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文化

  • 从“丧文化”到“躺平文化”:大学生“丧”式亚文化引导研究
    17)一、从“丧文化”到“躺平文化”当下,教育“内卷化”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突出表现为灌输式提前教育、疯狂式竞赛培训、白热化名校竞争、极端化“绩点为王”等。面对竞争白热化的未来,大学生并没有表现出极端的压抑,而是形成了一种解压文化。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解压文化也可能形成于职场之中,但大学生无疑是将其“发扬光大”的主要群体。近年来,盛行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丧文化”,是多种解压文化中表现最为持久的文化形态。关于“丧文化”的起源,可追溯至2008 年的“囧文化”。“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2023-12-29

  • 多重视角下青年“丧文化”的解析和反思
    寰摘要:青年“丧文化”相对而言虽是一种边缘文化,但近年来呈现蓬勃发展态势,针对这一特殊文化现象,我们既不能任其发展也不能过分夸大,故本文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和互动论视角进行解析,全面客观剖析成因。采用理解与理性同向、教育和引导同行、家校与社会同力的方式引导青年人树立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关键词:“丧文化”;解析;青年;文化引领“丧文化”是指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1]近年来,

    国际公关 2023年14期2023-09-08

  • 新媒体视域下“摆烂”话语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烂”话语作为“丧文化”的最新表现形式,逐渐从网络语境延伸至现实生活,影响高校大学生凝聚奋斗意识、劳动意识和担当意识。本文分析了这一现状,并就政府、学校和学生如何采取有效对策,形成合力消解“丧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坚定信仰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关键词】“丧文化”;“摆烂”;新媒体;影响;对策在后疫情时代,不确定性等压力源的增加,部分青年出现迷茫、无奈等情绪,在网络空间中输出具有“摆烂”意味的文字、图片、表情包等,抒发自己的负面

    教育传媒研究 2023年4期2023-07-21

  • 网络“丧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及思维的影响研究
    为载体的网络“丧文化”快速滋生,青年大学生群体更是成为“丧文化”的主要“消费者”。“丧文化”的出现并不止于一种文化的流行,从深层次上看,过度的“丧”也会带来诸多危机,对于大学生心理及思维上的影响不可忽视。[1]当前,在网络环境多元化支撑下,给“丧文化”创造了泛化空间,部分网络平台为迎合大学生群体,肆意炒作和借题发挥的现象屡见不鲜,由此诞生了“颓废文化”“佛系文化”“腐文化”“弹幕文化”等一众衍生品,让大学生应接不暇又乐在其中。而“丧文化”也将由“娱乐性”向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3年6期2023-07-11

  • 丧文化”现象的心理动因探究
    王玉莹摘要:“丧文化”以“丧”为标志,是一种表现青年群体负面情绪的“青年亚文化”。本文探究了“丧文化”流行的心理动因,并就“丧文化”对青年群体造成的影响展开反思,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关键词:“丧文化”,青年群体,心理动因随着“葛优躺”表情包在网络空间的广泛传播,“丧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开始流行起来。无论是在网络空间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存在着“丧文化”现象,“丧文化”不仅能够影响青年本身,而且也能够影响到他们身边的人,它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群体的真

    公关世界 2023年7期2023-05-27

  • 网络“丧文化”的社会表征及其反思
    播的特征使得“丧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个新形式日渐流行起来。现如今人人都会的“丧梗”遍布社交平台,“丧文化”逐渐变 成了一种青年人的表达趋势。以“颓废”“绝望”等负面情绪为主要基调,以斗图、表情包、丧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丧文化”流行于青年人的文化输出方式上,其背后隐藏着当代青年人的压力与焦虑,折射出当今社会另类的价值导向和精神追求。一、网络“丧文化”的社会表征(一)网络空间场景下温柔的“仪式抵抗”。网络“丧文化”最为突出的表现手法便是各种表情包,即同时满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9期2022-12-27

  • 电影《超脱》中人物的形象构建与心理解读
    1世纪初期美国丧文化青年群体困顿颓废的生活状态,在“内卷”盛行的当下社会激发了观众的集体共鸣。文章借助萨提亚的冰山理论,从场景设置、人物行为、台词等角度对电影《超脱》中受丧文化影响的青年群体的人物形象和心理进行深度解读,发现该类群体在行为上具有极端性、消极化的特点,在心理上大多是孤独、麻木且分裂的。在当下社会,为抵御丧文化给青年群体带来的不良影响,需要青年培养积极的心态、家庭给予细致关怀和社会提供文化滋养。关键词:《超脱》;丧文化;萨提亚冰山理论;形象构建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0期2022-12-16

