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唱拒绝“丧文化”,找准你的人生方向

2018-11-28 03:49
时代邮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丧文化青年人文化

我爱我家》的导演和编剧可能没有想到,这部上世纪90年代颇受欢迎的电视剧,会在21世纪以另外一种方式“再火一回”:一张剧中“小配角”季春生的剧照,突然在社交网络上广为流传。

很多人都看过这张照片:瘦得皮包骨的葛优,嘴边胡子拉碴,身上穿着花衬衫,两眼放空,嘴巴微张,一副生无可恋的表情,瘫坐在柔软的大沙发上。在照片一角配上一行“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之类的句子,就成了当下流行的“表情包”。

在《我爱我家》中,季春生并不是一个光彩的形象,他在贾家蹭吃蹭喝,无论从外形还是行为举止都让人喜欢不起来。这个角色原本是一个每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不想自我奋斗、希望坐享其成的“社会废物”,让人有些吃惊的是,时隔多年,这样的人物形象会受到青年群体的追捧和喜欢。

何谓“丧文化”

林波是某知名大学的大三学生。除了上课,室友们几乎没有看他迈出过宿舍的大门。吃饭靠点外卖,娱乐靠玩手游,至于去操场上跑步、加入社团组织、参加社会实践,那是不存在的。

室友感觉,林波每天都是一副没有睡醒的样子,整个人永远散发出一种颓废的气息,他最喜欢看的动画是《马男波杰克》,讲述的是一匹曾经成为明星的马,到了中年后如何得过且过、糊弄生活的故事。林波的口头禅是:“这么努力干嘛,反正也没什么用。”

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大半的大学时光,眼看周围的同学有的考研,有的打算出国深造,有的联系好了五百强企业准备去实习,林波也有点慌了。他坐在电脑前,整理着自己的简历,突然发觉,大学三年,自己没有什么能够写入简历的“闪光点”,他叹了口气,懒懒缩回了被窝,反正还有一年才毕业,现在也不用着急……

小艾已经踏入社会两年时间了,她换了五份工作,干得最久的是刚刚被辞退的这份,从实习期到离开,一共六个月。人事经理辞退她的理由很简单:“工作不主动,而且从来没有在你身上看见过年轻人的朝气。”

小艾大学的专业是行政管理,在学校,她常抱怨自己没有选好专业,工作以后,也是每天懒懒散散的,从不主动承担一点工作任务。她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这又不关我的事。”在小艾看来,整个世界都跟她没什么关系,她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爸妈不是富翁,自己也成不了“富二代”,北京的房价这么高,自己就算再努力工作,也买不了房子啊。小艾常常觉得,活着挺没劲的,正如她最喜欢的一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台词:“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达达最近几年越来越不愿意回家过年了。因为每次回家,亲朋好友都会问他:“什么时候带个女朋友回来?”达达害怕结婚,他觉得一个人生活也挺不错,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更重要的是,如果有了女朋友就要结婚、生孩子……他不想让他的孩子和他一样,成为一个“loser”。是的,28岁的达达至今还在一家小广告公司混日子,每个月拿着微薄的薪水,达达很清楚,这么一点钱是不够一家人生活的。“我也不想努力去挣钱,因为就算你拼尽全力,也不一定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我觉得现在这样挺好的,地球人口爆炸,我少生一个孩子,就当是为全人类做贡献了。”达达自嘲地说。

从这样一群年轻人的身上,你很难看到一股积极向上的“精气神”:他们的目光有点飘忽;他们的嘴里难见正能量话语;他们的生活多半是得过且过,很少有确定的目标;他们经常会在朋友圈发一些散发着颓废、绝望、悲观等消极情绪的文字或图片,以无所谓、不认真的姿态去消解一切严肃认真的生活哲学。

“丧文化”反映出当前青年的精神特质和集体焦虑感,在一种程度上是青年一代的社会心态的表征之一。其实“丧”不只是中国90后、95后们面对的问题,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同样存在。2001年,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就在《自我的根源》一书中提出:“现代人最典型的道德困境是意义感的丧失,或者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缺少方向感,没有确定性。”

“丧文化”这个词语最早大约是从日本的各种“丧剧”、二次元动漫形象中提炼出来的。这个词语通过社交网络流行开来,让很多青年觉得这种“反鸡汤”的文化似乎更容易引起内心共鸣。

