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院校国际化人才的定位与培养路径探究

2018-11-28 15:02马梅花
大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国际化办学民族

马梅花

民族特性文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键所在。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含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大学联合会 IAU(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把它定义为:“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际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育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 而且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 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 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 既有自下而上的, 又有自上而下的, 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1]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早在古代时期就密不可分,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民族院校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民族院校在办学的过程中既体现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又要结合国际化的大背景,从人才培养定位到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生到教学人员的一个国际化的过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学术层面,关于高等教育的学术研究越来越多,研究方向涉及到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各个方面;在政策层面,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也层出不穷,从大的方针到校际之间的合作项目,无不反映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民族院校是中国政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创办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门人才的一种特殊办学形式,是政府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重要创举。[2]

一、民族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应对国际化竞争的需要

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谈到,高等教育与中等、初等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教材的不同:高等教育研究的是高深学问。民族院校的特殊性表现在生源的多样性,民族的多元化以及服务对象的民族性。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院校在国际化背景下需要抓住机遇,找准定位 ,培养适应国际化的少数民族“高精尖缺”型人才。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在早期的印度就已出现了招收国际留学生和学者的那兰陀,那里建立了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有学者说,中世纪的大学是“真正的国际性机构”,他认为一切学问是全球性的,主张普遍教学的自由,要求有到处进行教学的权利。[3]国际化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民族院校作为国家政策的执行者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路径,将人才培养的模式放在国际化的环境下培养具有民族认同感、国际视野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二)国家和地区国际化的需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逐渐认识到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我国教育的国际化奠定了战略和政策上的基础。[4]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为迎接国际化的挑战,政府提出“双一流”战略,旨在建立一批国际认同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其中,中央民族大学作为42所双一流院校中的唯一一所设立在首都的民族性大学,相对于其他地方性民族院校而言,生源更具有全面性和广泛性。生源中具有少数民族身份的学生大多数来自我国西南、西北等地区,而这些地区在经济上发展速度较慢,但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语言的多样性,民俗的差异化都构成了这些地区的特殊性。为了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民族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民族院校国际化的需要

民族院校和普通院校既存在共性也有其特殊性。民族院校是民族学院和民族大学的统称,在创办之初,一般都称为民族学院,从1993年中央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之后,许多民族学院也陆续更名为某一民族大学。民族院校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学生生源、教师队伍、校园文化方面,为此民族院校必须制定与民族院校发展特点相符的人才定位与培养模式。为此,民族院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我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性之间的关系,立足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放眼国际化的长远目标,从课程的设置到培养目标都要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院校中隐性的校园文化中隐含着民族文化,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节日习俗以及民族服饰都是民族院校中隐形的民族文化。民族院校的国际化进程就会在另一方面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的世界进程,体现民族院校的独有特色。因此,民族文化的全球化和民族院校的长远发展都需要民族院校加快国际化进程。

二、民族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有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共 6 所国家部属的民族院校,以及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学院、四川民族学院、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等共计 9 所由地方、省、自治区管理的民族院校。[5][8]尽管从现有的民族院校的规模来看,其规模可以满足更多少数民族学生追求高等教育的愿望,但是,在民族院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和特色化的培养问题亟待解决。民族院校要放眼国际化,立足民族院校办学理念,抓住民族院校特色,改革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推动民族院校国际化的必经路径。

(一)偏离民族特色化的国际化定位

民族院校办学特色是指民族院校在办学方面统一的整体风格的综合体现,是民族院校在中形成独特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反映了学校的独特个性和特有优势,包括特色的教学理念、培养目标、管理模式、管理风格、教育教学组织运作形式、课程设置、校本教材、教学方法、校园文化等。[6]现阶段我国民族院校在国际化进程中的定位偏离了民族院校的特色进行国际化定位。合作办校、海外办学、国际联合培养等这些国际化形式在民族院校中有所体现,但是,目前我国民族院校办学定位过程中没有将国际化与民族特色进行统一结合。例如国际留学的课程安排还局限在所学专业,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研修,尤其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民族院校的办学特色从培养模式层次上应该体现在办学定位、办学理念、教育模式、课程体系、学科建设、教学方法;从主体上应涉及到校长、教师、学生三个主体;从其他层次上可涉及校园文化、科学研究和社会文化等不同维度上体现民族院校的特色化。