  • 大学生“丧文化”现象透视及对策研究
    53003)“丧文化”是指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及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1]。在大学生“丧文化”传播形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标识有三种:马男波杰克、丧脸悲伤蛙等动画人物形象;“懒猫瘫”“四肢咸鱼”等表情包;“废人一个”“躺平”等语录。落寞的人物形象和极具讽刺意味的表情包,辅之以颓废、沮丧的文字,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幽默自嘲的风格席卷微博、贴吧、豆瓣等各大社交网络,特别是当下十分火爆的抖音视频平台。“丧文化”在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6期2022-11-21

  • 丧文化”向下蔓延,青少年如何向上生长
    ……近几年,“丧文化”以文字、图片、视频等载体在网络空间和社交媒体持续发酵,并获得了一部分青少年的情感共鸣和群体认同,虽非主流,但也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集体情绪,且伴有低龄化趋势,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社会急剧转型,加之新冠肺炎疫情时起时伏,带给青少年一代的考验更为复杂多样,不确定性成为他们必须习惯的日常。面对宏大的时代命题与社会发展趋势,他们时常会对个体意义陷入虚无的恐惧,感觉无力掌控生活、与梦想渐行渐远。“丧文化”的流行,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何帮助青少年消

    教育家 2022年29期2022-08-11

  • 筑起抵御“丧文化”的防火墙
    刊编辑部消解“丧文化”的教育之策田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程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教育家》:在您看来,“丧文化”折射出社会全面深化转型时期青少年群体什么样的社会心态与诉求?“丧文化”的蔓延,且在青少年群体中得到了较大认同,并不能说明青少年们真的颓废,而是青少年群体自我戏谑和自我减压的一种方式。在我国社会文化里,成人社会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人们一般希望青少年能够积极进取、奋发图强,这一社会心态在中华民族面临危难和困难时期是能够形成社会共识的。

    教育家 2022年29期2022-08-11

  • 劳动教育视域下大学生“丧文化”现象教育策略探索
    艳一、大学生“丧文化”现象1.“丧文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丧文化”现象普遍流行于以大学生为主要群体的“90 后”“00 后”青年群体中,以“废柴”“葛优躺”“佛系”“躺平”等流行语表述为主要表现方式。考察其演变发展情况,通常可追溯到2016 年“废柴”“葛优躺”等网络热词的爆红,《光明日报》也在当年首次使用了“丧文化”这个概念;“丧文化”的又一次高潮是在2017 年末至2018 年,“佛系”成为年度热词,反映了年轻人群体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心态;“丧文化

    经济师 2022年8期2022-08-08

  • 丧文化”“躺平”的外表下,当代90后拼搏的底色
    文 Sam作为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90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上。网络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造就了他们独特的个性,却也让他们身上背负了很多误解。此前,互联网招聘平台猎聘发布了《当代年轻职场人现状洞察报告》,通过大数据及网络调研分析了这届年轻人在职场中的发展、状态和经济情况等,反映了当代职场青年的现状。“垮掉的一代”竟成职场主角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作家杰克·克鲁亚克把二战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称为“垮掉的一代”,他们生活简朴、不修边幅,喜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22年2期2022-05-22

  • 丧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要:“丧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影响较广,主要表现为弱化自我价值认同、影响人际关系和谐度和加剧代际隔阂。大学生自身处理负面情绪能力不够、家校对“丧文化”正确引导不足、互联网推波助澜及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竞争加大是“丧文化”对大学生群体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而提高大学生群体自身能力、强化家校良性引导、加强互联网媒体文化监管建设和优化社会环境可以有效缓解“丧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消极影响。关键词:“丧文化”;大学生群体;青年亚文化中图分类号:G641      文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5期2022-05-21

  • 网络流行语“打工人”的传播动因分析及文化阐释
    ”;传播动因;丧文化一、网络流行语“打工人”的风靡传播随着移动端设备的普及,人人都是麦克风,平等开放的互联网环境推动了以用户为核心的信息生产和传播,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流行语诞生,网络流行语一般与社会热点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多样性、趣味性、恶搞性以及传播性,受到网民的青睐,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网络流行语“打工人”的风靡传播正是一次网民情绪的集中爆发。打工人,原本多指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通常为外来务工人员。2020年9月末,某名网友发

    锦绣·上旬刊 2022年2期2022-05-16

  • 历经山河,人间可期
    :福贵;活着;丧文化;人间可期一、引言在这本书中,余华以个旁观者的身份,采访了一位活在底层的农民,又以农民的自述讲述了他大半生的经历。活着是在各种事件中历经千辛万苦,甚至是夹缝中生存。第一次见到主人公——福贵,是以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的形象出现的,当时他在陪着一只年龄比他自己还大的病牛,或者说相互陪伴着。“裤裆都快耷拉到膝盖,刮光了的脑袋上稀稀疏疏地钻出来些许白发,胸前黝黑的皮肤皱成一条一条,汗水在那里起伏着流下来。”这是《活着》里的主人翁暮年时的徐福贵。他

