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异化与竞技体育异化的比较研究

2018-11-26 21:13庞瀚博鸿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工具理性异化竞技

彭 超,庞瀚博鸿,王 娜

前言

学校体育异化和竞技体育异化当下体育学研究关注较多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试从形成因素、具体表现和解决纠正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旨在对后续研究和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学校体育异化与竞技体育异化在形成因素层面层面的相似性

1.1 主体性缺失

体育主体,是指参与体育实践的人。体育主体性是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的属性,是人能动创造性的体现,是对人实践活动的客观反映,是探讨体育内涵的主动因素[1]。

从学校体育来看,广大青少年学生是体育参与的主体,他们正值青春年华,富有生命力和拼搏精神,本应能动地、自主自觉地通过体育锻炼和运动竞技来释放活力,纾解情绪,表达情感,磨砺意志。但在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主体性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受到了制约。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简单地将学校体育所应达到的目标数字化,转化为行政命令层层下压,最终将学校作为这一压力的最终承担者,这便使得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应对压力,完成达标任务,不得不将以两操一课一活动为基底,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方针的学校体育打造成以应试过关甚至通过检查验收为导向的变了色的学校体育,使得我要锻炼变成了要我锻炼[2]。其次,这种简单粗砺的导向一旦形成,学生个体差异、运动基础差异在学校体育运行过程中将无法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个人努力、锻炼诉求和心理压力也随之难以得到应有的关注,这使得他们的身心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渐渐使他们产生了厌弃、疏离的情绪。

从竞技体育来看,运动员是参与其中的重要主体。他们具有良好的运动天赋,优异的运动技能,对体育运动有着非同常人的热忱和职业精神,同时对所属运动队伍和祖国拥有着独特的荣誉感。但在这一领域中,也存在一些主体性缺失的状况。一方面,由于金牌主义、锦标主义的泛滥,许多体育行政部门将金牌视作唯一的体育政绩,将之下压至各级运动队,直至具体的教练员、运动员,然而运动竞赛的结果毕竟有其偶然性,一些运动项目的实力差距也难以一时追平,单纯以金牌指标进行赏罚褒贬难免埋没了运动员的个人努力,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一些行政部门、企业部门对所属的各类运动员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进行大量的物质奖励,许多运动员借由大型赛事优胜的机会频频增加社会知名度,这使得许多运动员形成了比赛获胜=名利双收的看似正确实则有害的逻辑路径,使得他们不再是为了自我实现、职业精神和荣誉感而训练、参赛,而是单纯地将体育当作实现阶层跃升,获取个人名利的工具,使得我要拼搏变成了我为名利拼搏[3]。

应当承认,就现阶段的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而言,制定相关指标进行考核监督是必要的。没有这一根指挥棒,学校体育工作的随意性过大,缺少量化目标,则无法利用反馈—评价—再反馈的过程指导整个工作流程,使之具有客观参照,竞技体育工作投入大量国家资金,也必须在一些硬杠杠上看到成效,才能保证国家利益的彰显,对运动员、教练员和其他体育工作者进行必要的物质奖励和宣传报道也有利于建立良性的激励机制。然而,过度的考核导向必然会导致变了色的应付导向,过量的物质奖励、宣传表彰和金牌计数必然会导致变了色的功利导向,进而造成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主体性缺失,青少年学生和运动员不再为了体育而体育,不再自觉地、主动地投入热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投身体育。

1.2 工具理性主导的体育价值观泛滥

工具理性主导的价值观,集中反映社会生活中资本和权力主体对体育的需要和利益。它把体育当作实现经济、政治功利目的的工具系统,当作一个人们以种种技术形式(运动项目)进行的身体运动的集合,当作一个无人称的或非人格化的身体运动技术操作活动系统[4]。

学校体育领域中,受到工具理性影响的学生,参与两操一课一活动的目的一为过关,一为评优。前者为了应付体育期末考试或体育测试,亦或是某些必须参加的体育竞赛或活动,学生们往往秉持着“过关万岁,多一分努力浪费”的消极心态去准备和参与,后者则是为了达到某些更高的学校制订的评优目标,亦或是一些对体育运动青睐有加的企业的工作实习机会。

竞技体育领域中,也存在那种受到功利性目的驱使,受到驾驭、操控和规训的情况。特别是许多运动员、教练员希求通过优异成绩赚取名利改善自身状况,一些人将所接受的有组织的教学、训练、比赛等当做赚钱的门路,实质上将个人的身体、技能改造成一部机器以达到获利目的,这与体育运动使人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初衷是相悖的。此外,在“后奥运时代”来临之前,那一时期体育运动的锦标色彩较为浓厚,国家和社会力量联合办体育的模式比较受限,竞技体育的评价标准、舆论争鸣和思想阐发均比较单一、单薄,竞技体育往往成为国家体育部门投入资金实现政治目标的“独角戏”,人们关注的往往是达到政治目标的效率和效果如何。

工具理性主导的体育价值观念之下,体育运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不再被重视,它被扭曲成了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竞技体育目标的工具、手段,或是为了个人目的,或是为了经济利益,或是为了政治利益国家荣誉,但从长期看都偏离了体育的本来面目,应当被视作损害体育机体的不良倾向。

2 学校体育异化与竞技体育异化在具体表现层面的差异性

2.1 被动参与与主动放弃

在具体表现层面上,学校体育异化与竞技体育异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主体性缺失这一相似成因的影响之下,青少年学生和运动员分别表现出被动参与与主动放弃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