(二)国际化视角下民族特色“表述模糊”

民族性院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办学特色,定位办学理念,明确表述培养模式。立足民族多元化的优势重新找准定位,在重新定位时清楚地知道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少数民族人才以及什么样的少数民族国际化人才。现实中,民族院校国际化人才的表述并没有聚焦到任何一个角度。北方民族大学作为唯一一所设立在民族地区的国家民委直属的民族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把焦点放在艺术培养中,民族歌曲、民族舞蹈或者民族理念的艺术品,但是,在聚焦少数民族艺术的同时忽视了对少数民族学生应用性能力的培养,技术才是建设家乡的关键。

(三)国际化培养模式“边缘化”

生源的多元化是民族院校与普通院校的最大区别之处,我们如何利用生源这一优势去培养国际化的少数民族人才这个问题在我国民族院校中普遍存在。北方民族大学现设有19个学院,71个本科专业,但是所有本科专业中只有民族学这个专业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其他专业只是在相关课程上设立民族多样化,并没有专门开设某个民族文化,宗教学等课程。从课程体系可以看出,民族院校培养目标的边缘化不是特例,这反映了我国民族院校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边缘化严重。

(四)创新意识弱:培养模式“滞后性”

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生源国际化、师资国际化、教学国际化以及科研国际化四个层次上。[7]现阶段,我国民族院校高等教育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进程中这几个要素还处于初级阶段,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意识薄弱,培养模式陈旧化,民族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的差异性不明显。中央民族大学和其他民族高等院校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2016年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到,中央民族大学海外留学项目汇总中,留学生主要在中国台湾、日本、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地区或国家,从统计可以看出,中央民族大学赴海外留学的洽谈项目的规模性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同样,对于来华的留学生培养模式和国内学生的培养模式差异性不明显。来华留学生除了在高等院校内接受一年的基础教育(汉语)的学习外,第二年就和国内学生进行同样的课程学习。总之,不论是中央民族院校还是地方民族院校,对于来华的留学生需要制定赋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化的培养模式,创新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来吸引来华留学生以及赴外留学者。

(五)师资队伍国际化教育背景薄弱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角色,需要在国际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民族院校的教师民族化的体现在于民族身份以及研究方向等,但是,在国际化进程中还需要将民族性与国际化有效地结合。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可以体现在在职国际化培养、公派访学、国际客座教授、自费接受国际化教育等多方面,而现阶段,教师的国际化仍然集中在为期较短的访学活动。这种教师国际化访学在时间上限制了民族院校教师队伍接受国际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学理念的培养,回国后国际化培养理念较低程度上与民族特色结合,最终影响到民族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定位与路径。

三、民族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一般包括人才的根本特征、培养方向、培养规格、业务培养要求等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对人才培养活动具有调控、规范、导向作用,即培养什么样的人。[6][7]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明确人才培养的最终方向,可是,我们如何对国际化教育进行定位呢?日本教育学专家喜多村就曾经指出:国际化教育应该突出国际化思想的培养,增加学生与外沟通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使学生具备参与国际工作时应有的知识和技能。[8]从这位学者的界定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国际化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通过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国际化培养,内在的体现在思想意识、知识技能的国际化;外在则体现在合作办学、课程国际化、科研国际化等方面。民族院校和普通院校在很多方面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其核心是具有创造性思维。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开发智能为手段,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大学人才培养“范型”。[9][10]中央民族大学着眼于社会发展对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构建全程化、开放性、交叉性、层次性、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大力开展社会实践和创新教育,引导学生探索、实践和创新,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11][12]对于民族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目前还没有做出确定的界定,综合以上学者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和民族院校国际化培养目标的界定,我们可以尝试这样界定民族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民族院校国际化教育应该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突出学生国际化思想的培养,增加学生与外沟通能力的同时,推动民族文化“走出去”,提升学生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使学生具备参与国际工作时应有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四、民族院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路径

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之一,民族院校在其职能的特殊性体现在服务于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为了更好、更稳、更快地推动民族地区发展,民族院校在其办学理念、目标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要立足本土化,适应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定位。国际化在高等教育上表现为跨文化的理解力、交流方式、文化观念和学术理念,这需要高等教育在不断发展和前进的过程中把握好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立足本土化,放眼国际化。

