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的自信与自觉

2018-11-25 14:08丁省伟范铜钢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武术民族传统

丁省伟,范铜钢,2

(1.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200438;2.上海体育学院中国武术研究中心,上海200438)

党的十九大宣告了中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新时代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的教育目标。[2]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新时代新形势……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3]

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金字塔尖,代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实力和未来,是中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而这其中本科教育作为基础,首当其冲。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被赋予了培养民族精神、培育文化自信、增强人民健康、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对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本科体育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基于此,本文参考专著10余部、相关文章60余篇,并结合教育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对新时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的自信与自觉进行研究。

1 新时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1]文化自信是一种基于对民族自我价值、自我能力和自我发展前景的自我肯定并坚定执行的强大精神力量。[4]对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来说,其实践形式和思想内涵都与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不谋而合,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是新时代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是对外展示中国“民族自信”的重要桥梁。[5]为此在武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其自信之源泉,运用自信之法,走出一条自信之路。

1.1 自信之源:文化内涵是内在之源,专业设置是外在之源,理想信念是精神之源 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面临着管理秩序混乱、理论体系匮乏、学科发展滞后、办学特色不显、人才培养趋同、课程内容陈旧、学生就业率不高等一系列的挑战与难题。[6-9]既然如此,那我们发展的自信又从何而来?

1.1.1 文化内涵是内在之源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的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其中中华武术蕴含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侠义精神等的人文精神内涵,具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时代情怀,及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社会价值。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消解现代体育过度追求竞争、凸显个人价值的内涵缺失,还能克服西方科学主义“主客之分,身心两分”的科学危机。因此可以说文化内涵的生命力是其自信发展的内在源泉。

1.1.2 专业设置是外在之源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名称设置几经变革,充分体现了各个时期人才供给需求的变化和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很好地契合了时代要求和社会所需。如1963-1996年是武术专业发展时期,以普及武术运动、培养武术人才为重点,是发展积累期。这个时期国家整体基础相对薄弱,学科建设水平有限,突出对武术专业人才的需求。[10]1997-2012年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时期,以拓展民族传统体育范围、拓宽人才培养内容为重点,是专业发展转型期。这个时期国家整体实力不断上升,社会各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社会人才需求也更加多元,突出对复合人才的需求。[10]2012至今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时期,形成了以武术为主、以民族传统体育为辅的发展策略,是发展的完善期。这个时期国家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学科发展更加合理和科学,社会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需求既有侧重又有区别,突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10]可以说当前专业目录设置既有利于以武术为龙头带动其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也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因此可以说专业设置本身的合理性是其自信发展的外在源泉。

1.1.3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3]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被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关注。当前全国上下将建设教育强国作为共同的理想,并对最后建成教育强国和教育现代化抱有坚定的信念,这种理想信念将为教育强国之路的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而这种精神的力量将会一致鼓舞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教育者和我们的学生,为最终实现伟大的目标而坚持奋斗。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也在这种理想信念的感召下,实现自己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专业建设目标。因此可以说理想信念的力量是其自信发展的精神之源。

1.2 自信之法:专业设置是市场之法、学科建设是科学之法、课程结构是教育之法 专业、学科、课程作为决定人才群体素质结构和人才培养总体质量的关键所在,不仅是高等体育院校发展的主要着力点,也是一个专业发展的落脚点,因为无论是对于高校来说还是对于一个专业来说,它们的核心都在于人才培养。[11]因此对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来说,自信之法也来自此三者。

1.2.1 专业设置是市场之法 目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专业方向设置失衡情况依然较为严重,武术所占比重普遍较大,部分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形同虚设,无法真正体现专业目录设置的初衷。而且专业方向设置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情况,相对集中的专业设置一方面会影响供需平衡,造成人才的贬值,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面对文化强国和体育强国的战略要求,高等院校应主动对接战略发展需求,培养时代性和国际性人才,突出专业方向设置的前瞻性、可能性、创新性、需求性和责任性。[10]如面对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推广需要,可开设武术国际传播专业,重点培养国际化人才,进一步提升武术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而为了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可开设武医专业,充分释放武医历史活力,用中国方案解决中国问题。

