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分析

2018-11-26 13:04曾及恩王开珍
少年体育训练 2018年7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医学体育课

曾及恩,王开珍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0)

1 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1.1 医体结合有利于健身防病,提高公众生活质量

医疗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体育运动则能促进公众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达到防病健身的作用,两者在服务公众健康方面有着相同之处。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有利于为公众提供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由于公众健康基础差异较大,因此在体育运动中运动时间、强度、运动次数等都有一定差异,这就需要以医学知识进行科学引导,为公众设计更科学有效的体育运动方式。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给予相应的医学监督监测,从而使体育的健身防病作用更为突出。在医体结合理念下,医学课程涉及中医、西医、临床学、心理学、运动学等多个领域,教师需要有丰富的学科背景,从而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拓展学生视野。

1.2 医体结合有利于帮助公众摆脱亚健康状态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公众的生活压力、心理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进而引发各种亚健康状态,亚健康会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引起各种脏器疾病,严重影响公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质量。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亚健康人群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已经占据人口总比例的70%。医学健康研究机构通过大量跟踪观察实践证明,通过体育运动有利于改善亚健康状态,科学运动、适度锻炼能够提高机体功能,无论是从生理还是从角度来看,体育运动对于亚健康的改善作用非常明显。此外,在饮食营养方面要注意科学搭配,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利于帮助公众应对亚健康。基于此,在医学人才的培养中要突出医疗与体育相结合的优越性,从而培养更多具备专业医学素养同时又精通体育运动的复合型人才,为保障公众健康提供更完备的专业服务。医体结合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国家医学与体育教育的双向发展,有利于在医学教育中强化体育教育影响,在医体结合模式下,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到体育健康和医疗保健活动中,对促进公众身心健康、科学预防疾病有着重要意义。此外,从医体结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看,这一新模式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特点,尤其是能够收获更高的社会效益,可谓一举多得。

1.3 医体结合有利于预防疾病,维护公众身体健康

在医疗康复过程中,患者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对于疾病康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减轻患者病痛,减少疾病困扰。但是患者从事体育运动必须有专业医生的辅导和许可,要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康复理念,不能侧重于体育运动而忽视用药。医生要对患者的体育活动给与科学设计和合理指导,在运动过程中需要有医护人员密切监护,在运动形式上要与患者身体特点、病情特点相吻合,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康复作用。患者通过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改善自身生活状态,使身体器官各项功能获得强化,从而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体质,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而且体育运动由于改善患者情绪,在运动中释放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从而使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心境,这一点对于患者康复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普通公众而言,体育锻炼同样能够获得这样的效果,有利于运动者保持健康开朗的情绪,促进其身心健康。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医体结合对于增强公众体制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缓解当前公众亚健康状态的不良干扰,促进公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新型人才培养中,必须要强化医体结合的重要性,优化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医体结合意识,从而更高地为医学健康服务,促进国家医疗健康事业稳步发展。

2 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2.1 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必须有鲜明的目标和方向,制订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深度优化。在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中,需要关注这一模式的可行性,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增加其实践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才与市场需求相契合,更好地服务于医疗机构。强化复合型人才的实践能力,才能避免医体结合纸上谈兵,促进复合型人才综合素养的提高。

从医学人才培养角度来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以下特点:(1)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在保证其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还需要具备完善的医疗健康意识;(2)医疗技术服务于基层的意识,更多的关注基层医疗服务,真正为促进公众健康服务。基于此,在医体结合背景下制订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以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医学知识技能素养,通过体育教育的实施引导学生认识到医体结合的重要性,尤其是体育对于健康的促进和改善作用,使学生对体育学、运动学知识有系统性了解,从而对体育运动的具体效果有更深入的认识。此外,在教学当中要结合运动疗法、运动康复原理等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健康促进作用、尤其是在疾病的对症干预中有深入认识。能够根据患者病情制订科学的运动康复计划,从而使医学生成为医体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2 课程设置

2.2.1 体育课学时安排。不少医学院在课程设计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体育课课时不足,进而导致医学生会与体育运动和医体结合的实际效用关注不足,不利于学生医体结合意识的培养。因此,在高校整体课程设置中要突出体育课程特色,尤其是医体结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更需要有充足的体育课时为基础。体育课时占比应当在总课时的10%左右,从而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此外,一些高校仅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三四年级之后体育课被取消,这样的课程配置不利于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系统性把握。针对这一问题,高校需要适当增加体育课设置,在人才培养全程融合体育教育,保证大学学习的每一阶段都有体育课。同时在学生实习期间可以设置健身指导课程,以强化医体结合的人才培养成效。

2.2.2 加强课程改革,设置综合化课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突出综合化特点,在课程设置中突出这一趋势,关注不同学科的教材融合,进一步强化课程改革成效,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出综合、整合、融合特色。从人体科学角度来看,体育和医学均属于学科体系的重要分析,两者本身就有不少相同相通点。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通过两者的相互联系作用,能够形成课程的支持拓展性,因此教师需要注重两者的有效融合,促进医体结合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复合型素质的稳步提高。医学人才同样需要具备运动保健、运动康复、运动设计指导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完善的理论基础,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优化课程配置,与医学教育改革步伐相一致,通过医体结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公众健康保障提供优质服务。

2.2.3 体育理论内容。在医学专业常规教学中,体育课程的设置密度要合理,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强化自身体制,促进学生健康素质的真正提升,为学生未来参与医疗服务奠定良好基础。在这一目标引导下,学校需要适当提高体育课设置比例,尤其是增加体育理论方面的教学。结合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相应的运动疗法,能够指导患者进行运动康复,能够对各种运动伤害、突发情况进行急救并采取有效救治措施,通过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体育康复作用,提高公众健康指数。

2.2.4 体育实践内容。医体结合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不但需要掌握相应的体育康复理论,同时更需要掌握体育运动指导能力,能够对患者进行全程运动康复引导,帮助患者改善生活状态,提高其生活品质。在具体实践中学生需要重点选择1~3项体育康复运动,选择2项体育医疗运动,掌握其运动特点和指导特色,通过医体结合为患者制订更科学的运动康复计划,使患者通过康复运动恢复健康,促进其健康体质的形成。

3 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在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下,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模式:(1)以医学专业课程为基础进行人才培养,在日常教学中要强化体育理论与运动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掌握专业医疗知识的同时,对于运动康复知识有全面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医体结合职业特色的形成打好根据,突出医学学习当中的体育学融合优势。(2)在体育课程中培养复合型人才。体育教师需要结合当前医体结合人才培养特点以及专业要求,重点讲解运动原理,引导学生掌握运动疗法,并对运动当中的医学原理、人体力学等知识做详细分析。(3)结合校内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常规教学之外,学校要有计划的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形式灵活、易于操作,与医学实践相融合,如搬运伤者、掌握体质测试技能、进行运动医学技能竞赛等,从而丰富课程实践,使学生将医学体育知识融合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在医疗康复中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促进患者健康指数的提高。

4 结 语

医体结合背景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是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促进公众健康素质提高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主流方向。高校要注重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合相关体育知识内容,保证体育课时,通过医体结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强化学生的医体结合意识,促进学生在职业发展中实现两者有机融合,为保障公众健康提供更专业的医体结合服务。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医学体育课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体育运动
《安徽医学》稿约
医学的进步
体育课上的“意外”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