(一)国际化的价值观:跨文化的理解力

高等教育生源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又一重要内容,已经成为衡量一国高等教育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13][14]民族院校面对学生“进口”和“出口”后的价值观不同的问题需要从学校、教师和学生各个方面去创新。第一,学校层面需要从管理面层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深入解读使学生了解适时教育政策,从而更好的了解异国文化。北方民族大学作为一所建立在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民族性高等院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主要以“2+2”“3+1”以及校际交换等形式来培养学生对异文化的理解力。例如旅游管理专业通过和“2+2”和“3+1”项目和马来西亚大学进行合作,在本国学生出国前会进行集中培训,其中培训内容除语言的训练外还涉及一些政策和习俗的讲解。第二,从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方面来讲这些院校更需要体现民族特色。民族院校在师资队伍的特殊性表现在具有少数民族身份的老师多于普通院校,民族院校根据这一特色开设选修课程或者通识课。例如可以针对“进口”留学生开设在室内教学的课程,任课教师可以由相关民族身份的教师担任,选课的对象不进行专业和国别的限制,只是通过选修课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通识课也可以建立国际交流角,通过本国学生与外国学生或者外国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来提升其对跨文化的理解。第三,作为教育的主体国际生来讲,需要从更深的层面上来形成新的价值观。不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学生都应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主动学习异国文化,国家法律等相关知识,同时,学校必须能够为学生提供国际化学习环境,从住宿条件到图书馆都尽量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价值观在于培养学生跨文化的理解力,而民族院校国际化培养的价值观需要融入民族文化、民族习俗和民族理解。价值观的培养需要从领导层到学生自身等各个主体展开,这就意味着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各个主体和各个部门的相互协调和配合来更好地帮助“国际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国际化的文化观:多元文化相互交流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的优势资源就是文化的多元性,但是,面对生源的不同国别、不同信仰和不同文化观念,民族院校需要以包容的态度去接受不同文化观念的学生。第一,从管理层这个主体来讲需要进行领导队伍的国际化。比如校长的国际化教育背景更有利于相应政策方针的制定和完善。武汉大学现任校长在法国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时受法国文化理念的影响,在任职武汉大学校长后将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的优秀领导理念融入武汉大学。领导层的国际化办学理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办学规模以及模式的国际化。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倡导实验科学。[15][16]科学教育的最大特点,使心智直接与事实接触,并且以最完善的归纳方法来训练心智。[17][18]办学理念是办学的灵魂,立足理念,找准低定位都会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促进人才的培养。第二,从课程设置这个角度讲,面对文化的多元性和留学生文化理念的差异性我们需要立足实际,合理地制定体现民族特色的国际化课程,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环节、参考书的选用都要更好地将国际化与民族化结合。中央民族大学针对来华的留学生设置一年的基础教育的环节,更好地帮助留学生树立新的文化观。基础教育学习过程中课程涉及到汉语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等。在选修课模块,民族院校通过丰富授课方式和完善授课形式来保证留学生学习民族文化,包括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这些课程应该倾向于民族文化,例如西南地区的图腾文化和西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的一项经济策略,在教育层面上的体现就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的增加。俄罗斯、蒙古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等这些国家都与我国边境的一些地区毗邻,在文化上有着共同的认同感将会更好地树立文化观。这些国家的留学生在民族院校可以更好地与我国哈萨克族等民族学生进行交流学习。第三,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树立留学生的国际文化观需要民族院校的老师在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同时还需要国际化的知识,这就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国际化主要是学生、教师、教学、科研的国际化,为此,教师的国际化培养也是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19][20]民族院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加大教师国际化培养的规模,其中可以为具有民族身份的少数民族老师增加国际培养的机会,他们出国时带出去的是本民族文化,回国后就是民族文化和国际知识的融合,最终形成“人才环流”的形式。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形的文化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留学生的文化观,民族院校中特有的民族文化更是独有资源。中央民族大学每周五的藏族锅庄舞更好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吸引力,每周五来自本校的,也有来自外校的藏族或者其他非本国的非少数民族学生、老师加入锅庄队伍,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跨越校际和国际进行交流。民族院校可以通过民族节日或者民族习俗来增加学生的交流,从而更好地树立多元文化观。第四,对于留学生自身来讲,需要主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圈,积极参加学校内外的学习活动和娱乐活动,主动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更好地体现民族院校国际化的优势和特色。

