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五论

2018-11-26 10:57朱丹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大局观研讨自学

朱丹

教师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柴米油盐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课堂的“世外桃源”。现实世界里,因为政治和经济地位的原因,教师感到人微和言轻。但课堂的“世外桃源”里,因为有了科学的瑰奇和人文的美丽,教师便有了诗意和远方。鲁迅的一首诗中有这么两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课堂就是教师的“小楼”,教师身在其中,感受着生命的纯洁和真挚,享受着理想的真善和静美。无怪乎孟子说:“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小小三尺讲台搭建起教师的几乎整个精神世界,那里有大爱的教育情怀、艺术的教学设计、足够的思想深度、丰厚的学科素养……课堂,是教师个人事业的大天地和学校文化的大世界。

关于课堂,笔者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评价:

一、课堂的布局

课堂首先要有大局观。课堂是社会着眼于人类未来发展的、以知识为载体的生命活动场,这种活动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化身,更以自己的教育眼光和教育思考影响着学生。人们希冀着明天更美好,这个梦想靠更优秀的下一代人来实现。课堂的意义就是培养出更优秀的下一代人!让下一代人完成上一代人的夙愿,让知识得以传承和发展,让人性得以进化和完善。

从这个根本出发,课堂的功能就要既着眼于学业成绩的发展,又着眼于支持着学业成绩发展的心智成长、意志成长和品质成长。课堂的任务既要着眼于知识学习的战略战术,又要着眼于品行培育的春风化雨。课堂的评价既要着眼于教学的成与败,又要着眼于教育的得与失。

有教育大局观的课堂,教师既有关于学科知识的严谨构思,又有关于思维、视野、道德的教育设计。

有教育大局观的课堂,教师总在课堂方案里把学生的自主活动放在设计的首位考虑。

有教育大局观的课堂,既不否认认知规律在学业发展中的指导意义,又重视价值观、理想主义和心脑科学在治学上的重要价值。

有教育大局观的课堂,笃信自主精神在个体精神和学业的双重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唯知识的课堂只迷信“扣、摽、抓”的管理。

有教育大局观的课堂把“身心成长”作为主旨,唯知识的课堂则把“获得知识”作为目的。

课堂的形式虽然有很多,但从本质上说只有两种课堂: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和以教为中心的课堂。

二、课堂的环节

新课堂都有自学和研讨的环节,但有自学和研讨环节的不一定是新课堂。有的自学是教师把语言的教学变成了文字的教学而已,学生沿着教师设定的路线,思考着教师设计的问题,寻觅着教师设置的答案。这种自学不叫自学,它甚至更加强化了对学生思维的禁锢。自学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开放性。开放性有空间和自由两个维度,丧失了思考的空间,没有了选择的自由怎么能叫自学呢?现在常说要让孩子从“学会”走向“会学”,没有开放性作为自学的前提和保证,怎么能实现“会学”这个目标呢?

研讨是学问切磋的过程。同学之间因为成长中相同的时代背景、相近的学习经验、相通的语言表达方式,极容易获得一致的心理取向,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的沟通气氛。

研讨应该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进行,这样说和纪律无关。宽松指的是学生没有“回答错了”的恐惧,指的是教师摒弃强势引导的企图。

研讨不应该有行政化的分工,不需要构建组长和组员关系去推进研讨,而需要营造沙龙式的环境氛围和心理氛围,民主最应该出现在研讨的场合。

研讨可能会冷场,当讲授已经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主动思考的欲望、切磋交流的欲望就会降低。这个时候教师要注意三点:第一适当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第二增强耐心和定力,特别要爱护孩子的表达诉求并尊重孩子表达的结果。第三放松对问题讨论的方向和局面的控制,教师不要用自己的经验定式去干预学生,不要有对课堂失控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可能来自于自身的实力不足或维护师道尊严的心理。其实当你抱定了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的心态,想象中的复杂和难堪就会变得简单和太平。

