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重译”与“论译名”的翻译观比较

2018-11-23 11:30黄柏林
卷宗 2018年32期
关键词:比较

摘 要:“论译名”与“论重译”两种翻译观,在我国的翻译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将通过对“论重译”与 “论译名”翻译观的学习与认识,从而将这两种翻译观进行对比与分析。最后结合这两种翻译观,使其在翻译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重译;译名;翻译观;比较

重译与译名这两种翻译观是翻译界争论已久的话题,对于这两种翻译观国内国外的翻译学者,也是众说纷纭,各抒己见,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两种翻译观也是更加趋向成熟。在两种观点的争论中,给翻译实践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很多实用的方法,后来的翻译实践者也是受益匪浅。但是对于这两种翻译观之间,有什么可以对比之处,它们之间有什么相通之处,而不同点又在什么地方?这还是真空地带。所以本文对两种翻译观的分析比较是具有一定意义所在的。本文将对这两种翻译观进行分析对比,找出其相通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结合这两种翻译观分析结果,使其在翻译实践中可以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1 论重译

普遍认为我国的重译实践和研究成形大约于1930左右,许多学者认为这一时期也是我国重译理论研究的繁荣时期。(陈言,2005)在这时期,鲁迅先生是提倡重译的主要学者。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曾发表过3篇研究重译问题的文章,即《论重译》(1933)、《再论重译》(1933)和《非有复译不可》(1935)正式的掀开了关于重译的激烈争论。

中西方学者对重译的定义也都有各自的见解,Williams & Chesterman ( 2004: 78) 在《路线图: 翻译研究方法入门》中将重译假设描述为“同一部原作后来的译本,翻译到同一目标语言,与最初的译本相比,一般更接近原作”。

跨期翻译(inter -temporal translation)也属于重译中的一种,Douglas·Robinson认为:“如果国际语翻译是一个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的话,那么纯理论形式的跨期翻译就是同一种语言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式的翻译。而国内的专家学者也有类似的观点,并且具有自己的特色。许钧(1994:2)认为,重译是“后人对前人工作的继续、发展或超越”;罗新璋(1991:29)声称“重译是对自己旧译的修正润色”。

对于重译的作用而言。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曾发表过3篇研究重译问题的文章,认为重译的功用不仅在于“击退乱译”,而且在应对语言变化、语言更迭以及不断提高译文质量与推动本国文艺发展方面也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鲁迅1995c:696-697)应该说,鲁迅先生已经把重译的作用解释的足够透彻了。

2 论译名

译名研究在翻译理论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翻译史上,译名研究主要从大亮、玄奘的“五不翻”音译原则,赞宁的“六例”,到傅兰雅的“譯事三法”,再到章士钊和胡以鲁的音译、意(义)译之争,再到译名统一和具体人名、地名、科技术语翻译等实践问题,成果颇丰。近现代译名研究主要是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的发萌,二十世纪初的高潮到现代的深入期。过去的译名研究中,主要是集中在译名翻译的方法上。

章士钊1910年在《国风报》发表的《论翻译名义》,以讨论义译、音译之得失,章士钊主张音译。胡以鲁1914年在《庸言》杂志发表的万言长文《论译名》。他提出了关于义译的主张,论述全面,强调音译是不得已而求其次的方法。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译名上音译和义译义的一次强烈碰撞。

同期,朱自清在《新中国》杂志发表的长文《译名》认为音译也不是绝对不能用,但总体上还是偏向义译。在这场音译和义译的争论中,朱自清较全面地总结了音译和义译同时对译名的作用、意义、地位。

从翻译史中,“译名”可归纳为译自其他语言的各种名称、学科或专门领域的术语或准术语。“论译名”翻译观也就是对这些术语翻译的理论研究。

3 论译名与论重译两种翻译观的比较分析

对论重译与论译名的两种翻译观了解之后,将进一步对两种翻译观的分析比较,本节将从两种翻译观的不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的交集进行分析。

3.1 不同点

3.1.1 历史起源不同

论重译的翻译观,在国内的繁荣时期是20世纪30年代左右,更具体来说应该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在明末清初,中国封建王朝处于封闭末落时期,国门也渐开,国内开明有志之士看到西方文明的先进,把国外大量的先进的科技,政治文明等介绍进来,有大批的外国文学,科技文本涌入。其中以晚清的严复的科技翻译、林纾的文学翻译为翘首。由于时代的限制,译本的水平参差不齐。新文化运动之后,提倡白话文,外国作品重译进入繁荣时期,至此关于重译翻译观的论战高潮迭起。

西方翻译史上的重译研究,《圣经》的翻译译本研究最具代表性。英文《圣经》的译本有数十个版本,各种重译的版本异彩纷呈。

论译名可以追溯到我国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当时佛教盛行,大量的佛教经文引入,催生了佛经译介,共持续了二、三百年,其中新译与旧译之间产生的译名不统一现象问题突显。后有南朝齐、梁的曾佑提到的新旧译名不相统一的三种情况:“言殊而义均”、“立义之异旨”和“国音之不同”。也有唐朝的玄裝法师有“五种不翻”之说,对汉语中无对应说法的语词提出了“不翻”的处理办法。

近代,章士钊发表的《论译名翻译》,引发的一场关于的译名问题的讨论,以胡以鲁,容挺公,朱自清等先后发表论述,讨论的中心议题是音译、义译的优劣。以及后来的关于地名,商标,电影名等译名翻译的讨论而统一。

