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教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经验

2018-11-25 12:57刘静琳李琦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8年9期

刘静琳 李琦

摘要: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以及食物种类的增多,过敏原种类随之增加,疾病谱也随之改变,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向。由于现代医学存在一定的不足,中医工作者希望从中医中药出发探寻新的医治方法。李琦教授在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治疗中,从肺、脾、肾三脏入手,分脏辨治,在临床中提高疗效,缓解患者身心痛苦与负担。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治疗经验;分脏辨治

中图分类号:R69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9-0008-03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1](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 HSPN)是伴发或继发于过敏性紫癜的肾脏损害,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皮肤紫斑、蛋白尿、血尿、浮肿、腹痛、关节疼痛等。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在成人继发性肾小球肾炎中占第二位[2],成人过敏性紫癜发病率为1.3~1.4/10万/年,45%~85%肾脏受累[3],有报道显示亚洲成人过敏性紫癜肾脏受累率为56%[4]。随着病情的恶化,一部分患者会出现肾功能衰竭,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古代并未将过敏性紫癜和紫癜性肾炎作为独立病证加以认识,故在传统医学文献中无紫癜性肾炎这一病名,但因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以皮肤紫斑为最常见症状,故将其归属于中医的“肌衄”、“紫斑”、“斑疫”、“尿血”、“浮肿”、“发斑”等疾病范畴。李琦教授是云南省名中医,擅长于中医诊治肾病,现将导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分析

李琦教授在临床中,通过不断地总结,认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病因不外乎内外二因,外因多实,与热、湿、瘀有密切关系;本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因,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伴随该病的发生与发展。热、湿、瘀邪三者经久难消,导致人体正气不断耗损,疾病缠绵难愈。病位在肺、脾、肾。

1.1 热毒炽盛 《景岳全书·血证》曰:“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肺气充盛,助机体抵制外邪;若肺气亏虚,热邪乘虚而入,引动内热。热毒炽盛,灼伤脉络,扰动血室,致血妄行。《证治汇补》指出:“热则伤血,血热不散,里实表虚,出于肌肤而发斑。”肺主皮毛,离经之血发于肌肤皮毛,前期出现皮肤单纯紫斑表现。若离经之血下渗肾与膀胱,随尿而出,则发为血尿;热毒灼伤胃肠脉络则便血。

1.2 湿热壅盛 《医原》说:“湿为阴邪,凝滞难驱”,湿邪重浊黏滞,易困脾碍气,郁而化热;或过食辛辣、肥甘、海鲜发物,内生湿热。湿热迫血,浸淫肌肤成瘀斑。《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指出:“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附肿。”《医方考》中言:“下焦之病,责于湿热。”湿为阴邪,易伤阳气,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而水湿内生、停聚;湿热之邪壅滞肾络,致下焦气化不利,湿邪趋下,致下肢浮肿。湿邪困脾,阻遏气机,清阳不升,中气下陷,精微物质下注;湿热之邪壅滞下焦,损伤肾络,肾失封藏固摄,易发为血尿、蛋白尿。

1.3 瘀血阻滞 李琦教授认为瘀血是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发病的重要因素。《血证论》云:“然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离经之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故血证总以祛瘀为要。”热毒壅炽盛,扰动血络,迫血离经妄行,而成瘀血。瘀血阻滞肌肤则发为紫斑;凝滞于关节,则关节肿胀疼痛;阻于中焦,气机不畅,不通则腹痛;阻滞于肾络,随尿而下,则为血尿;阻滞于腰府,筋脉不舒,则见腰部疼痛。瘀血阻滞脉道,血不归经,新血不生,可加重出血,疾病反复。

1.4 脾肾亏虚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正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脾统血,若久病脾气亏虚,统血无力,血不循经,溢于肌肤发为紫斑。肾主先天,脾主后天,先天依靠后天的濡养、滋润。脾气亏虚,气血化生乏源,不能濡养肾脏,久则肾络受损,肾气不固,失于封藏,离经之血、精微物质外泄,则发为不同程度的血尿、蛋白尿。

2 分脏辨治

李琦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从肺、脾、肾三脏入手,分脏辨治,在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治疗中,将其归纳为邪热犯肺、湿热困脾、脾肾两虚。李琦教授认为瘀血作为病理产物,又可为该病病因,贯穿疾病始终,在治疗中适量运用活血化瘀药。

2.1 热邪犯肺 疾病初起,发热,咽痛,全身皮肤散在鮮红色紫斑,以臀部及双下肢多发,左右对称,伴不同程度的腹痛、血尿,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则:轻宣肺热,凉血解毒;方药:银翘消毒散化裁,金银花15 g,连翘15 g,黄芩15 g,桔梗15 g,牛蒡子15 g,玄参15 g,薄荷15 g,蒲公英15 g,牡丹皮15 g,白茅根30 g,生甘草5 g。每日1 剂,水煎服。

2.2 湿热困脾 腰部酸痛,肢体重着无力,头重如裹,脘腹胀满,纳呆恶心,渴不多饮,大便黏滞不爽,小便短黄,皮肤紫斑,色红,伴尿血、双下肢浮肿,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则:健脾化湿,清热凉血,方药:三仁汤化裁,杏仁15 g,白蔻仁15 g,法半夏15 g,厚朴15 g,黄芩15 g,黄柏15 g,丹皮15 g,丹参15 g,赤芍15 g,紫草15 g,茜草15 g,石韦15 g,薏苡仁30 g,山药30 g,炙甘草5 g。每日1 剂,水煎服。