精讲是课堂上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环节,是教师学科教学水平的试金石。“精”字有两个意思:一是数量要少,二是质量要好。“精”就要对教材有取有舍,舍就是留一些内容给学生自学和研讨,取就是教师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地讲解,而不是面面俱到地在教材上盘桓——反复讲、反复练、反复考,这样很难做到精讲。多讲很容易,精讲却需要立足教育的本质,站在学科的高度,抓住精要,区分纲目,将章节与章节甚至学科与学科融会贯通,萃取出学科思想,归纳出规律方法。

三、教师的基本功

教师有两项最重要的基本功,一是板书,二是朗读。板书有两个指向:一是粉笔字的书法功夫,二是板书内容的概括能力。书法在学堂的地位已经式微,而今写字几乎已成为极少数书法爱好者的非作业性练习。有许多知识分子学问做得很好,字却写得很糟糕。古有“以貌取人”之说,对社会大众来讲,书法虽然不等于学问,但“以字取师”仍然是普遍的心理。

但光字写得好还不行,教师非得有对知识内容的较强概括能力,才能使板书简洁、准确、明快。

在语言类学科(语文、英语)里,朗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情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之前,中小学教师非常重视课堂上的朗读环节,他们读起来摇头晃脑,沉醉于其中。学生也为教师的投入之美、文章的意境之美而感动。教师醉在诗情和画意中,学生醉在理想和远方里。如今的课堂,教师朗读时少了自得和痴迷,学生听读时少了忘我和神往。如果没有了朗读,只剩下语法,只剩下八股套路,语言学科的美还有多少呢!

四、教师的四种能力

第一种能力是处理教材的能力。过去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现在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参考。教材是依据的时候教师必须围着它转,是参考的时候它任教师裁剪所用。教师对教材进行取舍时,必须熟悉教学大纲,熟悉学科知识体系,熟悉学情,在这个前提下写出完整的课案。完整的课案是指要有指导学生自学的学案,要有精讲的讲案,要有体现教育教学艺术的组织教学的堂案。

这种课案是有生命的方案,因为教师走进教室并不是课案的结束,而是课案的进行时。课案要因课堂中的生成问题而随时调节,要因课堂的总体感受在课后进行补充和完善。

第二种能力是培养“问题意识”的能力。有人说出了校门走入社会之后,脑海中留下的东西才是学校学到的东西。据说留在脑海的东西只占学到东西的20%左右,是忘记还是留在记忆中,皆因是否产生“问题意识”所致。若知识经过了苦思冥想、夜不能寐、难以释怀,就会像《酒干倘卖无》里唱的那样“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所谓“问题意识”,就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生发出遐思和异想,遇到过疑惑和困难。好课堂不是一览无余的课堂,而是在思索中感受到柳暗花明的课堂。

第三种能力是课堂的调动能力。这种能力似乎无关教学,但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专注度、学生思维的方向和区域、学习困难生的心理状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反映着“教师主导”角色水平的就是这种能力。这种能力是禀赋,是教师素养的展现,是读书、阅历和课堂经验长期积淀的结果。

第四种能力是语言能力。它包括口头语言、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它决定于先天的智能类型、后天的文化功底以及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口头语言要简洁、明快、亲切、准确。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要和善、形象、友好、自然。语言能力不仅仅表现为伶牙俐齿,它还有着深刻、精辟、风趣、明快、朴实等诸多内涵,是教师核心素养的外显形式。

五、课堂观

课堂的意义对学生来讲,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心智和品德的成长。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历经千山万水,受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才完成了英雄传奇。我想问:千灵万能的观音菩萨、法力无边的如来,为什么没有免除师徒四人的万里迢迢之苦难、遭遇妖魔鬼怪之险境,而只在他们处于束手无策的绝境中时才云端呈祥,救他们出“水深火热”呢?它告诉我们一个生命的真理:想让弟子成佛,就应该只给他指出一个方向,种下一个信念,而后任由其百般挣扎,经历劫难波折,直至柳暗花明……九九八十一难,少一难就不能成佛!

当教师读出《西游记》中这层深刻用意时,课堂观就会发生翻转性的变化。

(作者系国家督学、中國教育学会副会长)

(责 编 晓 月)

猜你喜欢
大局观研讨自学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网络研讨”实现教师多元发展
李昌镐的大局观
李昌镐的大局观
李昌镐的大局观
李昌镐的大局观
告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