“丧文化”为何被追捧

一种文化的流行,必然有其生存的空间和传播的途径。“丧文化”虽然是个舶来品,但在我国能够被一些青年群体接受甚至追捧,也有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理想信念的缺位让很多青年人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和奋斗的动力。一艘没有方向的船只不可能真正抵达目的地,一个没有理想信念的人,也不可能拥有充实的人生。可能有青年人一听到“理想信念”,就会摆摆手,觉得这个词语过于宏大、过于郑重,其实并不是这样。和平年代,你的理想信念完全可以是家国情怀之下一个带有个人色彩的小目标。每天早晨睁开眼,只要想一想这个目标,就能元气满满地起床,迎接新一天的挑战。

第二,充满竞争压力的社会环境给“丧文化”提供了生存空间。我国青年一代身处飞速发展的社会当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职场,竞争的压力无处不在,他们常常会遭遇挫折、感到苦闷。很多青年觉得,生活很辛苦,和传统励志精神“唱反调”的“丧文化”,似乎更真实地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无力。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起飞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活在大城市中的青年人的确面临着父辈们不曾遇到过的新问题,他们内心的孤独感、渺小感、无力感并不全是“无病呻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在一次演讲中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韩国教学,韩国学生跟他谈过一个体会。最初,韩国青年人都不喜欢日本的音乐和电影,觉得那里面所谓的“青春残酷物语”都是“轻飘飘”“病恹恹”的。但90年代末以后,韩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反而让大家体会到了这种“残酷情绪”,于是产生了共鸣。因为在那十年间,城市的发展、汽车社会的到来、生存状态的变化,使大家一下子体会到漂流青年们的孤独、感伤、无奈。而这样的状况,今天的中国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第三,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的社会给了“丧文化”更多传播的可能。我们的社会也正变得更加开放、多元、自由,跨过了温饱、小康等多道门槛,人们不再为吃穿发愁,自然有更多精力去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思考更多关于存在、尊严、获得感的问题。在这种包容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一些小众的“文化”,也有了传播的机会。

第四,在青年人眼中,“丧文化”是一种自嘲的表达方式。当今社会已经完成了从“精英社会”到“草根社会”的转变,一切权威、严肃的精神,都可以用解构的方式进行消解,嬉皮笑脸的“丧文化”,自然比一本正经的“励志文化”看起来更酷,也更接地气。

青年人往往抱有这样的一种心态:一方面,“丧文化”降低了自己的心理预期,不要对自己太有信心,也不要对结果太有期望。为了不被他人嘲笑,青年一代有时会先别人一步“自黑”:“我都承认我是个废物了,那你还能怎样对我的人生指手画脚呢?”另一方面,如果当大家都处在这个状态时,对于群体中的个体来说,问题就不再是一个问题。好比一个人生病了,可能会恐慌,但当你发觉如果身边的人都得了同一种病,反而会淡定下来:瞧,我不是一个人。

第五,一些商家将“丧文化”与商品结合,开展“丧”营销,推波助澜,放大了社会的负面情绪,吸引更多青年人盲目“跟风”。

90后、95后们喜欢追逐“时髦”、关注个性表达,正是看中了目标群体的特性,一些商家推出了种种和“丧文化”相关的产品,这些产品经社交媒体的频繁传播,助长了“丧文化”的兴起。

2017年4 月,网易新闻和“饿了么”外卖联手推出“丧茶”店。“丧茶”原本只是网络上的一个段子,是一个网友因为连锁奶茶店“喜茶”火爆而以开玩笑的方式建议,如果在“喜茶”对面开一家“丧茶”,说不定也会受欢迎。

没想到真有商家将这个点子变成现实。“丧茶”的门店装修风格主打黑色,给人一种阴暗的感觉,门口摆放着一只表情悲伤的羊充当“吉祥物”,进入店内,所有服务人员都哭丧着脸,一看菜单,更是充满负能量:“你的人生就是个乌龙玛奇朵”“你不是一无所有你还有病啊乌龙茶”“传说中的备胎西柚茶”……这些长长的拗口的名字,让很多青年人觉得有趣,他们会自发排起长队,买茶、发朋友圈,把喝“丧茶”当做一种时尚。可能对他们而言,“丧茶”和“喜茶”没多大差别,都是网红产品而已,喝一杯“丧茶”,也并不代表自己就真正“颓丧”了。

除了“丧茶”店,还有与之类似的“爱无能”酒馆、“没希望”酸奶,很多广告人还专门对“丧文化营销”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这种“逆向思维”的宣传方式产生了良好的营销效果。