各级各类学校中的青少年学生,由于学校主导的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的强制性和规训色彩愈发浓厚,这使得学校体育更多的以满足学校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为导向,学生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和全面发展在一些情况下并未成为第一顺位的着眼点,这使得青少年学生渐渐丧失参与学校体育的主体意识,造成了“爱运动,但不爱体育课”,甚至出现了因不喜欢体育课而片面地否定体育锻炼的价值的情况。

而在运动员群体中,一部分选手将参与竞技体育视作完成政治任务或者获取经济利益,改善个人物质生活条件及社会地位的过程,个人的职业精神、荣誉感和对自我实现的不懈追求成为了顺位靠后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运动员主动放弃公平竞争,重在参与、崇尚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和运动员风度,而是将个人的身体素质、习得的运动技艺和竞技机会作为获取利益的“资本”,放弃了内心的崇高追求和理想志向。

2.2 阶段性的过关导向与长期性的名利竞逐

在工具理性主导的体育价值观念影响下,学校体育异化和竞技体育异化又表现出另外一种不同的形式:阶段性的过关导向与长期性的名利竞逐。

工具理性主导的体育价值观之于学校体育最显著的影响,是自上而下的“过关”思维主导了整个学校体育的实施。基层教育行政部门为了完成期限内的各项指标而开展工作,各级各类学校则为了应对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督导验收而制定具体的本校学校体育实施计划,而最底层的一线体育教师和学生则也必然受到学校“指挥棒”的影响,不断调整、规制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这一“过关”目标,最终也就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学校体育异化中的“阶段性的过关导向”。

而长期性的名利竞逐,则是工具理性主导的体育价值观在竞技体育异化当中的一个重要表现。一些组织和个人将竞技体育作为一种谋取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工具,将之变成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一旦形成这种观念上的偏差,他们就会长期地利用竞技体育作为为个人牟利的工具,甚至一直贯穿整个职业生涯,抑或直至某些“东窗事发”的时刻。例如注明自行车运动员阿姆斯特朗因在职业生涯中服用禁药,被取消了1998年8月1日后所有的参赛成绩,其中包括七个环法自行车赛冠军。这种长期性的名利竞逐,会渗透入竞技体育的各个层次,不仅有个别教练员、运动员的为个人名利而进行的舞弊行为,也有前东德、近年来俄罗斯、卡塔尔、美国盐湖城在为了取得优异成绩或取得知名赛事办赛权,进而增进城市知名度和国际声誉而采取系统性的造假、服用禁药、对抗检查、行贿等行为,这些行为往往是有组织的,系统的,甚至有高层人士参与其中,较之学校体育的异化表现,影响更坏,对体育机体的毒害也更深。

3 学校体育异化与竞技体育异化在解决纠正方面的比较

3.1 相同点:正本清源,纲举目张

在解决思路方面,学校体育异化和竞技体育异化的纠偏都首先依赖于正本清源,匡正指导思想,而后以人本的、科学的、合理的方式系统设定目标,统筹安排工作任务,规范个人和组织的行为。就学校体育而言,首先在制定总体目标时,应摒弃旧有的基于工具理性的体育价值观,将学生视作生产线上待加工的半成品,将学校体育视作一道“加工工序”;其次,应当由青少年学生本身活泼好动,情感丰沛,富有活力的特征出发,引导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和需求,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最后,学校体育不应仅仅强调其强身健体的功能,而应当基于新近的教研、科研成果,积极探索其提升学生自我认知,培养规则意识和团队精神,塑造青少年个性等方面的功能价值和具体路径,给予学校和教师更大自主权,避免“唯指标论”。就竞技体育而言,一方面应着力减少政治、经济等社会子系统对体育的扰乱,培养运动员的职业荣誉感,引导社会大众关注体育运动本身,关注体育人的精神和公平公正,催人奋发的竞技文化,淡化输赢成败论英雄的观念;另一方面则应调整对拥有优秀竞赛成绩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奖励策略,增加对违规、违纪的处罚力度,统筹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从多维度衡量运动员的贡献。

3.2 相异点:实施路径与具体策略

在具体的实施路径和策略方面,学校体育异化和竞技体育异化存在一定的差异,解决学校体育异化问题的关键在于破除上级部门施加的“指标”,进而解除学校、教师、学生的过关达标为导向的异化行为,因此主要需要相关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的调整,以及考核方式的相应变革,还有对一线人员灵活性、自主权的下放和鼓励,而竞技体育异化问题主要依赖于主管单位和社会公众“唯金牌观”、“成王败寇观”的逐渐转变和相关监督机制的调整,牵涉面较广,例如公众体育价值观念的转变,人文体育精神的觉醒,相关部门方针政策的调整,打击竞技体育“假、赌、黑、药”力度的加强和手段的进步等等。

4 结语

学校体育、竞技体育是当今体育运动事业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异化问题既有相似的,基于主体性缺失和工具理性误导的形成因素,也在具体表现和解决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二者的异化问题仍有待研究者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也必须借助于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工作者、管理者和所有参与者的关注和努力逐步改善。

猜你喜欢
工具理性异化竞技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
学前儿童价值观培育的可行性研究
花与竞技少女
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探析
从精神生态学角度看《白噪音》中后现代人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