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与传统武术的技击比较看传统武术的当代价值*

2018-11-26 01:34田文林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技击传统武术太极拳

田文林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

尽管传统武术有着多元功能价值,但对于许多武术家来说,技击格斗能力一直被认为是传统武术最重要的功能,民间判断一个武术家武学修为的高下也往往是落脚在格斗能力的高低上,所以总会于不自觉中进入一种“技击至上”的语境。然而,从时代语境考量,这种观念已不符合当代社会对它的主流价值诉求,也与有学者提出的21世纪中华武学乃是“以武术为对象的身体修为之道”[1]的正确发展方向相违背。

本文试从创生的视角,以现代散打运动和传统内家拳为例,对现代武术与传统武术的技击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比较;并根据需要与价值功能关系的理论,阐明传统武术在当代发展所应彰显的功能价值,以期为传统武术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今社会需求,进而获得更好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现代与传统武术的技击比较

1.1 目的明确专一:现代散打的创生

众所周知,现代散打创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作为该运动主要创始人的张文广在其自传中对它的创生背景有过这样一段记述:“武术运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套路形式,动作内容包括技击含义;另一种是以踢打摔拿四击方法的形式,即武术散手,俗称散打……一段时期以来,武术的主要功能是健身。因条件的限制和诸多因素的制约,武术散手并没有也不可能以体育竞赛的形式展现……时代在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武术套路的练习、比赛得到广泛的肯定和开展后,武术技击项目提到日程上来了……为此,1978年,国家体委运动司专门成立了武术散手调研组”[2]。从这段记述中可以看出,现代散打运动的创生乃是为了彰显武术的技击性,弥补套路运动只练不打的缺憾,使现代武术运动能够“练”和“打”两条腿走路,其目的非常明确而专一。

另在笔者走访原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散打教研室某位领导时,他说:“当时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部门在综合借鉴现代韩国跆拳道、泰国泰拳的腿法、西方拳击的拳法和蒙古摔跤中的摔法等技术基础上创编出散打技术体系的,其规则、比赛模式也是借鉴了西方拳击的规则体系和模式”[3]。从中也能看出,相关部门在组创散打运动时,其用意就是将它打造成一个综合踢、打、摔的纯粹格斗类比赛项目。

1.2 多种目的兼存:传统武术的创生

传统武术的内外两家中,外家基本是以手快打手慢、以有力打无力,所以,它在本质上讲跟其他国家的搏击术并无差别,只是在技法上更丰富、形式上更多样而已。真正区别于他国武技的乃是武术内家,主要包括太极、形意、八卦三个拳种派系,也是公认的传统武术的杰出代表。

太极、形意、八卦的创生时期众说不一,由于不是本文探讨范围,姑置不论。但它们共有的一个特点——运用应物象形,太极、五行、八卦、精气神诸观念构思拳路、创编拳架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仅从它们的名称上便可窥见一斑。下面分别就三家拳术的创生作一简要举证。

1.2.1 太极拳创生

关于太极拳的创生问题,杨玉冰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太极拳本体论》中对其进行了周密论证。结论认为:古人创生太极拳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困扰武术训练中的“习武伤身”的问题,它是在中国古代的太极、阴阳学说指导下,中国传统技击文化和导引养生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技击和养生的统一体[4]。

任海研究认为:“太极拳的产生与套路武术的发展也有着密切关系”[5]。我们知道,武术套路的源头是古代武舞,而武舞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们的娱乐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无论是从陈王廷“忙来时种田,闷来时造拳”的自述中,还是从陈鑫在《陈式太极拳图书》自序所言:“少小侍側(陈王廷)耳聞目見熏蒸日久竊於是藝管窺一斑雖未通法華三昧而於是藝僅得枝葉其中妙理循環亦時覺有趣迄今老大已七十有餘矣苟不卽吾之一知半解”[6],还是从他回顾太极拳的产生时所言:“始祖讳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动周身者,教子孙以消磨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7]的语句中,我们都可以得到一条重要信息,那就是太极拳创生除技击和养生两个因素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娱乐卫生。

换位思考法主要适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劳动争议调解员的换位思考。劳动争议调解员要站在劳资双方当事人的立场和角度,寻找全面解决纠纷的适当方法。二是劳资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换位思考。劳动争议调解员引导、启发当事人相互之间进行换位思考。

