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促悟 助力建模

2018-11-28 11:48⦿史
小学生 2018年10期
关键词:因数倍数算式

⦿史 军

模型思想在教学中该如何渗透。

先来看A老师的第一次试上。

课堂实录一 因数与倍数定义的建模

郭老师首先出示了自主探究活动一

用12个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各种摆法表示出来。

生1:我把12个正方形摆成一排组成一个长方形,算式是:1×12=12。

生2:我把12个正方形每排摆了6个,摆了2排,算式是:2×6=12。

生3:我把12个正方形每排摆了3个,摆了4排,算式是:3×4=12。

师: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摆法了?

生:(齐答)没有了。

师:(指着3×4=12这个算式)因为3×4=12,我们可以说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合成一句话:3、4都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也是4的倍数,听明白了吗?

生:(齐答)听明白了。

师:(指着另外两道算式)谁来说说这两道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生1:1是12的因数,12也是12的因数;12是1的倍数,12也是12的倍数。

生2: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板书。

师:那么这道算式12÷4=3呢?

生3:4是12的因数,3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

师:说得真好!

师:请同学们看这两道判断题:(1)3是因数,(2)12是倍数。

生4:对的!

生5:我不同意你的说法,我认为第一道题是错的,因为他没有说3是谁的因数。

(学生鼓掌)

生6:第二道题也是错的,没有说清楚12是谁的倍数。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因数与倍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不能单独说一个数。明白吗?

生:(齐答)明白了。

……

A老师是一位刚刚工作满一年的新教师,从这一环节的课堂表现来看,他只是教会学生说请两个数的关系,并没有做到我们在课前研讨时所提出的由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提炼、归纳因数与倍数的定义,渗透建模思想,建构因数与倍数的模型。

如何在因数与倍数定义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模型思想”、“符号化思想”,成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成为了一个突破口。学完这一环节后,学生脑海中能否建立因数与倍数的模型,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模型?这是我们老师上课前一定要想清楚的。笔者认为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从具体情境出发,让学生感知模型

要想渗透模型思想,首先要创设具体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朦胧中初步感知模型。因为具体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动手解决问题的欲望,且易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让学生从具体的数学问题中感受隐含的数学思想,从而促使学生将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这也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比如,A老师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探究的:用12个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各种摆法表示出来。这一探究活动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获得了教学需要的三道算式,教师顺势告诉学生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模型,让学生体会到谈到因数与倍数说的是两个数。当然学生对因数与倍数的认识,还达不到它们都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这一层次,但这也很好地完成了感知模型这一任务。

二、问题驱动探究,助力自主建构模型

相对于渗透“模型思想”来说,掌握教材中的知识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应成为学生建模的起点。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应该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让问题成为驱动学生思维的“源动力”,引导学生探究,自主建构模型。当然提出的问题要结合学生的学情,要有利于更多的学生参与,可以起点低一些,分层逐步推进。如郭老师的课堂实录中,学生已经能够借助具体的算式,说清谁是谁的因数和谁是谁的倍数,大部分的教师教到此处都会归纳、抽象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完成教学任务。此时如果提出以下问题:(1)、谁能说一道乘法或除法算式,说清因数与倍数?(2)、如果不说算式,你能说说什么是因数、倍数吗?(3)、有没有更简洁的表示方法?从建模的角度来看,这些有层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打开思维的枷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在辨析中充分理解它们都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通过学生的交流将学习中获得的直观感受和感性认识加以归纳,抽象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从而建模。在A老师的公开课上,老师在学生会结合算式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之后,依次提出这三个问题,学生是这样回答的:

(1)略;

(2)生1:一个数乘以另一个数所得的积是这两个数的倍数,这两个数是积的因数。

生2:乘数乘以乘数等于积,乘数是积的因数,积是乘数的倍数。

(3)生3:我是这样表示的□×△=○,□、△是○的因数,○是□和△的倍数。

生4:我觉得用图形表示同学们不一定能看懂,五年级上学期我们学习过用字母表示数,在这里也可以用字母的形式表示,我是这样写的:ab=c,a、b是c的因数,c是a、b的倍数。

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在思考中不断地抽象、归纳,尝试用符号来表示因数与倍数的定义。这是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往抽象的发展,抽象思维的发展使得学生逐步触摸到数学的本质,而因数与倍数的模型也在不知不觉中在学生的心中建立。

对于模型思想的渗透,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除了将“模型思想”放在心中外,还应将学生置于具体的情境中,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用直指数学本质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促使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抽象归纳、主动建模。

猜你喜欢
因数倍数算式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因数是11的巧算
怎么写算式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倍数魔法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动摩擦因数的测定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因数与倍数问题常见错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