    锦绣·下旬刊 2022年1期2022-05-16

  • 丧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和影响
    00023)“丧文化”是指以颓废的心态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自身感觉无助的社会现象,它迎合了一些青年面对压力而愤懑、困惑但又缺乏行动力改变现状的复杂心理,在新媒体的推动下,逐渐发展成了一种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网络亚文化。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整体素质是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反映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丧文化”提倡的消极逃避行为,可能会使青年逐渐丧失进取心和竞争意识,从而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因此,研究“丧文化”对青年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04-06

  • 青年“丧文化”的表征解析与引导路径
    茂华摘 要:“丧文化”阻碍青年志气、骨气和底气的养成,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影响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解析青年“丧文化”表征,应兼容运用“亚文化”和“后亚文化”理论。既要借鉴“亚文化”研究理论的经典方法——剖析“风格”,又要审视“后亚文化”视域下研究范式嬗变形势,创新“新部落”“生活方式”“场景”等研究手段。“丧文化”易导致青年滋生价值虚无主义,引发青年集体焦虑,造成青年社会退缩,污染青年成长环境, 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探索多层次、多维度的引导路径

    理论导刊 2022年2期2022-02-26

  • 丧文化”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因与引导策略
    亚文化形式,“丧文化”以带有明显的消极悲观感情色彩为主要特点。在当下互联网文化大行其道,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环境中,流行在青年人群中的“丧文化”反映了年轻一代在面对现实生活的巨大压力时体现出的焦虑无助、空虚迷茫的心理状态。一方面,我们能够从“丧文化”的不断发展变化和广泛传播当中,看出当代社会中的年轻人对现实社会不满情绪的温和释放;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警觉地规避“丧文化”容易影响年轻人消极应对现实生活,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影响社会和谐的风险。高校思政教育工

    亚太教育 2021年15期2021-12-18

  • 从“丧文化”到“上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视角
    风格为特征的“丧文化”,如“万事开头难,过程难,后面更难”“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未来的苟且”等。“丧文化”以反鸡汤的表达形式和叙事逻辑,揭示了大学生在奋斗中的失望心态,契合了大学生的心理表征,因此受部分大学生的认同和追捧。“丧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折射了大学生消极颓废的社会心态,成为大学生自我标榜的颓废标签。但“丧文化”的真正内核是自我颓废还是自我反讽,则是一个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的复杂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12-06

  • 丧文化”解读与青年社会心态透视
    语言为载体的“丧文化”在青年中广为传播,成为与主流文化相悖的“他者”。作为“他者”,“丧文化”属于众多青年亚文化中的一种,并逐渐成为亚文化中的“主流”。在各种解读“丧文化”的内涵中,主要建构了“消极悲观说”和“反讽自嘲说”两种学说。前者,如代俭英、张君玲对“丧文化”的界定是:“青年以颓废心态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奈的社会现象。”[1]后者,如程明对“丧文化”的界定是:“青年群体在理解并受困于自己的凄凉现实之后的一种自嘲式的无力反抗。”[2]无论是消极悲观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12-04

  • 大学生“丧文化”的成因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有消极意义的“丧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影响,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弱化,已逐渐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一、大学生“丧文化”现象的特点及成因分析(一)大学生“丧文化”的定义及其特点伴随互联网和各种媒介的快速发展和更新,青年亚文化依靠互联网得以快速而广泛的传播,其中,播客、抖音、快手等各大网络平台上传播的亚文化更是广受大学生欢迎。在青年亚文化发展中,也产生了一种带有颓废、消极色彩的文化,被称为“丧文化”。大学生“丧文化”可以定义为,一种流行于大

    亚太教育 2021年16期2021-12-02

  • 自媒体背景下抖音中的“丧文化”对大学生行为影响分析
    力度不大,抖音丧文化等的进一步传播,更不断腐蚀着大学生的大脑。因此,打赢这场高校学子精神保卫战更为重要。本文将简述抖音“丧文化”的概念,探索抖音中“丧文化”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提供丧文化的消解与转化路径[1]。1 抖音“丧文化”界定“丧文化”其实是一种裂变的亚文化,它的主体主要以00和90后为主。以微博、抖音、QQ等网络社交平台为媒介,以语言、影视动画为形式符号,传播一种集体消极、自我怀疑、颓废、自我嘲讽的文化形式。这个自媒体时代的新型青年亚文化反映出当前