(三)国际化的语言观: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外部环境,只有与国际接轨,与世界保持紧密联系,广泛地加强与他国文化交流和教育往来,共享教育资源,互鉴学习经验,才能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程度。[21][22]截至目前我国已经与17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同时建立了战略合作,在教育方面体现在“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以及海外合作办学等方面。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2017年1月,我国在海外共建立311所分校,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法国和俄罗斯等国家,涉及到34个国家,合作教育机构225个,合作项目共计2,297个。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环境营造还需要不断完善。在接下来的发展阶段,一方面,我们只有在立足本土化的基础上更加灵活务实地运用外交手段,积极参加国际事务,扩大国际影响力,获得更多国家的认可才能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民族院校自身需要利用民族文化营造一个和谐的国际环境,从而更好地推动民族院校国际化的进程。在解决语言观的问题上除了双语教学外还可以开设小语种教学。“一带一路”倡议需要高等教育培养“高精尖缺”型人才,其中“缺”就是指培养稀缺语种的高层次人才。北方民族大学在语言学习中成立了外国语学院,语言学习除了英语和汉语之外还开设了阿拉伯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等语种。这些课程在面向留学生的同时也向本国学生开设,除此之外各个语言社团的成立都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定期举办的小语种朗诵比赛和歌曲比赛都是国际化的体现。

(四)国际化的学术观:学术无国别认识

这里的学术观主要针对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国际化。少数民族相对于汉族来讲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较少,尤其是本科以上的硕士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所以,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研究生培养的规模相对较小,在培养上应该更加关注教育教学的质量。MIT 将国际化实践看作是其“手脑并用”教育理念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多种多样的国际实践项目,如国际科学与技术创新项目(MISTI,MIT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itiatives)、全球教育与职业发展项目(GECD,Global Education and Career Development)等,为其在校研究生提供遍及全世界19 个国家、覆盖18个不同的学科领域、涉及10 种可选语言的国际化实践项目并提供多种多样的资助方式。[23][24]

四、结论

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贯穿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也涉及我们的日常生活。高等教育作为传授高深学问、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学科需要融入国际化元素,从领导层面到基层教师,从有形的硬件设施到无形的校园文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民族院校具有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社会科研、社会服务”等职能外被赋予了团结民族的政治功能和文化传承的文化功能。为此,民族院校在立足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吸引国际化人才,从教师队伍到学生群体推动国际化的进程。民族院校应从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各个角度全面地推进国际化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通过思想解放等方式吸引少数民族学生回到家乡所在的省市利用所学到的国际化知识和技能去建设家乡,推动家乡经济发展。民族院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面对一系列的挑战与压力,但只要立足特色,把握优势,终将会发挥民族院校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作用,从而助力中国梦的实现,推动民族院校国际化的进程。

注释:

[1] 阳荣威.论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后发优势[J].中国发展,2003,(2):54-57.

[2] 宋遂周. 我国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3] 万力维,张超.国际教育:当代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及我们的对策[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7,(4).

[4] [6]胡弼成.20世纪高等教育发展回眸[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4):8-15.

[5] [12][17]刘华,王颂智.对中外合作办学中国际化定位的再思考——以西北民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15):226-228.

[7] [11]蔡琼.中国民族院校发展中的文化转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6.

[8] [13][15]张相乐.关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石油教育,2004,(1):31-34.

[9] [10]吕佩臣. 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14] 陈厚丰,谢再根.论大学生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江苏高教,1999,(4).

[16] [19]宋遂周. 我国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18] [21][20][23]梁绿琦,姜闽虹.国际化教育的理论与探索[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1,149-150.

[22] 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历史到理论到策略[J].上海高教研究,1997,(11):57-61.

[24] Sderqvist, M.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its Management Athigher-education Institutions: Applying Conceptual, Contentand Discourse Analysis [D]. Helsinki: Doctord Dissertation of Helsinki School of Economics,2007: 80.

猜你喜欢
国际化办学民族
聚焦港口国际化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