2.3 脾肾两虚 腰膝酸软疼痛,倦怠少气,面色少华,伴头晕、耳鸣,纳呆,便溏,紫斑色黯红,时发时隐,遇劳加重,尿色深呈茶色,血尿长久不消失,但肉眼血尿少见,多见镜下血尿,蛋白尿,双下肢水肿,舌淡红,苔白,脉弱无力。治则:健脾补肾,活血固精,方药:参芪地黄汤化裁,黄芪30 g,党参20 g,生地黄15 g,山药15 g,山茱萸15 g,丹皮15 g,茯苓15 g,猪苓15 g,桑寄生15 g,莲子15 g,赤芍15 g,当归15 g,金樱子15 g,芡实15 g,炙甘草5 g。每日1 剂,水煎服。

3 典型病案

高某,21岁,2017年3月23日因“反复腹部疼痛伴双下肢皮肤紫斑1月,再发加重3天”至门诊就诊。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伴臀部及双下肢皮肤对称性紫斑,遂至某西医院就诊,根据相关检查资料:尿常规(2017-2-25):尿隐血++,红细胞35.4p/μL;肾功能:(-),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住院医治后,症状改善出院;出院后自行服药巩固疗效。3天前上述症状再发,自行服药后无缓解,遂至本院门诊。刻下证见:腹痛隐隐,腰膝酸软疼痛,倦怠少气,遇劳加重,面色少华,无恶心、呕吐症状,食少,便溏。查体:BP:114/70mmHg,心肺(-),脐周轻压痛,臀部及双下肢皮肤散在紫斑,色黯淡,压之不褪色,双下肢不肿。舌淡,苔薄白,脉弱无力。实验室检查(2017-3-23,本院):尿隐血++,蛋白质+,红细胞21.48 p/μL。诊断:中医诊断:紫癜肾(脾肾两虚);西医诊断: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治宜健脾补肾。药用:黄芪30 g,党参20 g,熟地15 g,山茱萸15 g,山药15 g,茯苓15 g,怀牛膝15 g,杜仲15 g,炒薏苡仁30 g,当归15 g,紫草15 g,茜草15 g,仙鹤草15 g,蒲黄炭15 g,甘草5 g。7剂,水煎剂,日1剂,日3次,饭后温服。

2017年4月1日二诊:患者腰膝酸软疼痛减轻,倦怠少气改善,腹痛消失,臀部及双下肢皮肤紫斑消失。舌淡红,苔白,脉细。尿常规:尿隐血+,蛋白质+,红细胞8.5p/μL。在上方基础上加用金樱子15 g,芡实15 g。7剂,水煎剂,日1剂,日3次,饭后温服。

2017年4月8日三诊:患者已无腰膝酸软疼痛,倦怠少气明显好转,眠差,臀部及双下肢无紫斑。

舌淡红,苔白,脉细。尿常规:尿隐血-,蛋白质-。在上方基础上加用炒酸枣仁15 g。7剂,水煎剂,日1剂,日3次,饭后温服。

2017年4月16日四诊:患者无明显不适,臀部及双下肢无紫斑。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尿常规:尿隐血-,蛋白质-。续予前方7剂,巩固治疗。

按:患者长期服药,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所以出现倦怠少气,面色少华,头晕,纳呆等一系列脾虚运化无力的症状;“腰为肾之府”,脾气亏虚,气血乏源,不能濡养肾脏,肾精亏虚,则出现腰膝酸软疼痛。方中重用黄芪补气固表,利尿托毒;党参补中益气;熟地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山茱萸益肾固精;山药补脾益肾,固精养阴;茯苓健脾宁心,利水渗湿,与山药相须而用;怀牛膝、杜仲补肝肾,强腰膝;炒薏苡仁健脾利水;当归补血养血,为“血中圣药”,与黄芪相配取“当归补血汤”之“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之意;紫草活血凉血,解毒消斑;茜草凉血止血,活血通经;仙鹤草收敛止血;蒲黄炭化瘀止血;甘草调和诸药。金樱子固精缩尿;芡实健脾益肾固精,二者相须而用;炒酸枣仁养心安神。

5 小结

李琦教授在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治疗中,从肺、脾、肾三脏入手,分脏辨治,并适量运用活血化瘀药物,不断挖掘和发挥中医中药的独特优势,在临床治疗中取得显著疗效。在治疗过程中,李琦教授非常重视患者的积极配合,囑患者加强日常护理,避免接触易过敏物质,避免过度劳累,调畅情志。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肾脏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Li LS,Liu ZH.Epidemiologic data of renal diseases from a single unit in China:Analysis based on 13,519 renal biopsies[J].Kidney International,2004,66(3):920-923.

[3]付平,张凌.紫癜性肾炎诊治进展[C].2008首届中国肾脏内科医师年会.

[4]Yong AMY,Lee SX,Tay YK.The profile of adult onset Henoch- Schonlein purpura in an Asian popul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2015,54(11):1236-1241.

(收稿日期:2018-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