁情操。

除了佩剑之风很好地例证了剑文化以外,在春秋战国这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剑术理论也得到了充实发展。当时出现了《考工记》、《剑道》等关于剑术的理论书籍,那时流行的主要思想有道家的《庄子·说剑》,兵家的《孙子兵法》以及儒家书籍中记载孔子教弟子习练武艺的章节。

这一切对于后来的剑术发展及理论方面都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而春秋战国时代繁荣的剑文化也对后来的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山东地区春秋战国青铜剑解析

2.1 东周式青铜剑

自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我国华北和中原地区主要流行东周式青铜剑,此类青铜剑分布的范围比较广。它的特点是:“扁茎、剑柄与剑身连铸、剑身较长、多数有格有首、剑身没有柱脊和血槽,学术界称之为“东周式剑”(图1)。且形制成熟,而且越往南越少见。它的形制与柳叶形铜剑的形制十分接近。

图1 东周式铜剑

2.2 山东地区齐国出土青铜剑代表

1997年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发现一柄青铜剑(图2)。该剑形制为扁茎,薄格,宽平脊。在茎的两面各有一道凸起,并深入剑脊5厘米,这可能是起到加固剑身的作用。另外在剑茎的中部还有一圆形穿孔。在近格7.1-29.5厘米的脊上,有八字铭文“郾王职作武某旅剑”(图3),剑茎宽约1.5、长9.5厘米,剑格宽4.3、厚0.2厘米,剑身宽3.3-4.4、长49.6厘米,剑通长59.1,重1公斤。

图2 齐文化博物馆展出的郾王剑 图3 郾王剑铭文

这把剑同当时流行的山东地区的东周式铜剑有着相似之处,是当时铸剑流行形势的体现。同时又带有燕国地方特色,这把剑不仅是当时代的特色反映,更是研究齐燕文化和齐燕关系珍贵的实物资料。

3 与同时期吴越青铜剑对比

春秋时期由于步兵的兴起,作战方式开始改变并促使兵器的装备有所调整。铜剑适合近身作战,因而它的优势得以发挥出来。战国时期的作战方式是以步兵为主力的车兵、骑兵与步兵三军联合作战,剑在这时开始普及。同时,“铜剑在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发展速度越来越明显,平原地区因一段时间内还是以车战为主,因此中原青铜古剑发展较为缓慢。”

但是,此时,在我国南方的吴越地区,青铜剑却发展迅速,且铸造工艺精湛,这类剑被后代研究者普遍称为“吴越式青铜剑”。因南方水域多,平原少,步兵是战争的主力。步兵需要的是既能近战又无比锋利的短兵器,因此具有如此优点的青铜剑在此时此地便先于中原地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吴越地区的铸剑工艺和水平非常先进,远远超过中原各个国家。考古发现的出土于安徽南陵的“吴王光剑”、湖北襄阳的“吴王夫差剑”和湖北江陵的“越王勾践剑”,都是当时从吴越传播到了楚国,都可证实当时吴越地区的确已经有了非常高的铸剑水平,这已是同时期山东地区古老的中原式青铜剑所不可比拟的。

参考文献

[1]张鹍.《春秋战国时代吴越青铜剑与其他地区青铜剑的比较研究》

[2]黄福盛.韩冰.路彩虹.《春秋战国剑对比研究》.《文体用品与科技》.2011年12期

[3]朱云飞.《春秋战国青铜剑的功能性与审美行性研究》

[4]张龙海.张爱云.《山东临淄齐国故城发现郾王職剑》.《考古》.1988年6期.

[5]庾利萍.《以吳越为中心的青铜剑初探》.《超星》.2017年5期

猜你喜欢
山东地区
三氯甲烷市场价格持续走高
试析山东地区所出金银饮食器具
考古新发现所见山东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山东地区小麦高产栽培农艺措施的思考
山东地区茶用元宝枫品系的比较与筛选
山东农村金融发展失灵问题浅析
9个菜心品种耐寒性评价与聚类分析
山东地区菜心品种比较试验
山东地区正丁醇报盘稳定
CAMS-LNWS雷电临近预警系统在山东地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