    商品与质量 2021年32期2021-11-24

  • 网络“丧文化”的流行与高校思政教育对策研究
    夏大学新华学院丧文化是现代社会亚文化现象的一种,带有明显的悲观颓废色彩,但作为一种新出现的亚文化形式,还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学术界也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丧文化的“丧”是失落悲伤地情绪状态,也可解释为因失去某些事物而表现出来的消极、失落、持续难过的心理状态。目前,国内不同学者对丧文化提出了各自的简介,大概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看法:一是,丧文化流行于年轻人之间,即年轻人对待生活表现出了悲观颓废的情绪情感;二是,丧文化在现代社会多种文化形态交融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新的

    长江丛刊 2021年4期2021-11-12

  • 网络“丧文化”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 影响及应对策略
    刚摘要:网络“丧文化”宣扬颓废、麻木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作为新兴网络亚文化的一种,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传播力,其背后的心理成因复杂多样,对于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恶劣的影响。对此,网络平台应对“丧文化”的相关信息进行限制,降低这类言论出现在未成年用户可搜索范围内的可能性;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寄宿制,可不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行为训练,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关键词:留守儿童;网络“丧文化”;心理健康;應对策略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30期2021-11-04

  • 青年亚文化的解构与反转
    磊【关键词】“丧文化” 青年亚文化 价值观【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丧文化”是近年来主要流行于“90后”青年群体中的一种亚文化现象。2016年以“葛优瘫”系列表情包为代表开始走进大众视野,以“今天不开心没关系,反正明天也不会好过”“有时候你不努力一下,不知道什么叫绝望”“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等语录、表情包、漫画和影视创作为载体,经过市场营销的推波助澜,“丧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兴起,对青年群体的思维、情感表达与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丧文化

    人民论坛 2021年26期2021-10-05

  • 丧文化”视域下的日本影视风格研究
    作品中所表现的丧文化特征及其风格建构。【关键词】 丧文化;日本影视;风格;亚文化;物哀【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5-0097-03一、“丧文化”的起源:基于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视角丧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兴形式,按照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来说,它只是青年人寻求认同的一种方式。当前社会青年人压力增大,无力对抗现实生活困境而丧失动力。丧文化以一种反主流文化的形态出现,其所表现的颓

    今古文创 2021年35期2021-09-22

  • 网络“丧文化”对青年发展的影响
    摘要:“丧文化”是近年来风靡网络的一种亚文化,这种文化会充分调动青年人的“丧”情绪,使青年对生活工作学习失去激情,如果任其在网络中发展,很有可能会损害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对此,必须从多方面提出解决措施,消除“丧文化”对青年的消极影响。关键词:“丧文化”;网络传播;青年群体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2近年来,网络上流行一种名为“丧文化”的亚文化,其受到社会中无数青年的追捧。“丧文化”主要依托网络

    艺术科技 2021年11期2021-08-13

  • 浅谈以“丧文化”为例的亚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的压力,而以“丧文化”为例的亚文化逐渐入侵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本文阐述了“丧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分析了“丧文化”的成因和危害,探讨了网络时代下的“丧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并对未来的青少年的思想发展建设提出了建议。关键词:丧文化;亚文化;青少年;网络时代1引言1977年改革前一年,中国人均GDP按当时汇率折算是198美元,城镇化率只有17.5%,GDP折算成美元远低于很多中小型人口规模的发达国家。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中国经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的经济

    锦绣·中旬刊 2021年4期2021-07-16

  • 唐江澎:“我说的是常识”
    兰)5关键词:丧文化 萌物 苦中作乐今天,你丧了吗?来自宜家的鲨鱼玩具,最近成了俄罗斯的超级“网红”。也许是因为满脸“生无可恋”的模样,让大家联想到了自己那些枯燥的生活。网友纷纷晒出了为鲨鱼玩偶拍摄的日常照片,还配上了充满联想的解说:“生活对我这只小鲨鱼动手了”“吃个早饭,看看报纸,丧丧的一天开始了”……点 评无论是学生,还是打工人,都从宜家小鲨鱼身上找到了共鸣。它那咸鱼般的样子,活脱脱现实生活中你和我的翻版,虽然颓废,却还在生活的汪洋大海里挣扎。是的,生

    十几岁 2021年17期2021-06-03

  • 丧文化”诉求、社会心态与广告说服力 ——具身理论视角的解释
    30070)“丧文化”是流行于青年群体中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新青年亚文化现象[1]。近年来,其流行之势愈演愈烈,引起了媒体与学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光明日报一篇题为“引导年轻人远离‘丧文化’侵袭”[2]的文章,站在主流文化立场对“丧文化”进行批判之后,随之涌现了大量研究,从多学科、多视角对其产生及影响展开广泛讨论。但多数研究强调“丧文化”对于当代青年价值观具有重要危害,而其潜在的正向价值与积极效应,并未得到关注[1]。因此,萧子扬提出“青年概念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5期2021-05-13