1.2.2 学科建设是科学之法 目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在学科建设的成熟性、系统性和规范性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8]在我国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明确指出:“双一流”建设的近期目标是“坚持以学科为基础……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12]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只有准确把握“学科”内涵,顺应学科发展规律,才能取得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新的突破,也才有可能实现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在新的发展理念下,将学科作为一个生命体有助于克服学科建设中的空虚之态,即理论无法指导实践的尴尬。未来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应依据“学科本位、科际协同、管评服务”的建设原则,在这个过程中应紧紧依靠学者对学科知识传统进行生产与再生产,抓好学者及其学术圈这个学科及其群落的发展主体,并运用学科建制、学科政策、学科评估等学科管理手段助推学科发展。[12]

1.2.3 课程结构是教育之法 课程作为专业建设最基本的要素,是学校办学最重要的支撑条件之一。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课程结构上存在必修与选修失调的现象、课程内容上存在所学与所需不符的矛盾、课程学习上存在训练与教学理念的异化,此外还存在教学内容重叠、分科知识过多等问题。[7][10]为了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市场所用、个人所求的人才,实现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同时彰显高校课程的社会价值、个体价值和学术价值,在课程的设置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培养质量并以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标准。[13]以有用性、针对性、灵活性为原则,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适时对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进行重构,确保课程始终适合专业发展需要。[14]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序列化、模块化、跨学科化、个性化为指导,[15]推动课程结构合理性、专业性、科学性、特色性的提升。

1.3 自信之路:走内涵发展之路、走特色办学之路、走开放创新之路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以稳增长、调结构、转动力、提质量为特征的新常态,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和治理体系等提出了新要求,[16]具体到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来说,其同样面临着新常态背景下发展方式转变的难题。同时,面对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以及推动一流学科建设的发展目标,未来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应以质量提升为核心,走内涵发展、特色办学、开放创新之路。

1.3.1 内涵发展之路 内涵式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识,而要想实现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内涵式发展,需要从多方面努力:1)专业发展理念上,坚持质量导向,以“合需要性”促进专业对不同主体需求的满足进而提升专业竞争力,以“合发展性”促进学生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进而提升个人竞争力,最终培养出更具未来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人才。[16]

2)人才培养模式上,坚持与时俱进,在培养目标上要破除“专才”“通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界限,充分结合学科发展需要、社会需求和学生追求,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17]

3)课程设置上,根据各院校办学特色和各专业方向的不同,可相应建立对应的校际合作课程、产学模块课程、联合培养课程。

4)教学文化上,通过教学内容的更新适应现代社会需求、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通过教学评价革新适应教育改革要求,打造出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专业内涵的教学文化氛围。

1.3.2 走特色办学之路 当前我国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同质化发展情况较为严重,缺乏自身特色,核心竞争力较弱。国家“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提出为各高等院校和专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对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来说,有利于各类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及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办学的目标。

1)实施分类创新发展。根据专业所属院校学科性质不同可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2类高校,[18]在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大学中充分发挥多学科和学术资源优势,加强基础理论和跨学科研究工作。在专业体育院校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服务于竞技体育和专业人才培养。[8]同时可根据各地区资源优势并结合本地区人才诉求,调整专业方向设置,强化特色发展,大力培育地区特色品牌专业。[10]如河南可开发关于少林武术、太极拳专业课程,湖北可开发关于武当山道教武术、养生专业课程。

2)挖掘专业内涵特色。民族传统体育内涵丰富,具备很深的内发优势,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应主动挖掘内在潜力,对接国家或地区战略需要,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如面对体医融合发展的时代趋势,可充分发挥传统武术与传统医术相伴相生实践优势,释放武医健康内涵,运用传统自然疗法使国人享有健康的精神与体魄,助力健康中国的实现。

3)多主体合作共建。特色专业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18]要想建设特色的一流专业,必须有充分的资源进行支撑,而由于院校单方面力量的有限,就需要地区高校、企业、行业等多方主体间进行资源的共建共享,走优势互补之路,实行人才联合培养方略。以体育院校的武术表演专业为例,体育院校的武术专业建设较为扎实,但表演专业的建设往往比较薄弱,而地区高校间的影视学院、戏剧学院等专业性表演院校表演资源丰富但武术资源匮乏,因此双方可进行优势结合,通过共同举办实验班、联合培养班,推动武术表演专业的改革创新。并通过与影视公司、影视行业协会等主体合作,形成多主体合作共建、共同育人的氛围和体系。

