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斗西去,留下一片芬芳

2018-11-26 09:49
神州民俗 2018年8期
关键词:民俗学神州老先生

“神州大地绽开了一枝独秀的民俗之花”——乌丙安

这句乌丙安教授的亲笔题词,已经陪伴《神州民俗》走过数十年光阴。翻开1995年《广东民俗》(《神州民俗》前身)创刊号,乌老为《广东民俗》所写发刊词《广东民俗文化新征程》一文中,字里行间饱含了乌老对广东地区民俗文化事业发展的关心与期盼,“这无疑是《广东民俗》踏上的新征程!它将显示广东民俗学者的事业热忱和学术能量,也将给全国民俗文化的繁荣发展展现出令人振奋的前景!”最后一句话,数十个字,乌老对《神州民俗》的殷切期盼之情跃然纸上。现在,我们还能从往期杂志中,翻阅乌老的文章,从文章中感受乌老严谨的学术作风以及他对民俗文化事业的热忱。

但就在2018年7月11日,噩耗从德国传回国内,这位把毕生心血都倾注于民俗事业的民俗学界泰斗乌丙安教授因病与世长辞,享年90岁。

乌丙安先生,1929年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祖籍喀喇沁。195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成为首届民间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在辽宁大学任民俗学专业教授,退休后继续在多所大学兼职继续民俗学教学与研究。同時,乌老先生还是国际民俗学者组织全权会员、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住建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1992年乌丙安先生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荣获美国“20世纪成就奖”;2002年荣获国际龙文化卓越贡献奖金奖;2007年荣获国家人事部颁发的非遗保护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17年入选“中国非遗年度人物”;2018年初荣获“中国文联终生成就民间文艺家”这一荣誉称号。所有成就的背后,是乌老先生对民俗文化事业几十年如一日不变的初心,对民俗事业甘愿倾注毕生心血的见证。从事民俗研究事业以来,乌老始终坚持奔赴在民俗研究第一线,尽管年岁渐长,但仍然坚持实地调研。“我的民俗研究可是靠双脚走出来的。”这是乌老在曾经的一次采访报道中的原话,“我做了62年的民俗和民间文艺研究,每年都会至少100个工作日在下面采风,以至于到哪个地方都努力学习方言土语,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有效的踏查采风”(《辽宁日报》2016年7月A10版文化新闻)这位已达耄耋之年的老人却依然精神矍铄,脚步踏遍了中国的山川大河,身影出现在各个乡镇村落,迈出国门。若不是真的热爱,又怎能保持数十年对民俗文化事业的热情丝毫不见减退。

从创办到坚守,乌老先生始终关注着《神州民俗》的成长,对杂志倾注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大到各种民俗事象的考证,小到为每篇文章字词句校对提出修改意见。乌老先生多次在本刊发表文章,这是乌老先生对《神州民俗》的极大支持。

常听到前辈们口中的乌老,风趣幽默、谈笑风生的讲话,心生敬仰。乌丙安先生的离世,是中国民俗学界的重大损失。泰斗西去,留下一片芬芳,他为我国的民俗学研究领域留下丰富宝贵的财富。乌老先生对民俗文化事业发展的热忱和付出鼓舞着每一位为民俗文化事业发展的专家学者,每一位热爱民俗文化的人,后人将继续中华的民俗文化事业。 (供图 杨秀)

本刊编辑部

2018年8月14日

猜你喜欢
民俗学神州老先生
神州春天更灿烂
绿洲里的老先生
100万只猫
老先生要关注前列腺问题
总括*
《六十种曲》中元宵习俗的民俗学、戏曲学意义
神州共渡好年华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
民俗学研究的多元维度——“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暨2014年年会”会议综述
大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