  •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丧文化”流行分析及应对策略
    讨当代大学生“丧文化”的传播方式、特点及成因,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积极发挥学校和家庭培育大学生健康心态的积极作用,通过网络传媒健康舆论导向,弘扬网络正能量,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良性发展。关键词:新媒体;“丧文化”;大学生;价值引领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4-00-022020年9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我国手

    艺术科技 2021年4期2021-05-06

  • 浅谈以“丧文化”为例的亚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的压力,而以“丧文化”为例的亚文化逐渐入侵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本文阐述了“丧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分析了“丧文化”的成因和危害,探讨了网络时代下的“丧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并对未来的青少年的思想发展建设提出了建议。关键词:丧文化;亚文化;青少年;网络时代1引言1977年改革前一年,中国人均GDP按当时汇率折算是198美元,城镇化率只有17.5%,GDP折算成美元远低于很多中小型人口规模的发达国家。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中国经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的经济

    锦绣·中旬刊 2021年11期2021-03-16

  • 话语狂欢:互动仪式链下丧文化流行探究
    不断的推广。而丧文化也悄然在音乐平台上流传开来,网友借由评论进行话语狂欢,而网易云音乐被网友戏谑为“网抑云”。以文本分析和个案分析为研究方法,以“互动仪式链”为理论,探讨丧文化在网易云音乐平台流行的原因。研究发现网易云的社群运营模式为用户的情绪宣提供了天然的平台,加上青年群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转接到网络平台,形成互动仪式链,导致丧文化在网易云平台流行,对此各方也应推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树立更加积极的价值观。关键词 音乐社交;丧文化;互动仪式链;网易云音乐中图

    新媒体研究 2021年21期2021-03-16

  • 社交网络中青年“丧文化”的社会学阐释
    桃顺摘 要 “丧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新形式,在网络新媒体助力下发酵和流传。它是青年群体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体现,表现为带有“丧”气质的集体人格。分析“丧文化”折射的社会心态以及流行之维度,解构青年群体“丧文化”现象,内化主体的反思和批判,外化主流文化的引领,是青年亚文化语境下解读“丧文化”现象的意义所在。关键词 丧文化;青年群体;新媒体;主流价值观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23-0085-04基金项目:陕西高

    新媒体研究 2021年23期2021-03-16

  • 青年群体流行的“丧文化”现象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10500)“丧文化”是指流行于青年群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像,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以“废柴”“葛优躺”等为代表的“丧文化”的产生和流行,是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缩影,它反映出当代青年特有的精神特质和集体焦虑,在一定程度上是新时期青年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表征,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表观。因此,正确分析青年群体中流行的“丧文化”,合理引领“丧文化”受众群体的思想信念,对引导青年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2021-03-08

  • 社会结构转型背景下90后大学毕业生群体"丧文化"形成机制研究
    毕业生群体中“丧文化”的形成机制。通过研究,发现“丧文化”是目前中国社会中盛行的一种亚文化,“丧”是它不同于其他类型亚文化的明显的特征,在目前国内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矛盾激化给90后大学毕业生群体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心理焦虑,而有着情感支持作用的社会网络正在消解,导致了青年群体的“丧”,在同辈群体中的趋同和模仿心理的作用下,“丧”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得到迅速传播,“丧文化”因此而产生。关键词:社会结构转型;压力;丧文化一、引言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

    科学与财富 2021年6期2021-03-08

  • 丧文化”批评研究
    导语:“丧文化”指的是以网络为传播渠道,以毒鸡汤、表情包、丧剧等符号为传播载体,流行于都市青年人之间的带有颓废、悲伤、消极色彩的亚文化。2016年,“葛优躺”表情包突然走红,青年群体纷纷转发并效仿,表达自己也“差不多是个废人”的精神状态。“丧文化”迅速成了一股潮流:动漫形象悲伤蛙、马男波杰克、鲍比·希尔、长了腿的咸鱼被称为丧界“四大天王”,“人间不值得”“我太南了”等网络用语得到疯狂传播,不仅涌现了一批以“丧剧”“致郁系”为标签的影视作品,还由此延伸出“佛

    创作评谭 2021年1期2021-01-13

  • 丧文化”的叙事解读
    “毒鸡汤”映射丧文化的精神内核,作为一种旧词新用,从表面上看它似乎增加了生活的可能性和感觉的丰富性,实质上是把原有的旧词多解性的某一面发挥到了极致,演化出许多带有讽刺性、娱乐性、抵抗性、批判性的新词。“毒鸡汤”作为一种语言文字的文化包装,这一语言问题作为一种社会实践问题的转化,是当下青年群体自我污名化的文化标签。拉康曾经提到过“恢复词语的秩序,以疗治社会神经症”;而“毒鸡汤”则重组语言的秩序,呈现精神病症,用一种幽默调侃的方式把负能量、脆弱、焦虑的内心情绪