1.2.2 形意、八卦创生

关于形意拳、八卦掌的创生,我们从孙禄堂《形意无极学》总纲中可得证实。总纲文字精短,不妨将全文附录如下:

无极者,当人未练之先,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气混沦,无所向意者也。世人不知有逆运之理,但斤斤于天地自然顺行之道,气拘物蔽,昏昧不明,以致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死。于此摄生之术,概乎未有谙也。惟圣人独能参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中返先天,复初归元。保合太和,总不外乎后天五行拳八卦拳之理,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而能生一气者是也[8]。

众所周知,孙禄堂是将形意、八卦、太极融会贯通而“集大成”的一代武学宗师。从他上述这段话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中国传统哲学的太极、五行、八卦三个经典理论范畴是相通的,落实到拳术中都是所谓“一气”,由无极而生太极,太极即一气,一气生阴阳,阴阳变化而不已。二、由“世人不知有逆运之理,但斤斤于天地自然顺行之道,气拘物蔽,昏昧不明,以致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死。于此摄生之术,概乎未有谙也”,可以明显看出祛弱养生是形意、八卦创生的一个重要意图。

应物象形是中国传统武术独有的一种创生理念,“模仿动物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武术,也是中国古代体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几乎所有的武术门类和流派都或多或少有模仿动物的内容”,而“武术仿生不是单纯地模仿动物的动作外形,而是通过仿形,进而模仿动物的神态,体会生活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的动物的意境,达到陶冶性情、丰富感情的目的。将防身、健身、养性、怡情融为一体。这是古代武术向娱乐方向发展的一个丰硕成果,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创造”[5]。无论是形意拳之十二形——龙、虎、猴、马、龟、鸡、鹞、燕、蛇、骀、鹰,还是八卦掌的基本掌型龙爪掌和牛舌掌,这种仿生象形的创拳理念都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正说明了古人创形意、八卦除技击、养生之外,亦有一层审美娱乐的含义。

1.3 现代与传统武术的技击比较

通过上述对现代散打和传统内家拳创生的简要论证可以清晰地看到:现代散打运动的创生目的明确而专一,即是且只是为了提高技击格斗能力;而传统内家拳的创生动机则是一个融技击、养生、娱乐于一炉的统一体。创生动机上的这种明显差异会使二者走向完全不同的路途,如果只从提高技击能力的角度考量,毋庸置疑现代武术要比传统武术更为有效和快捷,这也反证了为什么传统武术“出功夫”的周期要明显长于现代散打。

其次,太极、形意、八卦的创生方式是吸收中国传统哲学、医学的理论,同时结合仿生创拳——“动物世界中攻防格斗的千种形式、万种变化,不断激发着中国古代武术家们的灵感,为他们创编武术动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5],显然,这种创拳方式更近似于一种艺术创造,违背了技击格斗“实践出真知” 的铁律。以形意拳为例,“形意拳一开始是一种模仿动物形象的拳术。这种拳术不仅要求在外表上惟妙惟肖地模仿动物活动的外形,更重要的是要求模仿动物动作的内意,即模仿动物的内心世界。外形与内意结合,通过练形而练意,因此叫形意拳”[5]。形意拳的创始人姬龙峰,本来枪术很高明,有“神枪”的美号。他创形意拳的经过据说是这样的:“他感到如果一个人生活在天下大乱的世道,自然可以随身带着枪来保护自己的安全。但是在太平之世,要是总扛着一杆长枪或者别的什么兵器出出进进,不但自己感到可笑,人们也会奇怪,但不带兵器,万一遇到不测,用什么来自卫防身呢?想来想去,决定将自己精通的六合枪改为六合拳。形意拳最初的形态‘心意六合拳’就是这样产生的”[5]。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由枪造拳”显然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和真正经过“两两相搏”切体实战后的经验总结完全是两个概念,其实际的技击效果自然可以想见。中国武术拳种中,类似这样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

与此相反,现代散打即使在创生初期的摸索阶段,也是“先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院、武汉体院三个单位进行散打的实验,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2],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更是严格遵循实践出真知的规律,通过竞技场上的真刀实弹的探索,渐渐完善自身技术体系,所以,它的技击实效自不必赘言。

