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们走过青春期

2018-11-26 10:57王玉玲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小奇妹妹校园

王玉玲

青春期是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帮孩子们尤其是留守儿童顺利度过这段人生的关键时期,需要班主任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

小奇的爸爸长期在上海打工,每年只有春節回来一次,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很少,使得父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文化程度不高的妈妈对处于“叛逆期”的儿子也是束手无策。

“老师,您教书二十多年了,碰到过像我这么不听话的学生吗?”小奇感冒了,在我用电动车带他去看病的路上,他突然这样问我,“我一次次惹您生气,您却还一次次给我机会,而且像妈妈一样带我去看病……”这话竟然出自小奇之口,令我十分诧异!

一幕幕往事历历在目:八年级时他成绩处于中上游,能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是个让老师和家长放心的好学生、好孩子。可这一切在进入九年级的时候全变了:厌学、逃学、上网成瘾……

第一次是让学生捎假回家看病,却比平时晚三个小时才到家,其实我知道他并没生病。第二次请假外出理发,却迟迟不按规定的时间返校,我把学校附近的六个理发店找遍,根本没有他的踪影。第三次是以打扫卫生区为幌子,走出校门后,笤帚一扔,一溜烟跑了,班长在后面追着喊:“班主任会担心的!”“那你告诉班主任一声,就说我不上学了!”他头也不回地回应。

本以为经过家长和老师不厌其烦地摆事实讲道理后,他会被我们的苦口婆心所感动,可他还是出现了第四次逃学。当我想再给他一次机会的时候,他却主动收拾好衣物、文具、书本,退学了,甚至没与我做最后的告别,就匆匆离开了校园!

谁知,在家一周后,他决定重返校园。我非常惊喜。小奇随后的表现真的令人刮目相看……

不久,小奇的妈妈打电话告诉我:“我儿子说最对不起的人就是我和您!”虽然只是简短的一句话,却足以使我的眼角湿润,感觉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

再说说小蕾。她积极上进、学习勤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且善解人意、乐于助人,是老师们公认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她从小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博览群书,是同学们公认的才女。

可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父母离异后,她开始站在小凳子上帮妈妈做饭,放学后照看妹妹。去年,妈妈为了生计去外地打工,把妹妹带走了,只剩她孤零零一个。终于,她忍受不了孤独和寂寞,在我面前痛哭!我说:“有老师呢,周末跟我一起回家!”怕她会感到拘束,我还邀请了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像她一样孤单的刘艳。饭后她们俩抢着刷碗,多么懂事的孩子啊!

聊天时我耐心地倾听她们诉说各自的心里话,并不时给予安慰和鼓励。第二天我带她们去日月湖风景区游玩,放松心情,并把她们爬山、捡鹅卵石时快乐的瞬间拍照留念。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今年,母亲节那天,刘艳给我发来短信:“老师,虽然你不是我的妈妈,但是在我心目中,你就是我的亲妈妈!”

多么可爱的孩子啊!青春期的孩子,他们需要的不是疏离,而是接近。当然,接近时我们要怀着真诚、尊重和爱。

(责 编 欣 航)

猜你喜欢
小奇妹妹校园
我的妹妹不爱我
看,我的石头
我的妹妹 等
带妹妹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