所以论译名与论重译的翻译历史是不同的,论译名是随着外来的进入而产生的,而论重译是在国内外学者在追求完美的翻译译作的追求而出现。

3.1.2 研究的中心不一致

虽然两种翻译观都是为了更好的翻译实践,但是起研究的重心还是不一致的。

论重译研究的方向着重的是提升首译的水平,或者其他目的。从目前国内的重译理论研究成果来看,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分析不同时期译者的译本,进行重译现象和重译必要性的研究;对不同的重译作品分析,研究其运用的翻译思想、翻译的策略以及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中的影响;对同一作品不同时期重译的社会历史学现象的研究。最终找出更好的翻译策略方法,提升翻译的质量。

论译名的研究中心,主要是在外来词在翻译作品中的涌入之后,如何处理好外来词在本土文化中的表达问题。所以起研究的方向是翻译的方法。所以会有罗存德和傅雅兰等关于如何译外来词的方法和原则,再到后来章士钊和胡以鲁等的音译和义译之争。最后到朱自清的总结以及有关地名、人名和科技词等外来词的统一。

所以论重译注重的是为做好翻译找到合适的方法,而论译名注重的是用哪种方法处理翻译中的外来词。

3.2 共通点(交集)

两种翻译观对中国翻译实践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在“西学东渐”的趋势下,大量的西方的科技和文学翻译文本涌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条件的限制翻译的作品良莠不齐,不可避免会有各种翻译问题。最突出的是外来词的翻译,由于是国外所特有的名词,在我国内没有相对应的意思,在翻译中如何表达,困扰我国翻译学者。例如,胡以鲁在《论译名》中提到的“梭威棱帖”(sovereignty)、“伯劳伯的”(property)、“立白的”(liberty)等词。在翻译中如何准确地表达这类新词困扰当时的翻译学者,因此有了关于译名的论战,直到最后的译名的统一。译名的统一让我们的译者在后来,对于早前的翻译作品重译时有了更好的方法和手段。翻出了更高质量的作品,也造就了傅雷,杨宪益夫妇,许渊冲等大翻译家,让我们的人民感受到了先进文明的力量和文学带来的无穷乐趣。可以说因为译名的翻译观,让我们有了更好的重译作品。因为重译的翻译观,让译名的翻译观更加完善。

4 论译名与论重译翻译观的比较在翻译实践中的意义

4.1 提升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质量

在晚清时期,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被翻译进入中国。林纾和严复等大家们,留下了大量家喻户晓的翻译作品。例如,严复的《天演论》、《原富》,林纾的《迦因小传》、《巴黎茶花女遗事》、《伊索寓言》等。随着历史的变迁,新文化运动以后提倡白话文,对于新文化运动以后的人来说,由于语言的发展和变化,阅读的时候就不那么容易。重译和译名这两个翻译观,在后来的重译文学作品,提高翻译质量是有很大意义的。例如,我们众所周知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在林纾的笔下名为《黑奴吁天录》。这其中也就涉及到译名的问题。现在人们对后来的重译本接受度也是比前者更高的,自然翻译的质量也就上去了。

4.2 提高商標的接受度

由于世界日益的紧密联系,国外的品牌自然也就会来到中国。在商业上如何翻译好产品的商标,事关其在国内的销量。开始的时候由于没有注意到各个方面的问题,就按照音译或者义译的方法,就产生了一个名称。例如,Reebok是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体育用品公司,取名于南非一种体态轻盈、擅长奔跑的羚羊,开始登陆大陆的时候译为“瑞步”为音译,发现销量没有预想的好,后来重译为“锐步”给人一种力量和速度的感觉,品牌的认可度提高了,可谓是达到了善译的效果,销量自然也就攀高了。所以译名和重译的翻译观对现实的价值也是可观的。再如,如果把 “Pepsi-cola”翻译为“屁事可乐”估计早就被淘汰出中国了。所以这两种理论在提高商标的接受度上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4.3 有利于促进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在论重译和译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翻译理论的原则和方法问题。论重译的过程中,就会涉及到如何选择合适的重译本,在重译的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等,在争论中自然都会成体系的规范好,给后来的重译者提供指导意见。论译名的过程中,从最初的佛经翻译到现代的科技,商业领域,有关于译名的翻译理论也是很大的丰富了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进步。

5 结语

在论重译和论译名翻译观的对比当中,进一步的加深了对翻译理论的学习,同时在对比中分析和认识这两种翻译理论,使得在以后翻译实践当中可以更加如鱼得水。

参考文献

[1]陈言.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复译”、“转译”之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3).

[2]罗新璋.复译之难[J].中国翻译,1991,(5):29-31.

[3]鲁迅.非有复译不可[C]//吴龙辉.鲁迅全集(第二卷).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c:695-697.

[4]许钧.重复·超越———名著复译现象剖析[J].中国翻译,1994,(3):2-5

[5]Williams,J. & A. Chesterman. The Map: A Beginners Guide to Doing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6]Douglas Robinson. Intertemporal translation [M].

作者简介

黄柏林(1988-),男,汉族,江西宜春市人,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贵州医科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比较
中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比较
从小说到电影
吴昌硕和黄牧甫篆刻艺术比较
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比较研究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