1.3.3 走开放创新之路 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证明,开放是实现繁荣的法宝,创新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也应该坚持世界眼光、树立世界标准,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走自主创新之路,创建世界一流的特色专业。随着中国在世界地位的不断提升,尤其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以太极拳和健身气功为代表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不仅提高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更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认知氛围。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应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扩大专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将其打造成高等教育的一张世界名片。

1)站在世界的高度和国家发展的角度对专业发展进行规划设计,使其培养的人才既符合世界标准又具有中国情怀,能够主动服务于世界建设和中国发展。

2)与国际优势资源开展合作,共同进行科研创新、课程改革、人才联合培养等,增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国际竞争力。[19]

3)持续不断地进行专业创新,建立专业创新发展机制,使其具备自我进化、自我革新的能力,运用信息资源、智能系统服务专业发展,提高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活力和创新力。

2 新时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的自觉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除了自信之外更要自觉。自觉作为一切实践行为的内在本质规律,是专业发展的必然之选。随着世界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西方体育文化的排挤下已经被严重边缘化,面临着生存的危机。[19]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危机,改变中西方体育发展不对等的问题。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来讲是指启发自觉之要,明确自觉之人,实施自觉之事。

2.1 自觉之要:实现专业现代化之要、实现文化传承之要、实现一流专业之要 唯有先认识到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自觉的必要性,才能承担起新时代赋予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新的历史使命。

2.1.1 实现专业现代化之要 国家根据国际发展形势和战略需要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而教育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专业现代化的支撑,因此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决定了专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现状距离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在精神和技术层面都还未实现专业现代化的目标,尤其是在专业现代精神上面还束缚着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枷锁,在自我与他者的选择中摇摆不定,而这些思想都严重阻碍了专业发展步伐。因此可以说专业现代化是专业发展自觉的方向之要。

2.1.2 实现文化传承之要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有900多项传统体育项目,然而由于大多数项目社会认知程度底、普及度不高等原因,面临着失传与断层的发展危机。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国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修身立德的素养、为国为民的情怀等人文内涵。同时传统体育文化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可以帮助学生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康复保健,提高生命质量。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某种程度上承担着传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伟大使命,作为有效的传承手段,有义务也有责任将宝贵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下去。因此可以说文化传承是专业发展自觉的使命之要。

2.1.3 实现一流专业之要 教育强国的总目标鼓舞和指引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教育强国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小目标的支撑,这种小目标就来自世界一流的专业建设。一流专业的建设要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文化向心力,一方面专业本身能够克服自身局限表现出最大限度的融合性与开放性,在面对复杂挑战时具有足够的韧性和弹性;另一方面专业文化在世界范围得到了普遍认同,表现为世界人民对该专业的支持与喜爱,在世界发展和服务中能够发挥出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面临着复杂的挑战,既有外来体育的冲击又有自身守旧基因的限制,只有不断实现创新发展才能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也才能实现世界一流专业的远景发展目标。因此可以说一流专业是专业发展自觉的目标之要。

2.2 自觉之人:施政者直接责任人、行政者主体责任人、协政者间接责任人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要实现更好的发展,需要各主体人具体落实,主要由三方面主体构成。

2.2.1 施政者,指政府相关部门 政府部门作为国家教育的主管部门,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负有直接责任。对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来讲,主要涉及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地方政府等部门,其中也涉及具体专业项目的单项管理部门。整体来看,目前的管理体制机制相对较为完善,能够保证专业发展的正常进行,但仍有很多问题不容忽视,其中最主要的是多元主体参与管理带来的发展障碍,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与职责有待进一步明晰。在这过程中政府应该更多地从专业自身发展规律进行规范与指导,持续推动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在宏观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加强细则和具体措施的落实,重点把握好进口端的招生工作、过程端的监管工作和出口端的毕业工作。

2.2.2 行政者,指相关高等院校 高等院校作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的承担者负有主体责任。具体涉及以下3个层面:

1)学校层面,如何深化“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如何实施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一流学科目标的建设工作是学校层面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要重点把握学科建设目标、培养体系、办学条件、校园文化等基本问题,同时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对基层组织进行权利下放,提高其履职尽责能力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才竞争机制,突出能力本位,完善现有评价机制,实施分类评价。

2)教师层面,如何提高专业业务能力,完成被赋予的教育职责与使命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要深化思想认识,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教学理念,完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升师德师风。

3)学生层面,如何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创新能力是学生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一流专业建设学生是最直接的体现,技术上有没有退步、文化水平有没有进步、人文素养有没有提高等是学生应该经常审思的问题,同时也是衡量学生质量的主要指标。

2.2.3 协政者,指社会相关主体 社会相关主体作为国家教育的支持力量,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负有间接责任。对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来讲,主要涉及相关企业、协会、机构、家庭等几个方面。如企业的需求某种程度上是专业发展的动力,也是学生毕业的流向之一,因此企业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为学校提供需求建议、实践机会,可通过共同培养来促进专业更好的发展。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是培育学生素养的关键一环,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以身作则,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为其人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最终通过三方面主体共同发力,推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2.3 自觉之事:以需求为导向、以实践为依托

2.3.1 以需求为导向,指引专业发展 需求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来说,外界的需求是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力量,依据需求主体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国家需求、社会需求、个人需求等3个层面。

2.3.1.1 国家需求 因为教育事业服务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功能属性决定了教育发展的主体方向,所以对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来讲也必然要将国家需求作为自己发展的战略选择。当前国家正大力推动“双一流”建设,并明确了以教育现代化为方向、以教育强国为目标的总体规划,因此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以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具体来讲就是要实现专业的现代化发展。

1)精神层面的现代化。精神层面的现代化是实现专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内在灵魂,具有根本作用。没有现代精神的引领,专业现代化的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没有灵魂的躯壳。现代精神主要体现在专业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等方面的现代化,即专业的现代化通过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构建起现代课程、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现代教育管理等教育过程,达到培育现代精神的教育目标。[21]为此应积极加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现代精神建设,将现代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使培养的学生既有传统体育文化的修身、养性、和谐等的中国内涵又有西方体育文化的公平、公正、竞争等的现代观念,最终实现培养具有人道、理性、民主和法治等现代精神人的目的。[19]

2)技术层面的现代化。技术层面的现代化是实现专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具有促进作用。21世纪社会发展已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较大转变,这种转变也带来了教育方式方法的转变。就教学方式而言,现代信息技术已开始普及应用,如互联网、多媒体、自媒体、慕课、远程教学系统、智能教学系统等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得到了广泛应用,丰富和完善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整合。但就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来说,其技术层面的现代化还有待加强,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未来除了要加强专业硬件技术设施的提升外(如专业训练、康复、科研、教学设施的现代化),更应该从技术与技能结合的角度(如通过运动器械开发、运动模式分析系统、运动虚拟系统开发等),发挥现代科技信息化、技术化的优势。

2.3.1.2 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是专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撑,是专业存在必要性与重要性的检验标尺之一。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的人才还存在不同程度与社会需求不符的现象,主要是因为社会选材标准的畸形化发展和专业培养过程中产生了方向错位与内容缺失。为此除了要规范社会市场的选材标准外,专业培养更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来指导自身发展。

1)科学划分人才类型,构建针对性的课程体系。随着具备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资质高等院校数量的不断上涨及国家高等教育不断扩招的教育政策,质量发展成为关键。这种情况下各地区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专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确保均衡和特色发展,避免过度竞争和同质化发展。同时科学划分人才类型,多做市场调研,并对社会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研判,构建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始终确保培养的人才有市场、有地位。在人才类型上结合学生就业倾向和社会需求可分为师范类、科研类、创新创业类,然后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模块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促进专业社会效益提升。为了能够精准把握社会人才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已成为很多学校和专业的发展共识,对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来说也应积极尝试。其中对于武术表演方向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提升实践和专业能力的平台,通过产学合作,演艺公司或影视公司可以将需要的人才前移到高校之中,培养出所需人才。对于传统体育养生专业方向的学生来说,可通过与相关科研机构、健身健康类企业合作,创作出相关健康器械、健身项目、健康产品,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提升专业社会效益。