    创作评谭 2021年1期2021-01-13

  • 丧文化”与审丑
    思平网友总结出丧文化界的“四大天王”:悲伤蛙,原名“佩佩”,是美国漫画家马特·弗里在漫画《男孩俱乐部》里创造的人物。他的形象由青蛙的头和人的身体组成,眼球硕大、向外凸出,皮肤是深绿色,嘴唇却是深红色,穿一件深蓝色的T恤,颜色搭配可以说极度冲突。马男波杰克,是美国动画《马男波杰克》中的主人公,与悲伤蛙相似,他的形象也由人的身体和动物(马)的头组成。在第一季的海报上,他穿一条短裤衩,敞开浴袍,露出松垮的胸部和肥胖的肚腩。鲍比·希尔,也来自一部美国动画(《乡巴佬

    创作评谭 2021年1期2021-01-13

  • 青年群体“丧文化”现象的解读与消解
    10000)“丧文化”现象的文化表征“丧文化”是近几年在网络上兴起的热点词汇,具体表现为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表情等等。其中,丧系表情包是丧文化迅速传播和风靡的重要标志,葛优躺、悲伤蛙、废柴等丧气满满的表情包在网络世界满天飞,这些符号无一例外都是在传递一种颓废自嘲式的信息。每个网络热词都有它的来源,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现实生活。“人间不值得”“佛系青年”“隐形贫困人口”“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等网络词汇虽有戏谑成分,但也有一定的现实依据

    时代人物 2020年33期2020-12-08

  • 丧文化”的集体无意识解读
    ,随后以传达“丧文化”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如《马男波杰克》《伦敦生活》等在豆瓣影视分别以9.3、8.7分获得较高评价及普遍接受。“丧文化”成为了“我国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学术界逐渐关注和社会大众重点讨论的一个公共议题”。①萧子扬、叶锦涛、马恩泽:《我国网络青年“丧文化”的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北京青年研究》2019年第1期。早在2016年9月,《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引导青年人远离“丧文化”侵蚀》的时事评论,文中从价值和语言两方面谈及“‘丧文化’对于个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0年2期2020-12-05

  • 消费主义视角下青年丧文化解析
    候都更加强烈,丧文化便成为其主要的表达方式。当前,消费主义在青年群体日常生活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消费主义的渲染下,青年群体误认为通过消费能改变现状,消费主义看似在为青年群体发声,却同时在消费着青年丧文化,同时也进一步加深着青年丧文化。关键词:消费主义;丧文化;青年群体一、研究动机随着社交媒介不断发展,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包容多元文化。网络上经常出现各种与之前心灵鸡汤相反的段子、表情包、图片以及一系列视频,如“万事开头难,中间难,结束也难。”“咸鱼也会有翻身

    文存阅刊 2020年23期2020-12-01

  • 丧文化”浅析
    44000)“丧文化”是按照以退为进的“丛林法则”,主观上拒绝批判力和行动力,采取自我指认与自我标签化的形式,表现出夸张而又廉价的退缩型人格[1]。它在“80后”“90后”网民,尤其是青年群体中引起广泛共鸣,产生极大影响。它的文化生成的背后原因是值得研究的,其传播的危害也是值得高度关注与提防的。一、概念解析“丧文化”是当代青年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又称副文化,是指与主流文化相对的那些非主流的、片面的文化表象,在主流文化和综合文化的共同背景下,在某一地方或专属

    现代交际 2020年21期2020-11-30

  • 浅析“丧文化”中的营销价值
    近几年,随着“丧文化”的流行,衍生出的“丧营销”也同时获得很高的关注度。本文旨在通过剖析“丧文化”流行的社会动因,分析“丧文化”作为当下最热门的“情绪营销”在品牌营销中展现出来的经济价值。关键词:丧文化;丧营销;饥饿营销;网红营销一、 “丧文化”为何盛行当前,我国社会的高速的发展带来的社会竞争压力与日俱增,面对压力的年轻人,“鸡汤”虽好但无法让年轻人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所以“丧文化”的出现成了年轻人新的“毒鸡汤”。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年轻人普遍承认自己的压力

    市场周刊·市场版 2020年2期2020-11-16

  • 丧文化”在青年中盛行的现象剖析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要:近年来,“丧文化”在青年人中流行起来,为青年人排解压力的同时,对青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形成了不利影响。在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丧文化”研究应该得到重视。关于如何应对“丧文化”流行的局面,不少学者已经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等角度提出相关对策,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不能忽略的视角。我国思政工作者应深入探析“丧文化”,明确“丧文化”的含义、成因及影响,并从思政角度提出解决对策,促进“丧文化”正确发展的同时,做好青年思想引领。关键词:丧文化;青年;