综上所述,从现代和传统武术创生目的的视角审视,如果单从技击格斗能力一个维度去作比较,显然传统武术没有现代武术有效且快捷。因此,如果只是想通过习练武术达到防身自卫的目的,现代武术(散打)无疑是更好的选择。换言之,虽然技击功能仍然是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功能,但它已不是传统武术的优势功能,而且与当代社会对武术的主流价值诉求也已不甚相符。所以,传统武术应该与时俱进,根据自身特点、优势以及社会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在当代的功能价值定位。

2 养生:传统武术的当代价值彰显

传统武术容身其中的当今社会环境,比较最初孕育它的农耕社会而言,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而“从中国武术‘文化空间’的演变看,变迁了的或变迁着的环境与其承载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之矛盾如何解决,直接关系到传统武术的生死存亡”[9]。社会学的理论认为,人是社会中最根本的因素,人的需要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反过来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从文化学视角看,“一种文化的兴衰,往往依赖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数”(乔晓光语)。这就启示我们,传统武术的当代功能价值必须要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为重要指针。

首先,要认清当今社会形势,认清生活在当代社会中人的需要。正如和什格图在《存在与价值》一书中所言:“价值都是对于人的价值,没有人就没有价值可言。只有深入分析人的存在才能把握价值的根源,而需要是人存在的内在要求”[10]。 同时,要承认对于身体活动的需要,不同人群会根据自身状况和需要作出不同的选择。以往我们对这一点在认识上比较盲目,眉毛胡子一把抓,无重点无主次地强调传统武术的多功能性,试图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结果反而事与愿违。例如强求大多数青少年去习练太极拳,没有考虑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没有认识他们的需要,或者干脆视而不见。这种违背人身心发展需要规律的做法并没有改变太极拳的状况,到现在除强行在学校推行学生们不得不为之外,我们在各大公园、健身会所看到的太极拳习练者多数依然是中老年人。传统武术的受众不必也不可能是所有人,它应该有自己的耙人群,笔者认为它的靶人群是中老年群体,能够抓得住这个庞大的人群已经足够。有人会说青少年是传承中华武术的主体,如果忽略他们,中华武术将会失传。这未免杞人忧天了,当今全球一体化,信息获取极度便捷,终身教育大行其道,不管什么年龄段的人随时都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获得信息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产品,不管他以前有没有接触过。未见得从学校里习得的就会是自己将来进行身体练习的手段。

其次,要认清自己,即要清楚自身具有的哪些功能能够满足其靶人群(目标)的身体活动需要,而且这些功能又是现代体育项目所不具有的。正如印度诗哲泰戈尔在《人生的亲证》一书中所言:“精神的商业经是,栖居在不同地域的人类为人类的大市场带来不同的产品,每一种产品都是互补的和彼此需要的”[11]。台湾学者黄俊杰也指出:“在多元文化论述当令的今日,中国人文研究应深入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之特殊性的议题,并开发其普世意义与价值,以便与西方或其他文化互相参照”[12]。传统武术作为中国创造的一个“产品”,一个代表“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正是因于它的独特性才使它能够在世界体育市场里同西方现代体育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占据自己一席位置。竞技武术已经在西方体育影响下实现“项目化”的蜕变,传统武术则更应被作为一种“身体文化”来看待,这种“身体文化”不同于西方体育文化主要是发展人的自然属性的身体活动,而更多是一种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文化涵化”过程,是一种“修为之道”。

基于上述讨论,本文认为从大处讲,养生是传统武术在当今社会应该彰显的主要功能价值,具体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2.1 养性休神