请别再喝“丧茶”了

一些青年人将“丧文化”当做精神上的避风港,可能有人会说,自己只是偶尔“吐吐槽”,借此发泄一下自己的负面情绪而已,不用感到大惊小怪。

诚然,每个人都有负面情绪,每个时代的青年都面临着成长的烦恼,但千万不要小看这些“爱无能”酒馆、“没希望”酸奶、“丧茶”店,更不要简单地把青年一代的“丧”视为自嘲、解压的方式。须知,“丧文化”背后传递的价值观消极大于积极,放任这种文化流行,最终会腐蚀青年一代的精神世界。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青年人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无意奋斗,不愿工作,他们醉心于寻欢作乐,体验种种“堕落”的生活,他们吸毒、酗酒、滥交、消极避世,这些青年在美国文学作品中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对美国主流文化和社会心理造成了长远的消极影响。

所以,我们更应该警惕“丧文化”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往小处讲,谁的青春不迷茫?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难免遇到压力和挫折,青年一代只有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小目标”,学会承受压力和挑战,以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问题,才能真正有所成就。往大处讲,当代青年正处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国家为每个人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出彩的机会,我们需要胸有大志、奋发有为的新青年撑起祖国的未来。这样的历史性时刻,于国于己,怎能沉浸在“丧文化”中无法自拔?

很多时候,让自己沉浸在“丧”的消极情绪中是对当下最大的浪费,有时你觉得很糟的事情,其实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就像科幻小说《三体》所描述的那样:面对比地球文明发达百倍的“三体文明”,人类曾经恐惧过,也曾放弃了希望,因为和“三体人”相比,地球人就如“虫子”一般渺小。但渺小如虫子,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人们认识到,“三体”发现地球不是人类末日,就像蝗虫从未被人类消灭。最终,大家从绝望寻找希望,鼓起勇气继续走下去,保存了地球文明的“星星之火”。

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也曾说:“即使我们最终都会中途而止,也要认真地面对自己和环境,虔诚、忠实地活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生活不会辜负任何一个奋发进取的青年,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时代,每一个努力的青年人,最终都会获得出彩的机会——

“两年换五份工作”的小艾,在一次同学聚会中看到了自己和大家的差距,回家后,她报了一个在线英语学习班,弥补了大学时没能好好学习英文的遗憾,最终,她凭借流利的英文口语和书写能力,找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新年伊始,公司的人事经理又找她谈话了,不过这次不是辞退她,而是问她愿不愿意担任某位高层领导的助理。小艾在朋友圈发了一个大大的笑脸,并配上了一行曾经“绝对不会说”的正能量话语:你的每一分付出,大家都看得到。

不愿意结婚、嚷嚷要缓解全球人口爆炸问题的达达,找到了他心中的“女神”:公司刚来的一位新同事,长得美,能力强,她自信在客户面前对着PPT侃侃而谈的样子让达达“自惭形秽”。达达暗中下决定,为了配得上“女神”,自己一定要更加努力。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始系统学习广告营销,他的生活变得忙碌,也变得充实,更让他高兴的是,自己新写的一个策划案,得到了“女神”的肯定……今年过年,达达回家告诉爸妈,也许明年,就能带着女朋友一起回家过年了。

至于林波,在大学的最后一年里,他依然选择了逃避,不过相信不久后,当他走出“象牙塔”,踏入社会,现实会给他上一课:人生从来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在原本应该奋斗的年龄,你偷过的懒,终将变成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青年一代整体面貌依然是奋发向上的。2017年英国瓦尔基基金会发布的《Z一代:全球公民资质调查—— 世界青年人的所想所感》显示,中国青年对未来最乐观。约93%的中国受访者还因为医药、可再生能源和计算机等技术的进步而对未来充满希望。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的青年则更悲观。

所以,祖国的青年一代,请你们笑起来,站起来,强起来,别再一味地去喝“丧茶”了!你们要找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在人生的赛场上挥洒青春的汗水,收获成功的果实,用个人的努力书写新时代的奋斗故事,让世界听到属于中国新生代的最强音!

猜你喜欢
丧文化青年人文化
让更多青年人与博物馆实现“双向奔赴”
年味里的“虎文化”
如何看待“丧文化”?
“丧文化”不丧, 是年轻人宣泄情绪、对抗焦虑的新武器?
“丧文化”,不必过敏不可轻视
青年人痤疮的发病特点及治疗分析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