    青年时代 2020年21期2020-09-29

  •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丧文化”现象分析
    摘 要:“丧文化”是近些年来兴起的在青年人中流行的以颓废、悲观为表现的文化形式,是一种亚文化现象。在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研究中,风格、抵抗与收编是3个重要概念,本文沿着这样的思路分析“丧文化”的风格、风格建构的方式以及抵抗与收编等问题。关键词:“丧文化”;青年亚文化;风格;抵抗;收编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4-0223-02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嬉皮士文化盛行,20世纪70年代,朋克音乐在英国风靡。无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4期2020-09-10

  • 代际沟通视角下的面子理论
    协商。本文从“丧文化”入手,聚焦青年子女与中年父母之间的代际沟通效果,为当前时代背景下的面子理论发展提供新思路。关键词:面子理论;代际沟通;人际传播;“丧文化”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3-0104-01一、“丧文化”现象2017年4月28日,“丧茶”奶茶店在上海开业,该店采取快闪店的形式,店内滚动播放致郁系电影如《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百元之恋》。“丧茶”的店员不直视客人,一直板着脸,丝毫不会微笑。杯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3期2020-09-10

  • 新媒体时代下“丧文化”的研究与思考
    、颓废、迷茫的丧文化开始席卷青年群体的社交圈。这种与以往传统价值相悖的文化火速兴起,引来了不少人的关注。关键词:“丧文化”;青年群体;传播;新媒体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1-0-02“丧文化”是以90后为主的青年群体在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圈中通过语言、文字或影视动画等形式,营造出的一种集体消极、颓废、自我否定、自我嘲讽的文化形式,这是新媒体时代的一种新型青年亚文化,反映出当前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焦虑

    传媒论坛 2020年11期2020-09-02

  • 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群体中“丧文化”流行的解读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群体中‘丧文化现象的流行与影响”调查问卷,概括了大学生群体“丧文化”流行的各种表现。并借助汉弗莱斯的“保护性思维”和吉登斯的“犬儒式的悲观主义”两种观点进行分析,认为这一群体“丧文化”背后潜藏的心理动因在于:通过拉低期待值而减少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感,进行自我保护;以幽默、戏谑的方式宣泄情绪或者抑制焦虑,进行一种“温和的反抗”。通过借鉴韦纳的归因理论,提出大学生群体应在“入丧”与“出丧”之间找到平衡,树立正确的奋斗观。关键词:“丧文化”;大学生群体;

    青年时代 2020年13期2020-08-14

  • 抵抗、收编与协商融合:“丧文化”的出路
    孙天怡摘 要:丧文化”近年来在青年人群体中广受追捧,各式各样的“丧”产品层出不穷,俨然成为了新时代青年亚文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尝试依据英国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研究理论,结合“丧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对话现状,分析“丧文化”的抵抗性。“丧文化”既有其存在的合理价值,也必须重视其负面效应,对其予以积极引导,避免青年人陷入自我否定的悲观情绪中。关键词:青年;丧文化;引导“丧文化”多以表情图文、文化商品、创意食品等方式在青年人群体中传播,从互联网到线下实

    山东青年 2020年4期2020-06-15

  • 当代青年亚文化视角下丧文化现象的剖析与防范
    自嘲为表征的“丧文化”在90后青年中大范围流行开来。“丧文化”是指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以“废柴”、“葛优躺”等为代表的“丧文化”的产生和流行,是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缩影,它反映出当前青年的精神特质和集体焦虑,在一种程度上是新时期青年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一个表征。关键词:丧文化;亚文化;心理健康一、“丧文化”现象的流行近几年,“丧文化”在青年人中呈现一定的流行趋势。网络解

    山东青年 2020年4期2020-06-15

  • 加强劳动教育,根除“丧文化”滋生温床
    佛系”心态和“丧文化”为何会在这个本应最有朝气和活力的群体中滋生蔓延?在一些教育界专家眼中,这多少和一代人的成长大环境有关——过分强调智育,长期忽视劳动教育。“时下不少年轻人有知识、有眼界,却给人四体不勤之感。他们把领导力捧得比天高,执行力却不见踪影,动手能力则更不用说。”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认为,教育本应“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劳动教育一度是一块“短板”,现在是时候补上了。“这不仅对青少年成长颇有裨益,也将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弘

    清风 2020年6期2020-06-15

  • 双重阻力下,更需要医学生不改初心
    重要阶段,但“丧文化”趋于普遍,越来越多的医学生面对不幸的事立刻怨天尤人。【关键词】丧文化;医患矛盾;职业认同感一、背景梁启超有言曰:“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未来;同样对于医疗界来说,各大高校的医学生是医疗界的新鲜血液,是使医科力量不断进步发展的主力军。而医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医德意识,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医科技术的发展以及医患关系的缓解。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医生这个曾经受到尊崇的职业逐渐成为一种“服务业”,人