通过对一些业余太极拳习练者的访谈了解到,他们习练太极拳的目的大多聚焦于通过太极拳的习练,调节身心,从而可以更好地生活。被访人群普遍认为太极拳这种柔慢舒缓、动静结合、静心冥想的身体活动方式非常有助于他们放松身心、修养性情和开阔胸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居住人口越来越多;同时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空间的狭小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紧张,使得人们非常容易精神紧张,情绪烦躁,积之日久则会威胁身心健康。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是现代体育以其宣情绪、调精神的功能价值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了人们假日余暇强身健体、善渡时光的重要手段。然而,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现代大多数体育项目“更高、更快、更强”的特征往往于不经意间把人们工作场上的竞争迁移到运动场上,不管是跑、跳、踢、打,在相对剧烈地运动中,人们可能得到了情绪上的释放和身体上的锻炼,但浮躁而紧张的内心并不能得到改善,复归平静舒展。而“中华传统养生学认为脏腑、形体、呼吸的修炼,如果没有精神上的淡薄宁静,没有达到‘清净无为’、‘离形坐忘’的境界,就很难取得‘形神相亲,表里俱济’的效果”[13]。宋代大儒朱熹亦曰:“夫人心活物,当动而动、当静而静、不失其时,则其道光明”。传统武术,特别是以太极、八卦、形意为代表的内家拳法,以其迥异于现代体育的动静兼备的运动形式,在帮助人们从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慢下来,玩味“身体”,审视内心,静思慎独,进而清心寡欲、休憩精神方面有着独到的功用,已为养生学界所证实。所以,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中的首要功用是通过身体外练的方式解决人们普遍存在的精神紧张、浮躁易怒的心理问题,养性休神,宽心自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2.2 养形康体

传统武术养生的另一功能价值体现,是满足当代人养形康体的需求。当代人由于营养摄入过剩,缺乏足够身体活动,造成诸如肥胖、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抑郁症、失眠等等所谓“文明病”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侵扰、威胁着大众健康。因此,养形康体应时而成为当代社会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养形康体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来源也是东西方皆有,但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无疑是其中最具魅力的一朵奇葩。“中华养生观认为,各种养生方法都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等以修炼人身三元——精、气、神。把‘精气神’视为人体生命存亡的关键所在,认为只要精足、气充、神全,自然能够祛病延年”[14]。传统武术本身就跟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术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因此它同样把精、气、神视为行拳练功的必备条件,并将精足、气充、神全视为其追求的至高境界。所以,传统武术正可以在养形康体方面彰显自身优势,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群尤其适用。因为一方面它没有太高的体能要求,像现代武术套路对柔韧的要求,散打对力量、速度的要求,球类活动对灵敏的要求等等;另一方面它的慢节奏、小强度的负荷特点,也适用于患有上述文明病的人和体能较差者,对于预防疾病、提高体质具有独特功用,这一点早已得到众多科学实验的证明。所以,在传统武术的技击价值逐渐衰微的今天,突出其养形康体功能,满足身处健康危机中的人群、特别是中老年群体对健身养生的需求与渴望,应作为传统武术在当今及以后很长时间里展示自身、服务于社会的重要着力点。

2.3 娱情怡心

正如上文所述,应物象形是中国传统武术独有的一种创生理念。该理念一方面说明古人创拳寓含了娱乐审美的动机,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趋向。邱丕相曾从书法与武术套路的类比中揭示出相对于西方审美观念的外在形体美、力的美而言,中国武术更注重气韵之美和意境之美,讲究“形断意连”、“势断气连”、“气韵生动”等[15]。其实,纵观绘画、戏曲、舞蹈、音乐等等各种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注重气韵和意境美实乃中国人对于万事万物普遍持有一种的审美标准。所以,作为隶属于体育范畴的传统武术,与其他现代体育项目相比,其独特的艺术和审美价值,更为符合中国人的口味,特别是对于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中老年人群,这种审美特点尤为适合。与此同时,当代人们物质生活的日渐富足、余暇时间的增多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也为人们体悟、感受传统武术的美,娱情怡心于传统武术的行拳走架、“亲证生命”之中提供了物质和思想保证。

3 结语

审视中国武术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武术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从来就是以国家、社会、人民的需要为其重要指针的。在枪炮出现以前漫长的冷兵器时代,军事战争和人民自卫的需要使得武术的技击功能得到彰显,成为它最主要的价值功能。近代以降,中国社会外患内忧、风雨飘摇,武术的技击功用虽然相较冷兵时代有所削弱,然作为“强种强国”和“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仍可谓这一时期武术的主要功能;与此同时,受西方体育的影响,武术以体操的形式进入学校,其健身育体的价值也开始受到关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邓小平,1985)的世界局势下,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策略导向下,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变——政治更加昌明、经济更加发达、社会更加稳定……,这些变化使人们的生活内容和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于农耕社会的传统武术只有与时俱进,根据时代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功能价值重心,满足变化了的社会对它的主流价值诉求,方能在新的时代继续保持自己的勃勃生机。

猜你喜欢
技击传统武术太极拳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非遗”视角下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研究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