2.3.1.3 个人需求 个人需求是指引学生个人专业方向选择的主要动因,也是专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当前我国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的个人需求存在着受非理性因素诱导和难以较高程度满足的难题,突出表现为具有该专业招生资格的院校数量不断上涨与专业“双生”(生源和毕业生)质量下降和“双率”(招生率和就业率)低下的矛盾,以及院校过度竞争同质化发展的误区。为了有效解决发展难题,需要我们从以下2个方面努力:

1)理性引导高等教育个人需求。在政府层面要加强宏观调整规划,使高等教育规模稳定在合理水平,并处理好教育体系中各教育层次的关系,确保各层级人才合理流动。以分类分层为手段统筹管理高校之间的关系,确保高等教育系统持续、健康发展,保持和谐的内部关系。建立多方主体的信息互动机制,消除信息不对等和传递障碍,为各方理性决策提供有效依据[22]。

2)专业发展要满足高等教育个人需求。通过研究发现高等教育个人需求由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共同决定,在这个过程中内在动因是个人需求形成的根本,外在动因是个人需求形成的条件,其核心动因指向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是推动高等教育个人需求的原动力。[23]为此高等教育专业要满足个人需求需从以下3方面努力。

①满足个人精神生活层面需求,提高生活品味。高等教育是提升一个人的修养、品德、情趣等的关键阶段,专业建设应该通过思想教育、文化活动、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精神世界,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

②满足个人物质生活质量追求,提高就业质量。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优质资源,是人们获得更好机会和选择的砝码,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个人的经济收入,决定了物质生活质量的高低。专业发展要努力提升自身专业质量,紧贴社会需求,提高专业社会价值,满足物质生活质量追求。

③满足个人身心和谐发展,提高综合素养。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是全面发展具备综合素养的人,这也是国际上现代教育目标的普遍追求。因此专业发展既要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要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使其具备成为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身心条件。

2.3.2 以实践为依托,落实专业发展 实践是高等院校育人成才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存在高等教育中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不够充分、知识更新速度落后社会发展速度的共性难题,表现为专业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低下、实践能力薄弱。[24]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现状及国家更高质量的人才要求,各高校需要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高等院校应紧扣能力本位的培养导向,以社会实践为依托,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新机制,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结合,着力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切实提升实践育人成效。[25]具体可从校内和校外2个层面组织实施。

2.3.2.1 校内层面,校内主要从思想、制度、课程等方面努力 在思想上学校要转变观念,强化社会实践对专业发展及学生成才的重要性认识,学校上下统一思想,将社会实践与日常学习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并积极加强思想教育宣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发展认识。在制度上要建立专门的社会实践规章条例,如建立责任机制、监督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并将实践活动安排贯穿人才培养全程,通过各个阶段深浅有别(浅层次激发兴趣、深层次坚定信念)、长短有序(短期实习重在了解、长期实习重在提升)、高低有分(低层级培养信心、高层次激发创造)的特色实践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在课程上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市场需求,更好地指导课程内容改革,在坚持课程体系稳定性的基础上,提升课程内容的效益性,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和能力培养原则,合理构建和有序安排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等课程的结构和顺序,并可依据人才分类设置模块课程,提高课程内容针对性和有效性。

2.3.2.2 校外层面,校外主要从责任共担、资源互通、利益共享等方面努力 在责任共担方面,要加强校外实践单位主体、参与学校主体在学生社会实践全过程的参与、指导、监督、保障,从培养方案制订到培养内容实施再到培养的监督评价,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合作,共担实践培养之责。在资源互通方面,要加强人才资源和硬件资源的互通共享,将校内外双方资源进行合理流动,更好地服务双方主体,加强互信互利,提升双方合作关系。在利益共享方面,构建利益均衡的分配机制,满足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推动社会实践机制良性运行、健康发展。

3 结 语

为实现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跨越式发展,应抓住新时代教育事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树立起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的自信与自觉,并深化专业现代化、文化传承、一流专业的自觉之要,实施以需求为导向、以实践为依托的自觉之事,走出内涵发展、特色办学、开放创新的自信之路。未来可期,相信通过不断的奋斗,武术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必将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水平的一流专业。

猜你喜欢
武术民族传统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MINORITY REPORT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