    商情 2020年22期2020-06-11

  •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青年“丧文化”现象分析
    亚文化之一,“丧文化”广泛流行并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领域。“丧文化”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青年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青年群体复杂多样社会心态的典型表现和情感流露。展开对丧文化的研究分析,有利于加强对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疏导与引导,有利于培育积极向上的青年社会心态。一、“丧文化”现象的表征表征是知识在个体心理的反映和存在方式,作为新兴亚文化之一的“丧文化”,拥有其特有的内涵、形成方式与表现形式。(一)“丧文化”的内涵“丧”字具有“失去、丢掉”的含义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2期2020-06-01

  •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 90后“丧文化”研究
    彦丰摘 要:“丧文化”是一种由新媒体平台承载传播,在当代 “90后”青年中盛行的带有颓废、悲伤、绝望等情绪色彩的青年网络亚文化,它反映出一种青年人所共有的精神特质。其广泛流行的背后既隐藏着一系列现实因素,又存在着多种心理诱因。如何理性审视“丧文化”的快速生长,探求社会飞速发展下青年人心态变化的根源,积极寻找“丧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结合点,以主流引支流,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关键词:“丧文化”;青年亚文化;“90后”青年;社会心态中

    今传媒 2020年3期2020-04-07

  • 丧文化”现象的社会心理学思考
    “丧”一下。“丧文化”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现代社会中复杂多样的社会心态,反映出青少年的实际需要与利益诉求,是社会心态的典型表现和情感流露。开展对丧文化现象的研究分析,并提炼有针对性的对策,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利于青少年良好心态的培养与引导。一、“丧文化”的表征(一)“丧文化”的内涵“丧”字具有“失去、丢掉”的含义,引申意为“灰心、失败、逃亡”等消极含义。[1]“丧文化”中的“丧”字读 sàng,带有压抑和颓废的感情色彩。[2]“丧文化”与当代社会主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1期2020-04-02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丧文化”治理
    孙珍摘 要:“丧文化”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具有内在契合性。依托传播载体的复杂化、信息的“碎片化”、色彩的消极化,“丧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部分青年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走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丧文化”治理,能逐渐消解如颓废心态助长、激化非理性表达、致使价值观迷乱等负面影响,积极应对从监管技术、监管内容、监管对象到监管背景面临的诸多挑战,需要线上线下各主体共同发力。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丧文化”;“丧文化”治理基金项目:重庆市教

    重庆社会科学 2020年2期2020-03-16

  • 社会结构转型背景下90后大学毕业生群体“丧文化”形成机制研究
    毕业生群体中“丧文化”的形成机制。通过研究,发现“丧文化”是目前中国社会中盛行的一种亚文化,“丧”是它不同于其他类型亚文化的明显的特征,在目前国内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矛盾激化给90后大学毕业生群体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心理焦虑,而有着情感支持作用的社会网络正在消解,导致了青年群体的“丧”,在同辈群体中的趋同和模仿心理的作用下,“丧”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得到迅速传播,“丧文化”因此而产生。关键词:社会结构转型;压力;丧文化一、引言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

    科学与财富 2020年36期2020-03-04

  • 丧文化”视域下“我太南了”的话语生成与情感表达
    方式掀起一场“丧文化”的风潮,从而促使该流行语迅速蹿红。“我太南了”以表情包作为承载体进行传播,其实是表达社会心态是一种新潮流,王颖(2008年)认为在社会进入到“互联网3.0”时代后,单纯的静态字符表情已无法满足新生代群体的情绪传达和宣泄需要,人们通过对具有特定背景的记忆进行改造、重新赋意,最常见的是通过静态或者动态GIF的图文并茂形式故意夸大其情绪效果,来增进场景代入感,实现超越时空限制的强烈心理互动[1]。所以该词语通过表情包文化流行起来也从侧面反映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2020-03-03

  • 公共健康危机下“丧文化”的网络传播特征及其影响
    方圆摘 要 “丧文化”是新媒体空间中兴起的后亚文化,以颓丧为自我表征的群体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仅借助网络积极传播防范疫情的信息,还在现实场域中宣传健康知识,引起了网络热议和学术界的关注。研究将公共健康危机下“丧文化”群体在数字空间的传播分享状态作为研究对象,探析此次“丧文化”的内涵转向、传播特征和影响,以期为新媒体空间的文化传播提供借鉴。研究发现“丧文化”隐喻着从安全情境下的自嘲式发泄到公共健康危机下自主性抵抗的精神转向,其传播特征可

    新媒体研究 2020年21期2020-02-21